帥曉倩
左讀范文
一畝地的父愛
我上初中時,有一次趁星期天從學?;丶?,見家家戶戶院子里都晾曬著剛從地里收獲來的花生。那年月,花生對我們來說是稀罕物,只有來了客人或逢年過節,家里才可以買半斤或一斤,平時根本無法吃到。后來,鄉里號召村民調整種植結構,推廣大面積種植花生,并免費提供種子。村里大部分村民改種了花生。而我家仍舊種植的是小麥。倔強的父親始終認為老百姓以食為天,花生米難道能頓頓當飯吃?
晚飯時,聞著從鄰居家飄來的煮五香花生米的味道,我抱怨父親當時沒選擇種植花生,不然我現在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花生米,還可以帶給老師和同學們吃。父親罵我沒出息,說人可以被餓死,但沒有被饞死的,讓我長點出息,像個男子漢。但母親堅持要到鄰居家買一些花生來給我吃,父親卻堅決制止,兩個人繼而發生了爭執。我在心里站在母親一邊,因為我知道,父親之所以急紅了臉阻攔母親去買花生,一定是虛榮心作怪,生怕鄰居嘲笑他當初沒種花生的失算。
父親和母親的爭吵讓家庭氣氛很壓抑。我因為第二天要早起趕回學校,就抱著對父親的些許不滿早早睡下。第二天剛睜開眼,一股撲鼻的煮五香花生米味道就飄了過來。我趿拉著鞋奔到灶間,見父親蹲在地上往爐膛里添著柴,母親正在蒸氣彌漫中從鍋里往外撈煮熟的花生。一定是母親最終說服了父親,從鄰居家買來了這大半盆花生,我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
母親說:“你爸在咱們都睡熟后,一個人冒著風雨,悄悄到村里人秋收完以后的花生地,一鎬一鎬刨了一夜,把一畝多地深翻了一遍,才一粒一粒撿回了這大半盆花生,要親手煮給你吃。”我心頭一熱,這才平生第一次真正意義細看蹲在灶間的父親:頭發花白,背微駝,一雙布滿了老繭和傷疤的大手正把柴送進灶膛,明滅的火光照亮了臉上溝壑的底部,雖然被灶膛中倒嗆出的煙熏得不??人?,但微瞇的雙眼分明透著一種笑意。我這時才第一次發現父親真的老了,也第一次看到倔強的父親流露出來的笑會這樣充滿溫情。望著父親放在灶旁烘烤著的濕透的衣服,我心里發熱,淚往下流,滴在了那冒著熱氣的花生上面。
“不許吃著東西掉眼淚,要有個男子漢樣!”父親又大聲教訓我。我第一次感到父親的吼聲是這樣的悅耳,我期望父親永遠這樣教訓著我。
走出家門去學校時,我繞道到父親夜間撿花生的那塊地,見新翻的泥土在陽光下冒著絲絲霧氣。我心口異常溫暖,不只是我的衣服里面揣著一包還未涼透的熟花生,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那被父親深夜刨過的一畝土地,處處都在透著父親對兒子無聲的關愛。
那一畝地的父愛,讓我終生無以回報。
(作者王照科,選自《散文選刊》)
亮點借鑒
1.情感真實有變化。作者對父親的情感變化貫串始終,隨著情節發展一步步揭示出深刻的情感。由最開始抱怨父親沒有種植花生,自己因嘴饞吃不到花生的不滿,到經過母親的解釋與“我”對父親燒柴煮花生情態的細致觀察,情感發生了轉折,變為感動、感激,最終在“我”經過那一畝已經被父親刨過的土地后,情感升華,使“我”終生難忘父愛。作者的情感真實自然,其變化在帶動情節發展的同時吸引著讀者的注意力,使故事更加有曲折性,由淺入深的節奏不顯突兀,易使讀者代入。
2.形象刻畫有細節。展示父親形象時,運用了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除作者直接寫出的“倔強”外,蹲在灶間的父親花白的頭發、微駝的背、布滿老繭和傷疤的大手、長有溝壑的臉、微瞇帶笑意的雙眼,都顯示出父親是一個勤勞、質樸、不善言辭但對兒子充滿愛意的農民。這些細節的刻畫,映襯著他的“倔強”,展現了“父愛如山”這句話的含義,使父親的形象豐滿起來。
不曾察覺的愛
◎尚 麗
兩棵并頭的白楊樹,一大一小,在春風的吹拂下同時晃動,樹梢那一片片的胖綠葉子,像撥浪鼓似的,左右搖擺,沙沙聲代替了咚咚聲。看著窗外的白楊樹,聽著沙沙聲,我想到了表姐……
父母分居兩地,不方便照顧我,等我到了上學的年紀,爸爸便將我從福建送回外婆家。在外婆家,我再次見到大我幾歲的表姐,印象中她是一個活潑熱情的人。她的一頭長發帶些自然卷,瓜子臉上有一雙迷人的“狐貍眼”,鼻子稍挺,小嘴紅紅的,像剛剛偷吃過櫻桃一樣,整個人看起來小家碧玉,溫柔親和。想到即將有人陪伴,我內心的孤獨感減少了許多。
可溫暖的日子只過了兩年,表姐就不再對我“友好”,她一有機會就“欺負”我。平時放假在家,我會自覺地做一些家務。而表姐通常是坐在客廳的紅木長椅上,蹺著二郎腿,嘴里吃著零食,眼帶笑意地“指派”我做事,事后還要評價一番。我嘴上不說什么,但心里感覺到了“寄人籬下”的難過。
那一次,洗衣機剛洗好衣服,表姐就催促我去把衣服晾了。因為身高限制,晾衣繩的高度太高,我只能盡力踮著腳將衣架掛上,晃晃悠悠地險些摔倒。表姐倒好,等我晾好衣服才慢吞吞地走過來,說我衣服晾得不對,嘴里說著,手上卻沒有行動,只等著我又踮腳略帶顫抖地把衣架取下。她又說:“把衣服取下來,翻個面,衣服就不容易曬掉色;也不能直接用衣架頂著,掛久了衣服會變形……”想著自己天天做家務,表姐卻坐著“指揮”的樣子,我越來越委屈,眼淚已經在眼眶里打轉,馬上就要決堤。表姐瞥了我一眼,轉身進屋,只留下一句話:“這是最簡單的生活常識?!?/p>
進入初中,我很少回家,表姐學習也忙,耳邊自然少了嘮叨,變多的是寢室舍友的夸贊。相比而言,我的床整潔,被子疊得好,毛巾和牙杯干凈,她們都說我生活經驗豐富,老師也讓同學們向我學習……這讓我感覺很自豪。
慢慢地,我明白了,對于表姐的“指派”,我需要多一份感激。
細節不斷被放大,表姐為了扶我伸出的胳膊,怕我燙傷時關注的眼神,夾著菜往我碗里送……這些都是她對我的關心。她的“懶惰”其實是在鍛煉我,她的言語嚴苛,是在幫我成長,她嘴里“最簡單的生活常識”其實并不簡單,覆蓋著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姐幫我補上了父母對我生活教育的缺失,也幫我補上了心里那塊缺失的愛,只是我未曾察覺。
(湖北谷城縣盛康鎮第三初級中學)
點評
因為長大后的一些小事,以前所有被愛的細節顯現放大。以前沒有感受到愛,只是因為未察覺。小作者這樣的生活經歷會引起很多有相同體驗的同學的感觸,雖不是親姐妹,但表姐平時的督促促進了“我”的成長,也為“我”補上了成長中缺失的教育。小作者對表姐的情感時時變化,欣慰、難過、委屈、感激的情感遞進,道出了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