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英

意拳是中國武術中唯一把站樁放在核心位置的拳種。意拳樁法不同于其它門派的樁功,它不是一種簡單的靜力性訓練,不是以提高肌肉力量、速度和耐力為目的,而是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的原則下進行練習,即通過站樁訓練達到統一意念,統一動作,統一氣力,完全達到身心完全一致,使身體各部位都能得到鍛煉。
練習意拳站樁簡單易行,不講究時間長短,不講究場地如何,行站、立臥都可以。從技擊角度講,意拳沒有套路,沒有固定的招法,只講隨機隨勢而發。
意拳訓練不講求蠻力的增進和激烈的運動,從技擊方面來講,站樁可在無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靈巧,微動中求迅速,可隨勢發力,是意拳之所長,強調精神和肢體的“松”“緊”轉換,“松”“緊”轉換的質量,直接影響力量速度耐力及靈活協調等,而意念假借是貫穿“松”“緊”轉換的全部內容。意拳是以站樁為基本功的訓練,訓練的前提是從精神到肢體一定要放松,進而進行“松”“緊”的相互轉換,一定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使人體達到高度的協調統一,肢體間處處連成一個整體,即所謂“一動無不動”的模式,練成自身感覺的高度靈敏協調,并通過“松”“緊”轉換培養整體的力量,要求整體達到“周身無處不彈簧”的狀態。
試力是意拳在站樁基礎上,空間和肢體上的放大延伸,就是要在肢體有位移動的情況下,進行微動中求速度,達到整體“一動無不動”,能夠均整得力,運用自如,保持能在今后的實戰中為隨機隨勢任意發力創造條件。試力練習不可用力,動作慢優于快,緩勝于急,要動中求靜,體會肢體在空氣中的阻力,找出整體力。
在站樁和試力有了一定基礎后,就要進行步法的訓練,意拳步法訓練稱之為“摩擦步”,也是腳與腿的試力,所謂摩擦步就是在移動步子的時候,腳與地面不可以接觸,在意念中與地面不停地摩擦著前進或者后退,可以說腳步是一切動作的先導,把握住距離,就能控制住實戰中的主動權,直接影響實戰成效,意拳的摩擦步訓練就是要靈活準確而有彈性,時刻為隨機隨勢發力創造條件,在移動中要求“上動下自領、下動上自領”,保持平衡均整的混元力,以控制對手克敵制勝。
意拳的發力練習,應在進行站樁、試力、走步等訓練有一定基礎后進行。發力是意拳基本功的綜合體現,如果沒有篤實的基本功,要想學會發力是不可能的。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意拳的訓練講究科學性,要想系統掌握意拳的訓練方法就要循序漸進,不可本末倒置。這一點必須提醒廣大意拳愛好者注意。倘盲目求速,則會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不但掌握不了正確的發力,而且會給今后意拳學習帶來許多麻煩。糾正錯誤的動力定型,要比初學更為困難。
意拳推手練習是實戰訓練的一種形式,是試力和走步的具體化,推手可以補助散手之不足,也是實戰的輔助練習,從訓練角度上講,可以說是雙人試力,在實戰中,只要雙方接觸,就不可避免的出現肢體的接觸,于是就出現了在雙方肢體接觸以后進行的攻防的問題。意拳推手就是在實戰中雙人對抗練習,要求在肢體接觸時,善于體察對方的虛實、強弱和力量的方向,并善于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控制對方,施以有效打擊,同時做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不要把攻只當成攻,防只當成防,攻防合一,是意拳的特征之一。
將意拳訓練的推手和實戰相比較,在訓練的內容和難度上面,推手要比實戰復雜得多,困難得多,當然推手最終還要為散手服務。推手和實戰兩者相輔相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意拳推手是平時站樁、試力、走步、發力等練習的具體檢驗,概括來說就是在實際對抗中繼續摸索拳勁兒,以利于技擊實戰;意拳實戰訓練從基本功站樁摸索勁開始,一直到實戰都立足于“打”,任何多余的動作和美化的修飾都不可取。技擊的規律,可以通過實踐逐步認識和掌握,即要求在實戰時只要一投入實戰,就必須遵循怎樣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這個前提,據此來論述意拳的技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