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慶 孫強

小說《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代表作,也是當代文學的最高成果之一,被譽為“一個民族的秘史”。作者以白鹿原地區清末民初的一個時空截面來反映整個關中地區的社會生活,寫一群人在關學影響下“學為好人”的修身史和奮斗史。進而告訴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才是超越政見、超越階級利益,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根本。本文擬對小說中涉及到關學的人物、事件、著作、精神思想等方面作一些梳理,以便印證作者這一觀點。
小說第二章中有一段原文:“朱先生剛剛從南方講學回來……此行將充分闡釋自己多年苦心孤詣鑿研程朱理學的獨到見解,以弘揚關中學派的正宗思想。”文中提到的關中學派簡稱關學。眾所周知,關學乃是由張載創立,至清代仍流行在關中地區的理學學派。關學的宗旨可簡單概括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話。他的代表人物有張載、四呂(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王恕、馮從吾、李颙、劉古愚、賀瑞麟等,本文中提及到的牛兆濂被譽為關學最后一位傳人。
關于“四呂庵”。書中第二章有句“白鹿書院坐落在縣城西北方位的白鹿原坡上,亦名四呂庵,歷史悠遠”。據有關資料,白鹿原上確有四呂庵,又叫四獻祠,是古人為紀念北宋四呂而修建的祠堂,也是蕓閣學舍的前身。
關于鄉約。《白鹿原》中多次提到“鄉約”一詞,如第六章有這樣的內容:“‘惟有今后的日子怎樣過才是最大最難的事,我這幾天草擬了一個過日子的章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白嘉軒接過一看,是姐夫一筆不茍楷書的《鄉約》。”
我國的鄉約制度,宋時始于藍田。有專家認為,發端于藍田的呂氏鄉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人民公約。因為呂氏鄉約產生在白鹿原地區,也成為白鹿原地區近千年來的規范,小說《白鹿原》也把鄉約思想貫穿始終。
關于程、朱。《白鹿原》第二章中寫到:“此行將充分闡釋自己多年苦心孤詣鑿研程朱的獨到見解……”這里的程朱是指二程和朱熹。二程即程顥和程頤,是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與關學人物張載、藍田四呂關系密切。朱是朱熹,在理學學派中稱為正宗,與陸王心學有些觀點相對立。《白鹿原》中真實人物原型牛兆濂尊崇程朱,自然是正宗。
《白鹿原》里朱先生的原型為牛兆濂。朱先生是《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白鹿原地區的精神領袖。牛兆濂的史實與書中朱先生故事基本一致,下面我把書中的朱先生與歷史上的牛兆濂作一對比。
關于朱先生登華山詩。《白鹿原》寫道,他(朱先生)“憋了一肚子的敗興氣兒回到關中,一氣登到華山頂峰,那一口氣才吁將出來,這才叫山哪,隨即吟出一首《七絕》來:踏破白云萬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
《牛兆濂集》有兩處可見此詩,一處是《卷一·詩·登華岳南峰絕頂》,兩詩一模一樣,毫無二致;另一處是張元勛先生撰的《牛藍川先生行狀》中有“丙午,游太華,從者數人,登南峰仰天池。有詩曰:踏破白云萬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不啻自寫照也,可見先生砥柱狂瀾之概”。
關于朱先生犁罌粟,禁鴉片煙。《白鹿原》第四章,有朱先生讓白嘉軒挖去白家門樓上“耕讀傳家”四字這一情節和套犁犁去白家罌粟地的情節。史書上也有牛兆濂禁大煙的故事。《牛兆濂集前言》中有句:“一九一零年膺選陜西咨議局常駐議員,為陜西籌賑、禁煙等工作獻計獻策。”
關于牛兆濂(朱先生)勸息清廷升允和陜西革命軍張總督之間戰事的軼事,人們稱為衣裳之會。《白鹿原》第六章中寫道:“張總督的信慷慨陳詞,婉約動人,言簡意賅地闡述了反正舉事的原因,擺置出目下嚴峻的局勢,又說反正時逃跑的清廷巡撫方升,從甘肅寧夏攏集起二十萬人馬反撲過來……離西安不過二百里路,要決一死戰。”衣裳會之后,清兵退去,朱先生說“不宜車馬喧嘩”,這是書中大體的故事情節。史書中,牛兆濂說和此戰也多有記載。《牛藍川先生行狀》有如下一段:“壬子,清室遜位,下詔停戰,時升公允帥兵攻咸陽甚急,生民涂炭,人心驚恐。先生不忍人民空遭蹂躪……請先生及先兄仁齋同詣乾陵,為衣裳之會,即日罷兵息戰。此一行也,救億萬生靈于水火,人咸多其功,而先生從未道及。”
關于“學為好人”。小說中幾次出現過學為好人的語句,如第八章中何縣長說:“白先生,我想聘你任本縣參議會的議員……”白嘉軒拒絕,說“嘉軒原學為好人,不愿也不會做官”。第三十章,朱先生給黑娃寫下“學為好人”四字,說“你是我最后一個弟子,這是我最后一幅題字”。經考,牛兆濂在拜謁賢師復齋先生時說過“欲成好人須得賢師”句。“學為好人”是對上述這句話的又一種表達。
關于朱先生請纓抗日的故事。《白鹿原》第二十九章有:朱先生特意讓朱白氏備置下八碗菜肴為大家壯行,今日自己也開了酒戒,舉起杯來說:“這杯酒叫做不回頭。”先生們酒興泛漲……朱白氏說:“你們八個打死一個倭寇都劃得來!”事實上,正如《牛兆濂集前言》中說:“九一八事變后,面對‘當事者尚不能破除意見,以坐視吾國之亡’的政治局勢,牛兆濂作《鬩墻詩》:鬩墻兄弟本非他,外侮急時愿止戈,萬事到頭須自悟,算來畢竟不如和。呼吁國共兩黨和各民主黨派消除歧見,共同抗日。
關學是關中張載等學者創立的理學學派,關學很多理論是關于哲學上的探討和闡說,但主要還是在教化和崇實上。張載“四為”中有“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等句,申明了關中知識階層的社會抱負。現代學者趙馥潔認為,在古代,儒學的主要特征是道德教化。到宋明理學時代,關學精神有四個方面的體現:一、“立心立命”的使命;二、“勇于創造”的創新精神;三、“崇禮貴德”的學術主旨;四、“經世致用”的求實作風。而《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多次書寫“學為好人”四字,講德講仁,操行風范,完全是一個標準的儒士。像第五章中“朱先生突然熱淚盈眶,說‘二位賢弟作下功德無量的事啊……你們興辦學堂才是大善事,無量功德的大善事……往后靠活人不靠死人啊!得教他們念書識字,曉得禮義,不定那里頭有治國安邦的棟梁之材呢’”。書中的朱先生育人不止,讓人覺慧。而現實中牛兆濂一生經歷都在辦學講學上,基本是傾盡大半生心血。辦蕓閣學舍,講學魯齋書院,正誼書院,一生傳經布道,稍不歇息,傾力使人知禮義道德。《白鹿原》第四章中有一個情節,“白嘉軒隨之陷入一樁糾紛里……這種罕見豁達被當作慈心善舉在村民中受到稱贊”。白嘉軒對孤兒寡母多給糧食時說:“就是周濟三五斗也是應該的。”小說中的白鹿村又叫仁義村,人人知仁義,個個行善良。書中鹿兆海為國捐軀是忠,白嘉軒原諒黑娃是恕,鹿三刺殺田小娥是義,都體現了儒家仁義道德忠恕的基本思想,這些都是關學精神的體現。陳忠實用大段筆墨寫這些故事,深意也恐怕在這里。
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不想再做進一步探討。在陳忠實逝世三周年之際,在張載誕生千年之際,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白鹿原》對于關學的闡釋、宣揚,以及陳忠實苦心孤詣對關學精神贊揚的目的,正確理解他超前的深度思考。從筆者后來研究陳忠實,知他曾參加過四呂研討會,親赴牛兆濂故居參觀學習,曾編寫關學系列書籍,可以說陳忠實也是一位關學弟子。小說《白鹿原》的多次再版也讓關學再度傳揚,陳忠實對關學的宣傳貢獻很大。目前,國家特別重視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定位為民族的血液。重新審視《白鹿原》中的關學,對我們或有更深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