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從新城崛起到城市更新,從棚戶區改造到老舊小區改造,我國城市建設已經由“填空白”轉入“補短板”階段。而對于老舊小區改造這個涉及近億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涵蓋的面可謂千頭萬緒,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謂千絲萬縷。如何將其切實落地,打造成為讓群眾滿意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還需要下更多的“繡花功夫”。
近年來,中央及國家相關部委不斷加大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老舊小區改造也由試點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改哪些、怎么改,理順資金來源和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全面落實。
按照《指導意見》的定義,城鎮老舊小區是指城市或縣城(城關鎮)建成年代較早、失養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社區服務設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住宅小區(含單棟住宅樓)。
1998年,我國啟動住房制度貨幣化改革,住房分配制度開始進入全面市場化階段。而在此之前,許多企事業單位都建有自己的福利房。歷經改革變遷,其中不少單位合并甚至撤銷,這些房產權屬錯綜復雜,長期處于“三不管”的狀態,導致其居住環境和本身狀態日趨惡化。
因此,《指導意見》根據實際情況,將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作為改造重點,其中不少就是以前的單位小區。根據住建部的摸排,全國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大概是22萬個,涉及居民近3900萬戶。
“四老一差”是老舊小區共同面臨的困局,即街老、院老、房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
由于長期缺乏管護,老舊小區房屋年久失修,外墻開裂、屋頂漏水、水管堵塞、電路老化等問題普遍存在,相關配套設施也不完善。另外,小區環境臟亂差、私搭亂建、車位缺乏等問題也較為嚴重,不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暗藏安全隱患。
老舊小區多半位于老城區,周邊的道路交通、水電氣管網、光纖等基礎設施條件往往也較差,因此道路擁堵、停水停電、積水漬水在老舊小區中也時常發生。另外,老舊小區往往人口密集且流動人口居多,其中不少又存在物業管理缺位等問題,最終導致小區秩序較為混亂。
與棚戶區改造不同,納入改造范疇的老舊小區還保留較完善的居住功能,達不到拆遷的門檻;另一方面,這些小區通常位于老城區中心地段,拆遷還建的成本也非常高。因此,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造完善,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2017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廣州、廈門等15個城市啟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老舊小區改造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專門部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指出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群眾愿望強烈,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同年,住建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此次《指導意見》的出臺,是對以往經驗的總結,并明確各階段的任務目標,梳理工作方法,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指導意見》明確任務目標,今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2022年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各個地區的經濟條件不同,各個老舊小區自身情況也存在差異。因此,《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堅持因地制宜,做到精準施策,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按照這一原則,《指導意見》將改造內容分為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3類。
基礎類是為滿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內容,主要是市政配套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區內建筑物屋面、外墻、樓梯等公共部位維修等。完善類是為滿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的內容,主要是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建設、小區內建筑節能改造、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等。提升類是為豐富社區服務供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立足小區及周邊實際條件積極推進的內容,主要是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及其智慧化改造。
相較于以往的大拆大建,此次老舊小區改造充分尊重城市風貌的協調性、統一性和延續性。《指導意見》指出,堅持保護優先,注重歷史傳承。落實歷史建筑保護修繕要求,在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環境品質的同時,展現城市特色,延續歷史文脈。
俗話說,“一張白紙好畫圖”,老舊小區改造則是在已有的“舊畫”上進行修補,落實起來可謂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在改造的全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居民這個主體,改不改、怎么改都必須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住建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不是“從上往下”的指令性工程,而是“從下往上”地生成改造項目。
因此,《指導意見》強調要堅持居民自愿,激發居民參與改造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開展小區黨組織引領的多種形式基層協商,主動了解居民訴求,促進居民形成共識,發動居民積極參與改造方案制定、配合施工、參與監督和后續管理、評價和反饋小區改造效果等,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項需要海量資金投入的大工程。據國務院參事、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的估算,老舊小區改造的總投資額高達 5 萬億元。
這么大的投入,資金如何保障?無論是國家政策導向,還是地方實踐經驗,“居民出一點、社會支持一點、財政補助一點”是現實的可行之道。其中,政府資金用于“保基本”即支持基礎類改造,居民出資用于完善類改造,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提升類改造。
《指導意見》指出,要建立改造資金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原則,積極推動居民出資參與改造;支持各地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籌措改造資金;落實稅費減免政策,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同時,《指導意見》還強調要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力度和質效,運用公司信用類債券、項目收益票據等進行債券融資。
按照改造計劃,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543億元,目前已經全部下達完畢。另外,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分別與5省9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未來五年內共提供4360億元貸款,重點支持市場力量參與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除了“硬件”上的修補完善,完善小區長效管理機制也是此次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目的。因此,《指導意見》提出,老舊小區改造要與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居民自治機制建設、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有機結合,引導居民協商確定改造后小區的管理模式、管理規約及業主議事規則,共同維護改造成果,促進小區改造后維護更新進入良性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