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愷 王迎春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電網規劃建設的外部環境正發生微妙變化。一方面,社會享受著電力發展帶來的各種紅利,諸如方便民眾生活、改善居住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推動經濟發展、緩解能源危機等;另一方面,電網規劃建設的工作難度卻越來越大。變電站規劃前期工作作為電網規劃建設工作的首要環節,正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很大一部分來自群眾擔心變電站的鄰避效應而時常引發的鄰避沖突。(注:鄰避效應指當地居民或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緒,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
受變電站供電范圍的限制,越是發達地區,規劃建設變電站的必要性越強,但同時,與周邊相協調的難度越大。變電站鄰避效應作為一種現象已逐漸浮出水面。這不僅影響著規劃前期工作質量,也影響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新戰略目標的總體實現,因此研究如何防范和化解變電站鄰避效應十分必要。
根據唯物辯證法原理,內因是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件發生的外部條件。就變電站鄰避效應而言,內因可概括為傳統的變電站規劃模式難以滿足政府和民眾新形勢下的需求,主要包括:規劃選址不夠合理、環保宣傳不夠到位、設計方案不夠綠色友好等;外因可概括為政府及民眾未能充分理解、支持變電站規劃前期工作,主要包括政府支持力度不夠、民眾過度維權、新媒體不當引導等。
一是電力部門主動與地方政府加強溝通,定期向政府匯報電網規劃工作情況,主動走訪各區政府和開發園區,服務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贏得政府及相關園區對電網規劃前期工作的支持。二是以工作專報形式定期向政府匯報電網重點工作開展情況和遇到的主要困難,并促請政府統一協調。
一是將規劃變電站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片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落實站址預留及控制,并為后續工作開展奠定基礎。二是促請規劃部門將規劃變電站納入市政規劃用地管理范疇,在城市建設項目的規劃外部條件中加以明確。三是在熱點發展地區,試行政府墊資或出資建設的形式,積極探索結合地區開發同步配套建設變電站土建的模式。
一是利用環保宣傳日和普通周末,聯合環保部門、技術支撐單位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在活動現場與市民友好互動。二是注重日常工作期間宣傳,通過公司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普及電力環保相關知識,宣傳電網綠色發展的理念。三是在變電站周圍設立噪聲及電磁場實時監測公示牌,進一步贏得民眾的積極認可。
一是在城區范圍內推廣采用全戶內變電站,在城市邊緣地區采用半戶內變電站,進一步集約土地資源。二是對規劃變電站采用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探索采用與其它建筑合建的模式,目前已成功建設了一座110千伏合建變電站,正積極推進另一座220千伏合建變電站項目的規劃前期工作。三是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主動適應城市地區發展及文化風格,在變電站外觀的設計上,充分考慮與周邊環境、人居氛圍相協調。
一是新建變電站選址盡量避開居民區、學校等敏感區域,確需靠近上述區域建設的,在取得地方政府認可的前提下再開展規劃前期工作。二是嚴格辦理核準前的規劃、國土、環保及穩評等各項手續,確保項目合規、合法,在手續辦理過程中涉及到公眾參與和公示的,充分與民眾溝通,并做好協調、解釋工作,將可能的影響降至最低。三是與建設部門緊密配合,提前開展核準后的相關土地手續辦理工作,確保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將變電站與其它電網資產進行整合,開創“多站合一”的規劃建設模式,提升變電站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如將變電站與充電站、數據中心等集中布置,在變電站附近民眾可以享受到更實惠、更便捷的電力服務,提升變電站的正能量指數。
一是與某國家級新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規劃建設智慧能源互聯網示范區,統籌推進能源綜合服務站項目,目前該項目已開工建設。二是一批重要項目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取得重大突破,相關規劃、土地及穩評手續已辦理完畢,正積極開展項目核準前的其它準備工作。三是與相關園區通力合作,按照政府出資建設的模式,完成5座變電站的框架協議簽訂工作,并積極推進另外4座變電站的框架協議簽訂工作。
一是在規劃研究階段,與規劃部門緊密配合,將《供電工程總體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并報政府審批,41個重要變電站在政府規劃中成功預控。二是在核準階段,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精準發力,協調規劃、環保等管理部門縮短流程、減免手續,推動項目早日具備核準條件。三是在建設階段,提前開展土地劃撥等各項準備工作,確保早日開工建設。以某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例,項目實現了“兩個當年”,即當年取得核準、當年開工建設,項目自立項至開工的建設周期由原來的至少兩年縮短為一年,工作效率提升200%。
經初步統計,2019年供電部門共發放環保類書籍和宣傳冊約3000冊,組織視頻宣傳10次,朋友圈轉發各類環保知識約4萬人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民眾對電網規劃前期工作正逐步由迷惑、恐懼和對抗走向理解、認同和支持。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供電部門共處理環保類12345工單60張,對比去年(87張)下降近三分之一。
一是將某220千伏變電站與世界最大規模集中式儲能相融合,實現源網荷儲的柔性匹配。同時挖掘儲能電站的商業優勢,開展綜合能源服務站的研究探索,打造“兩樞紐、兩平臺”(“兩樞紐”:智能互動、靈活柔性的電力配置樞紐和清潔低碳、多能交互的能源轉換樞紐;“兩平臺”: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增值服務平臺和區域統籌、集約共建的基礎設施平臺),全面支撐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新戰略目標落地。二是將某220千伏變電站與地鐵配套變電站同步規劃建設,充分發揮地鐵的優勢效應,破解了規劃難題;同時地鐵變電站的接電距離由2000米縮短為100米,接電成本大幅降低。三是完成城區范圍內的戶外式變電站改造升級。經初步統計,目前已完成2座220千伏變電站的改造,正推進4座220千伏變電站的規劃建設工作。上述4座變電站改造完成后可釋放土地約2萬平方米,進一步方便周圍民眾生活、改善居住環境。
本文從變電站鄰避效應的形成內因入手,在綜合考慮各種外因的情況下,大膽進行了理論創新和模式創新,制定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且被證明切實可行、成效顯著。
希望本文對電網規劃前期工作有所啟發,并能夠推動新形勢下對電網規劃前期工作的積極探索,開創政企合作新局面,強化電網規劃前期群眾基礎,進一步優化電網規劃前期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電力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