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東營市東營區商務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GDP 年均增長在9.6%,尤其是2001 年到2010 年間,年均經濟增長速度超過10%,保持在10.5%左右,即使是在2008 年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自2012 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時期已經過去,進入到了中速,甚至是低速發展的時期,也就是當前的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新常態發展背景下,經濟的發展要有新的動力,產業結構要進行調整優化,以投資和要素為主,逐步地向創新驅動、消費驅動轉化,實現經濟的平穩增長。在此背景下,商貿流通經濟的發展要積極的進行探索轉型,契合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求。
隨著生產力高度發展,流通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愈發重要,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由于大眾消費理念趨于個性化、多元化,加之新型流通業態的沖擊,使傳統流通業態逐漸衰退,大型百貨店銷售額增速降低,出現大范圍關店現象,其中不乏中都、王府井等知名百貨品牌。為轉變這一局勢,傳統流通業應當積極創新運營理念和模式,把握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趨勢,并引入信息技術,在經營服務方面做出調整,實現流通業態的轉型升級。
近些年,流通產業形成線上線下并行發展的新型模式,除實體零售業外,網購演化為主流消費方式,網購用戶范圍逐漸擴展,網購比例逐年上升,銷售額持續增長。電子商務高速發展,推動流通產業的轉型升級,打破傳統流通業態的時空限制,促使傳統流通企業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并借鑒其他經營服務模式,形成多業態融入的發展形勢,促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同步發展。此外,實體零售業態也趨于多元化,為滿足多樣性的消費需求,出現一些具有綜合功能的購物中心。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如何實現市場資源的最優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對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發展多年,我國的流通機制相對來說是比較開放的,是適應市場發展的,但在新的背景下,傳統的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存在制度建設滯后、交叉重復管理等問題,需要新的體制改革,推動商貿流通業發展。應該構建健全的市場體系標準,推動商貿流通產業轉型,發揮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管理機制對流通產業的影響頗大,尤其在新常態背景下,如何平衡市場與政府間的關系,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隨著傳統流通模式的衰退,我國逐步建立起靈活開放的流通機制,推動流通產業大力發展,但在經濟轉型背景下,原有的由相關部門切塊管理的模式顯現出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法制建設落后、職責交叉等方面,急需推動新一輪體制改革,順應流通產業發展趨勢。應在黨的領導下建設開放、有序的市場體系的新標準,重點解決法治標準建設、流通企業轉型等問題,充分發揮流通產業對國民經濟的主導價值。
充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融合,推動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發展。流通企業要認清當前市場發展的趨勢,不斷的加強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要從企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入手,通過信息化的推廣應用,實現企業經營過程的信息化。通過完善商貿流通的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實現市場資源及信息共享,簡化交易流程,提高商貿流通企業的質量以及效益。積極地引進先進的發展理念,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自身企業的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此外,當前是科技時代,通過科技的投入帶動企業的發展。積極地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商貿流通企業的智能化、信息化發展。
消費需求與流通產業轉型息息相關,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大眾消費理念和消費重心發生變化,除關注商品質量和種類外,更傾向于體驗式、個性化消費,在消費過程中追求情感滿足,服務消費需求逐漸增長。針對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相關部門和流通企業必須把握市場現狀,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大眾的消費傾向,并基于社會經濟現實,在經營理念、運營模式、服務方式方面做出調整與革新,以迎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獲得全新的發展活力。此外,消費結構會影響流通產業轉型升級,流通產業發展對大眾消費也具有反作用,為推廣健康環保的消費理念,商業流通經濟轉型應立足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通過積極發展知識、體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費,引導消費轉型升級,推動物質文明和經濟文明建設。基于當前的消費趨勢,流通經濟轉型應當體現出前瞻性與合理性,積極推動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同時開發產業自身的發展潛力。
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很多產業都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以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商貿流通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商貿流通經濟的轉型要結合產業特點,加強信息化建設,健全流通體系,加快與電子商務的融合發展,打造多業態發展格局,促進國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