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山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隨著互聯網金融、云服務的不斷發展運用,在極大程度上顛覆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理念,也更加挑戰傳統金融機構的主導地位,也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
其一,中國農業銀行互聯網服務發展。農業銀行作為國有銀行,其主要目標是為“三農”發展提供服務,涵蓋城鄉市場,對發展普惠金融意義重大。互聯網金融服務是農業銀行近年來著重發展的核心工程,構建了專門的發展平臺;其二郵儲銀行助推互聯網金融發展;其三,農信社及其他機構協同發展。
其一,農業龍頭企業供應鏈金融模式,農業龍頭企業與平臺構建深度合作關系,進一步掌握線下各方面的資源,并量化分析當前的各種風險,確保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將各種資源予以整合,在極大程度上促進前端企業的有序發展,并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其二,電商平臺全產業鏈農村金融模式,將自身的數據優勢予以發揮以便于為農戶提供足夠的服務;其三,P2P 網貸助農平臺模式。
其一,信用風險,金融服務中交易雙方因為各方面原因無法根據合同約定履行相應的義務而導致的違約情況,并且會給交易雙方產生損失從而導致風險;其二,操作風險。因為內部人員出現失誤、信息系統故障及外部操作不準確所造成的意外損失的風險;其三,流動性風險。農村互聯網金融平臺缺乏相應的資金不能以合理的成本獲得有效的資金來應對到期債務。
其一,在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提高了對征信的要求,但是農村消費者的相關信用信息卻不多,并且從中國人民銀行能夠取得的實質性的信用記錄不夠豐富;其二,互聯網平臺之間并未構建有效的關聯,影響到信息的共享;其三,三農領域內互聯網的金融征信和其他的領域并沒有實現充分的融合。
首先,監管主體不明確。在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下,是由中央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實現分業監管。采用這一制度安排會造成監管主體不夠明確,也就是出現監管空白或者重疊;其二,法律法規不健全。三農互聯網金融交易會涉及非常廣泛的范圍。現階段,農村互聯網金融領域制度有較為明顯的滯后性。
到2018 年末,全國農村寬帶用戶超過1.1 億占比達到3 成以上。然而,因為我國各個地區的發展程度存在差異,農村地區相對而言發展緩慢,這導致國內的平均水平不高,城市和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差距明顯。城市及農村地區對于互聯網的使用差異非常大且差異正在持續擴展之中,因為我國覆蓋范圍比較廣,而且各地區、各城市間的發展差異較大。
首先,農村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機構深度融合,在互聯網金融快速推動中得到較大范圍的提升,并有助于促進農村金融市場不斷發展,農村金融機構要切實扎根于實際,從農村地區具體情況出發。將服務三農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確實有效的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充分結合發展;其次,實現互聯網與農業金融二者之間的互聯;再次,實現農村互聯網與傳統金融形式的共同發展。
首先,以大數據為前提達到與云共享等最新技術的結合;其次,提高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使農村的各主體包括農民個人、小微企業等均能參與到金融服務中。政府應該推出相關的政策并發揮引領作用,推動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助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同時,創造和使用充分融合,進一步促進農村地區互聯網的發展。
政府通過在農村地區推動相應的優惠政策落地實施,有助于各金融機構在本地區的發展,切實提升發展速度,也能夠可為助推金融機構發展提供相應的補貼,提高參與到農村普惠金融中的主動性,將農村金融機構能夠獲得的優惠政策范圍進一步擴展。此外,也可以將財稅政策作用從根本上得到運用,推動三農金融服務發展。
其一,將主體責任落實,將金融業務開展的行為及時處理并加強監管,保障農村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增加風險防范能力,避免極易發生的風險;其二,健全農村普惠金融風險監管體系,政府應該發揮引導作用,與其他的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促進金融機構責任的落實,切實將各種工具的作用予以體現,進一步提高監管力度。
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取得較好的發展成效,從而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普惠性。我國現階段已在推動普惠金融向農村地區的進一步拓展并增大覆蓋范圍,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促進農村地區經濟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