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鳳 中共重慶市巴南區委黨校
重慶市巴南區是傳統工業大區,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制造業門類齊全,產業發展生態較為完備。近年來,堅持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突出大數據智能化引領,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保持了新常態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
目前已形成汽車、信息通信、裝備制造、輕工服裝、生物醫藥等五個主導產業。2019年,五大主導產業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產值587.3億元,占比提升至90%;“芯屏器核網”實現銷售收入280億元、增長16.3%;高技術產業和戰新制造業分別完成產值179.2億元和205億元,分別增長7.6%和8.2%,在規模工業占比分別提升1.3百分點個和1.7個百分點。電子、化醫等先進制造業占規模工業比重提高2.3個百分點,汽車、摩托車等傳統行業占規模工業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
巴南工業園區規劃控制面積約46平方公里,已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100戶。初步形成以惠科液晶面板第8.5+代線為代表的平板顯示產業集群,以長安鈴木和宗申集團為代表的汽摩產業集群,以睿智生物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以攀鋼鈦業為代表的精細化工產業集群,以拓為重慶中國輕紡服裝城、尚盟重慶時裝產業園為代表的輕工服裝產業集群。同時,以曙光、華雄、寧輝為代表的樓宇工業正在加速形成。2019年入駐規模工業企業118戶,占全區規模工業比重達到83.6%。
企業創新主體建設加快,已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國家級工藝設計中心2家,博士后工作站2個,新型企業研發機構4個,區級院士工作站1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62個。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9家、科技型企業1463家、高成長性企業19家,評定市級重大新產品42個,研發準備金備案企業80家。建成1個國家級和8個市級眾創空間,入駐創新創業主體332個。培育11家市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6家企業獲評“重慶市創新型企業100強”表彰。2019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1%,規模工業中有研發機構及研發活動企業117家,占規模工業企業數50%以上。
軍民融合發展體系機制不斷健全,成功轉型培育軍民融合企業20家、配套企業百余家,軍民融合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實現了軍工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配套,成功獲批重慶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7家企業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評定,13家企業評為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建成4個智能工廠和9個數字化車間,39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升級,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66%,關鍵工序數控化率49%。
產業結構性矛盾一直是制約巴南區產業發展的瓶頸。主要體現為部分產業分布散、規模小、秩序亂的現象比較突出,產業鏈條不夠完善,中間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能力不足,整體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低。如:汽車摩托車行業占工業30%以上,有8個整機及70個零部件企業,產業規模相對龐大,但發展短板明顯,核心級的發動機、各類總成、底盤技術、變速箱等汽車部件或組件所占比重甚微。
從整體上看,工業企業規模總量不夠大,5個主導產業普遍缺少引領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缺乏500強企業、上市企業。全區3068家工業企業中,規上企業215家,占總量7.0%;215家規上企業中,達到百億級企業只有惠科、宗申、長安鈴木等3家,10億及以上企業只有12戶;主板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及孵化板掛牌企業13家。
三山夾兩槽地形限制了園區的空間布局,導致現有園區面積較小,現有工業用地核準面積僅9.65平方公里,對比周邊區域,工業發展空間明顯不足。同時,工業園區還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產出強度偏低等情況,發展空間拓展較為困難。
工業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客觀規律和發展大勢使然。在這個重大“窗口期”,壓力與希望共生,挑戰與機遇并存。要把握國家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科學判斷,抓緊抓實新技術革命的機遇、新舊動能轉換的機遇、深化改革開放的機遇、綠色發展的機遇、市場需求持續擴大的機遇、補齊民生短板的機遇,順大勢、戰逆境,善于“危”中尋“機”、化“?!睘椤皺C”,突出一個“搶”字,落腳一個“實”字,真正把面臨的機遇轉化為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強化產業規劃引領??茖W確定發展方向,制定、落實3—5年發展規劃和年度細化方案,編制產業邁向中高端發展“路線圖”。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加大精準扶持引導力度,高端化發展汽車、裝備、輕工服裝等三大主導產業,突破性發展信息通信技術、生物醫藥等兩大新興產業,全力打造以生物醫藥、平板顯示、機器人和無人機、智能制造為代表的地標性特色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崛起。準確把握國家、市政策的支持方向和投資重點,尋找國家戰略性前沿產業在巴南布局的切合點,加大力度向上對接,引導鼓勵現有企業密切跟蹤技術前沿和市場需求,加大研發投入,超前謀劃一批引領性、標志性的新興產業項目,全力打造有影響新興產業集聚區。
加快工業項目招商引資。通過集中優勢資源,引進特大項目、重大項目,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制造、大數據和云計算、智能制造、研發設計項目,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工業經濟結構。積極推進與央企、軍企的對接。分行業指導企業制定與央企合作方式和發展路徑,促成企業與國企、央企、軍企攀親聯姻,積極參與股權、科技、資質等深度合作。加快產業鏈成群。實施供應鏈和產業鏈招商,圍繞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和汽車核心零部件等重點產業,努力引進一批牽引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承接“小精特新”項目入駐,利用現有園區、商務樓宇、閑置合規廠房等產業載體,推動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提高綜合競爭力。
超前謀劃園區拓園。在新一輪城市發展空間規劃編制之際,加快工業用地空間戰略研究,規劃建設服裝面輔料集散基地、中小企業產業園、家具產業園、現代糧食加工產業園。推進傳統園區提檔升級。加快完善轉型升級規劃和推進方案,充分利用現有產能資源,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打造汽車核心零部件及“三電”系統生產基地。優化提升園區功能布局。完善園區水、電、氣和地下管網建設,加快建設商場、污水處理廠、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提升配套保障水平。嚴控工業項目用地規模,強化工業用地出讓后的監管,特別是投入產出及投產效情況,提升園區規模工業集中度和園區工業用地產出強度。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對新興產業的審慎監管,針對新經濟業態輕資產、重知識、跨界整合等特征,量身定制監管模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全面落實國家結構性減稅、普遍性降費以及重慶市“涉企30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降低制造業成本”“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系列舉措,確保各項惠企利企政策落地生效。建立“親”“清”政商關系,圍繞“雙創”需求開展調研,提供投資融資、政策咨詢等多元化服務,真正為企業排憂解難,做好企業服務。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圍繞“產業+項目+人才”三維模式招引高端人才,培育一批能夠突破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數據智能化、軍民融合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科技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