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存 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大興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我國農耕文明歷史悠久,時至今日,農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仍然占有很大的 比重。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我國社會穩定的保障,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不竭的發展動力。民以食為天,我國對于糧食存在較大需求量,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的健康,所以,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全面協調好各種關系,加強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和監管,從而促進鄉鎮農業的健康發展,保障人們的飲食安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發展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糧食安全備受關注,各地區也在圍繞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積極探究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加快發展鄉鎮農業經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穩定鄉鎮農業發展基礎,從源頭上排查制約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整改和完善,進一步提升鄉鎮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進一步激發農業經濟發展活力,圍繞鄉鎮農業發展實際構建體系化特色化管理機制,進而不斷融入更多的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方法,提高鄉鎮農業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成效,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持續落地,更好地提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實力。
因我國經濟政策不斷向農村傾斜,鄉鎮農業經濟不斷向好,整體經濟環境已有較大改善,農業生產逐步實現機械化,各種大型農用機械設備不斷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田水利系統趨于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農民的居住環境也有了較大改善。通過科技人員不斷傳授先進的農業技術,科學的種植技術被廣泛普及與應用,使農產品的產量 與質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農民的收入也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化、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致使農村許多勞動力被解放出來,擺脫了土地的束縛,并開始投入各行各業的發展與建設中,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鄉鎮企業逐漸興起,帶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我國土地資源相對匱乏,人均土地面積偏低,每家每戶分得的土地數量十分有限,由于缺乏對土地資源的規模化管理,碎片化的土地無法發揮其所應有的經濟價值,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與部署,以 家庭為單位的分散式種植模式很難形成合力,使農業資源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從而限制了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走向城市,留在鄉鎮從事一線農業生產的多是上一輩農業從業者,他們已逐步老齡化,勞動能力也每況愈下,又由于他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已無法跟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制約了城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我國非常重視教育,但是在某些地方卻顯得比較薄弱,很多學生在學習到知識以后,不愿意回到家鄉,國家應該加強對農村教育的關注,讓更多的優秀技術人才走向鄉村,為鄉村普及技術知識,為農民普及先進技術理念。鄉鎮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民,農民又需要有科學的指導,科學的指導就是優秀的技術人才。政府也要定期對農民群眾舉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政政治覺悟,以此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
機械化設備是要用的,政府在投放設備時,應該按照鄉村區域進行劃分,爭取讓每一戶農民都能夠用上機械化設備,同時需要配置相應的設備使用人才,減少設備租金,對于農民上報的機械問題要給予重視,快速修理,以此來提高鄉鎮農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完善落實監管機制是最為重要的,必須要嚴格執行國家下達的政策,以科學的方法指導農民群眾的生產種植活動,做到“不添亂,不亂管”,充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在下一次地方人才開會期間,根據人民群眾的意見,完善落實監管機制。
在我國社會經濟中鄉鎮農業經濟屬于重要組成部分,鄉鎮農 業經濟與我國經濟整體健康發展具有較大關聯。同時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可以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得到直接反映,因此就需要我國加強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采取有效措施來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