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丹 遼寧財貿學院
股票市場中的波動性和價格走勢是投資者多種交易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投資者相關交易決策行為還容易受到投資者情緒以及貨幣政策等方面的影響。投資者持有悲觀或樂觀等非理性狀態下,股票市場中的反應也和投資者理性狀態下的發展狀況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在我國股票市場中表現得較為明顯。
投資者情緒和股票市場的關系研究中,從行為金融理論誕生后,相關股票市場的波動性研究始終是學界重點關注內容。而投資者情緒以及股票市場表現之間具有密切聯系,投資者于股票市場中所獲得的超額收益和投資者情緒之間屬于正相關關系,但投資者自身的樂觀情緒在某些條件下,還會使股市內波的波動性降低,促進股市內未來超額收益增加,反之亦然。感情和情緒還會對投資者對于風險忍耐能力產生直接影響,樂觀情緒和股市泡沫之間屬于一種正相關關系,至于投資者的悲觀情緒則會進一步擴大投資者規避損失的程度。投資者自身情緒變化還和股票同期收益之前存在明顯聯系,但無法對股票未來收益進行準確預測。投資者情緒以及股票市場的未來收益之間屬于一種負相關關系。將央視看盤數據作為基礎樣本,結合EGARCH模型進行研究發現,投資者情緒波動在我國滬深收益方面的影響較為突出[1]。
投資者情緒沒有出現任何變化的條件下,股票市場中的價格波動,會隨著基礎利率提升而降低。投資者情緒對于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以及貨幣政策在股票市場價格方面的影響是互相抵消的,貨幣政策在對股票市場進行調控過程中,相關調控效果,容易被投資者情緒左右,產生負面影響。實際股票市場中的波動性和投資者情緒兩種因素屬于一種正相關關系,而實際波動變化主要是投資者情緒以及貨幣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股票市場于長時間發展中呈現出不斷上漲條件下,中央銀行通常會選擇提升銀行存款再貼現率以及準備金率,實施公開市場業務回收過量貨幣等手段,結合緊縮貨幣政策幫助進一步提升市場利率和降低市場中的貨幣供給量,對股票市場中的上漲價格進行合理控制[2]。
股票相關市場價格的提升,會進一步強化投資人員樂觀情緒,促進投資者形成更多的股票購買欲望,促進股票市場價格不斷提升。股票市場價格的提升、下降、偏離價值或回歸基礎價值等,主要是由投資者自身樂觀情緒以及我國相關貨幣政策綜合影響后的結果。假如投資者自身樂觀情緒在股票市場價格提高方面的正效應遠遠超出貨幣調控政策所形成的負效應,則貨幣政策在股票市場的調控效果便會被進一步掩蓋,即便能夠在短期內減緩股票市場中的價格提升趨勢,但無法在長期發展中,對股票價格上漲進行有效遏制,對市場波動性擴大進行有效管理。假如投資者自身對于股票市場的樂觀情緒在股票價格提升方面的正效應遠遠低于貨幣調控政策所形成的負面效應,則股票市場中的貨幣政策調控效果便會被準確顯示出來,股票市場價格的回調,會進一步降低股票波動性。
比如我國股票市場大牛市行情階段,即2007年1月份到10月份之間,中國人民銀行為了對股票市場中的過快提升速度進行有效遏制,先后五次針對銀行存貸款利率實施上調處理,而上證指數于銀行存貸利率提升信息發出后,第一個交易日內呈現出上漲趨勢。該階段內,銀行存款相關準備金率實施了8次上調,上證指數僅在一次準備金率上調后第一個交易日中出現下跌現象,剩下的七次里全部呈現出上漲趨勢。對存款準備金率和銀行存貸利率進行頻繁上調過程中,依然未能阻擋我國股票市場的整體上升趨勢,相關上證指數在該階段內,從原本的2715.72點飛速提升到6124.04點,整體上漲幅度達到了125.5%。而我國股票市場于該階段在貨幣調控的真實反應,其實便是投資者自身樂觀興趣在股票市場價格上升過程中形成的正效應遠遠超出貨幣政策調控下的負面政策的結果。
股票市場如果處于長期下狀態下,會使投資者自身悲觀情緒進一步惡化,促進投資者形成一種遠離股票市場的強烈愿望。結合前景理論分析,人們通常存在一種規避損失的心理偏好,不愿意按照低價購買下的價格標準來出售股票,同時堅持股票持有時間足夠長,便能夠看到股票價格的回升。投資者基于損失規避心理以及悲觀情緒的雙重影響作用下,通常不會將手中持有股票大量賣出,而是暫時脫離股票市場,在一旁觀望等待。隨著投資者自身損失厭惡心理偏好以及悲觀情緒的不斷提高,其暫不參與股票市場、原理股票市場的欲望便會越加強烈。而基于該種條件下,中央銀行便會采取寬松貨幣政策,進一步擴大市場中的貨幣供給量,降低市場利率,同時還會遏制股票市場價格下跌。基于投資者自身悲觀情緒下,不會于短時間內購入股票,導致股票市場長時間內處于一種低位盤整狀況。實際上使股票市場中的價格波動進一步縮小。我國股票市場于長達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頻繁出現低位震蕩問題,從某種條件下能夠體現出相關結論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綜上所述,通過研究投資者情緒對于我國股票市場的波動影響,能夠掌握投資者基于悲觀或樂觀等非理性狀態下,股票市場面向貨幣政策的反應特征,從而為穩定我國股市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充分掌握股市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