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 淄博職業學院
敬業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基礎。“敬業”指的是一個人認真負責的態度,包括對工作或者學習。酒店行業的“工匠精神”是不僅要求員工有專業的職業技能,還要對員工道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匠”是外在體現,“精神”就是內在隱含,具有“工匠精神”的酒店工作者,能夠在酒店管理與服務的各個環節中表現的更好,獲得更高的顧客滿意度,能夠提高酒店的品牌形象,從而更大程度提高酒店的經營效益。
有的高職院校沒有對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和創新,缺乏對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認識,當專業課程的數量較多,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等相對薄弱,有的高職院校雖然也考慮到要在課程設置中融入工匠精神,但卻存在結合不夠緊密的現象,導致結果不理想。
在酒店行業的反饋意見中,都有提到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工作中缺乏敬業精神這一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酒店日常工作中煩瑣、臟累的工作帶有排斥心理;缺乏吃苦耐勞、勤勤懇懇的實干精神,二是,學校在課程結構設置過程中,過于重視服務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于職業素養情感、應急情況處理等相關方面的訓練。從而導致了學生雖然具備了很強的單項技能,但是在面對酒店較為復雜的一系類服務流程和遇到緊急情況時仍然顯得手足無措。
為了順應社會發展與市場需求,酒店行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加需要綜合性人才,就酒店管理專業的同學來說,既要求兼備過硬的專業知識,也要有吃苦耐勞的職業操守。不然在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后,容易因為職業素養缺失,影響職業發展,也容易導致學生難以融入社會的現象。
在專業辦學想法上,同時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優勢互補,創新優化教學過程,注重工匠精神在教學、實習過程中的潛移默化、融會貫通,實現學教協同,重視德育,加強專業性。
根據工匠精神的要求,就是要建立與工匠精神相關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精神相關課程。不斷加強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社會需求、企業需求等情況的調查和數據分析,并根據這些數據整理出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更加有用的信息,讓學生學有所用,讓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學生的思政教育、業務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的貫穿始終價值觀引領和傳承于工匠精神。
改革,將“工匠精神”與教育、教學過程全面融合。首先,要實現課程體系的三位一體——即思政教育內容,人文素養教育內容以及專業教育內容三位一體,同時把“工匠精神”浸潤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標準中,實現“工匠精神”在教育計劃和教案中的全面融入。其次,要探索推進社會實踐活動與“工匠精神”的價值契合。
管理專業教師應當將“以人為本”落實到教學當中,進一步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思路,將與工匠精神相關的知識、理論、技術等融入教學當中,強化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術、學習與創新的有機結合,這些機制能夠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從學生一入學開始,學校就通過“認知企業”“認知專業”等活動,一方面邀請企業專家走進課堂,為學生詳細講解酒店服務與管理專業以后的就業前景、不同崗位要求、企業文化和職業規范等,讓學生對學習目標和職業生涯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聚焦關鍵環節。
教學方案討論環節、教學環節和課后實踐環節是關鍵。在教學環節,讓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日常多進行交流中,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融會貫通;在教學研討環節,以校企合作為指導,從而統一學校教育和崗位需求的需求、將教學內容和職業標準的分歧、統一教學實施過程和實習工作實施過程的。在專業實踐環節,通過“三師”協作,即輔導員、任課教師、實習指導老師的協作從而實現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深刻領悟。
工匠精神是指從業者不斷提升個人職業技能、服務或產品等方面的職業精神,使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更加完善,也使自身的職業發展前景更加開闊。新時代要求人們具有終身學習的品質,能夠應對行業和市場不斷的變化。雖然酒店服務是較為傳統的行業之一,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也對酒店管理人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酒店行業從業者可以通過提高計算機技能、網絡營銷策劃和英文口語表達等方面的技能來提高自身競爭優勢。新媒體由于快捷高效、形式多樣,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各個行業領域的更加精細化,社會對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的要求也更高。高職院校的責任也更加重大,已經不止是教給學生專業知識、職業技能,還需要肩負樹立和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與職業素質的責任,使學生更能貼合社會的需要,進入社會后能夠很快將角色從“學生”切換到“職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