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楊
商圈,是指商業以其所在地點為中心,沿著一定的方向和距離擴展,吸引顧客的輻射范圍,簡單地說,也就是顧客群所在的區域范圍。“商”“圈”互為作用,“商”字賦予“圈”屬性——經濟型,“圈”字賦予“商”形態——閉合帶。通俗點理解就是,由商業單體圍繞著一個圓心區,進行圍合而成的“功能閉合建筑帶”。我們把相關要素簡單化之后,就可以把商圈理解為同一個圓心的多個圓環,其圓心區、輻射方向、作用半徑是三大關鍵要素。用這些要素可以把商圈由內向外劃分為內核區、中環區、外圍區。內核區是中心地帶,也是商圈對人流吸引力最強的地方,經統計,客戶群數量約占整個商圈的70%左右。而外圍區是商圈作用力最薄弱的區域,占整個商圈的10%左右。中環區介于內核區和外圍區之間,至此部分的客戶群是內核消費的外延補充,如果中環區粘性較好,可大幅提升商圈人群的停留時間,約占整個商圈的20%。
商業建筑對于如何合理組織商圈、如何有效活躍商圈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整個商圈的靈魂。一個有深度、有廣度的商圈,應從豐富商業建筑空間組合設計入手。根據商業建筑自身功能特殊性、復雜性特點,形成多樣性、多變性特質組合,從而決定如何去合理規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表達:(1)兩點狀:根據兩點,組織成為一條動線,然后根據具體輻射人群的需求,來整合功能布局空間,達到直接、便捷,以促使人權直接消費,這種類型比較適合規模中小型的商圈中。(2)包圍狀:這種類型的目的性比較強,直接了解人流的需求為重,創造核心,形成包圍形式的空間布局形式,中心區域應展現的是不同的功能空間。(3)集中狀:此種類型,強調的是功能空間的多樣性,集中設置,以全引客來。(4)發射狀:此類系圍繞一種主要功能進行發射狀延伸的空間布局模式。(5)蛛網狀:此類型系現有商業比較常見的模型,比較成熟,但弊端也很明顯,就是對規模要求較高,此類型商業自身特點和性質明顯。(6)雜燴式:顧名思義,就是靠品種多來達到吸引不同需求的客群目的,形成氣勢。但無法形成有序的路線設計,是其明顯的不足之處。
商圈形態確定后,就需要落實商業建筑設計規劃,應采用三步走:“業態規劃”—“建筑設計”—“業態布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首先第一步應該是在開發前做到科學分析和合理規劃,從而確定總體定位、發展方向、業態組合、路線設計。第二步再是結合第一步的定位,綜合考慮周邊建筑的影響,進行建筑設計,確定樓層設置、區域設置和行業設置,認真分析規劃、合理配置不同經營類型的商鋪面積,根據現行規范要求,調整布局。最后一步,則是要反推復核第一步分析定位的落實情況,改善接近最初要求,這樣就可以形成閉環。市場是個動態的市場,經濟收入是商業存活的根本。所以設計不可一成不變,而應隨變而動,像是以往大型商業體以餐飲、購物為主,但近年來購物占比往往下降,餐飲比重有所上升,娛樂等多元化的業態也紛紛入駐。業態布局不應拘泥于第一步的定位而不動,應及時調整。總之,一定要做到科學規劃,以人文的、體驗式的環境來迎合每一位進入商圈的人,讓他們感到舒適、感到快樂,并愿意付諸消費、提升體驗度,只有這樣經濟效益才會更加優化,社會效益才能進一步增強。
(1)商圈是一個群體,是一個多元化組成,需要在構架初期就從體量、目的、位置等方面進行探究,包括目標消費群體構成的分析、周邊地理位置情況的調研,以及商業建筑形象、功能、建筑形態的探索。商圈應以融入、滲透的姿態與周邊建筑謀求一種共生、和諧的態勢。格局決定著建筑本身的層次,不能過分強調自我,也不能毫無個性可言;通達性是外部交通的關鍵,細化各功能交通需求、強調人車分流,以達到安全基礎上的出行便利;這樣的商圈才具有更高的活性和多樣性,才可以更好的提升整體街區的活躍度。
(2)建筑外觀設計
融入—個性,和諧—共享是此類型建筑應該追求的方向,性格鮮明的外立面必須與周邊建筑性格達到一致,同時也要在一致以外彰顯自己的視覺突破,共存共建。建筑外立面以此為目的開展,且已進入了標識化、品牌化的階段,相應獨有特點來設計建筑,為的是表達出自身鮮明個性,誘導客群的購買欲望,創造出一個優秀的消費場所。所以說,此類建筑外立面設計需要足夠體現商圈特點,力求消費主體外在和商圈特色相一致,達到此類建筑不一樣的商業特色。
確定了商圈定位,及商業建筑類型構成后,商業建筑的單體設計就是完善落地商圈的重中之重。如何通過商業建筑的單體設計,提升整個商圈的活力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
(1)設計公共空間
而對于商業建筑而言,首先應該分析的就是商業公共空間。它雖然是商業建筑中不產生盈利的空間,但它可以以組織購物流線、提升購物體驗的方式,增加商業建筑的附加值,是商業建筑構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其設計時,主要是做好以下工作:比如要對通道空間進行優化設置,道路不僅僅是行走的通道、購物的路徑,更是影響建筑布局和內在氣質的重中之重,好的路線設計就如同曲徑通幽,柳暗花明處又見一村。設計時必須注意道路的方向性特點,強化其消費引導功能;同時也要重視其觀賞性,讓顧客在其中流連忘返、百看不厭,提升其在商業體中停留時間,帶來更多的潛在消費機會;設計時還要注意給客人提供休息場所的功能。還要重視可停留空間的留出,相當于商業建筑行業中的“留白”,是神來之筆,典型的公共空間有中庭、門廳等,有接待分流功能,如果能將文化的元素融入進去,既可以提升顧客消費意愿,還能夠提升建筑物文化層次。
(2)劃分功能空間
人流是購物的基礎,因此在設計購物區域時,首要的考慮就是人流量,空間不應該擁擠,這樣就不會引發人流堵塞;高檔購物區域標準更高,要達到寬松的程度,這樣會給顧客帶來良好的購物體驗,贏得商業體的口碑,用溢出的社會效應進一步支撐起商業體的人氣。還要從顧客實際需要出發,把他們想要的東西順理成章地布置在他的手邊或者唾手可得的位置。如果是寫字樓則有所不同,首要考慮的是空間的隱私性和相對獨立性,便于辦公者談公事和生意,寫字樓和辦公區域的設置也不必要在太過繁華的場所,這樣可以節約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任何一種類型建筑的建筑存在,都需要實現其經濟價值收益,商業建筑此方面尤其重要。在設計中,既要保證建筑的合理、合法、合規性,還要保證其方案的獨特性、對客群人流的吸引性。如何實現?在設計上主要有如下方法:①對于商業建筑的首層,商業價值最高,也是整個建筑的門面,所以格局也要相對提高,不能用閉塞的空間去降低品質,應該多采用開放、半開放的空間有效圍合商業空間,更多的開敞公共空間去組織客流深入商業;②交通聯系,商業建筑的價值隨著樓層會降低,故高樓層的通達性尤其重要,所以電梯及扶梯的形式,會適時出現,滿足消費者的活動軌跡;③上面兩點針對的更多是空間大的商業建筑,對于空間小的商業建筑來說,優化公共區域就很重要,由于規模小,不能設置太多的公共空間,所以電梯和扶梯的周邊,就需要有效利用,做到小而精;④商業建筑里的商鋪形式,可以相互組合,相互交疊,借用客流,達到共贏共享。
簡而言之,商業建筑的設計,首先必須基于商圈定位,實用為先,優先考慮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增加人文方面的附加值,產生社會效益。在商圈理論的指導下,隨著商業體設計的更加優化,商圈必將更加繁榮,經濟社會效益才會進一步鞏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