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佳麗 吉縣財政局
由于農業和農業保險具有特殊性,在農業保險的推動過程中需要政府給予強大的財政支持,國際經驗及國內實踐也證實了這一點,政府財政支持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與有效保障。2004年,中國保監會開始批準了在我國不同省區試行專業農業保險公司模式,隨即上海安信、法國安盟、吉林安華、黑龍江陽光農業等專業農業保險公司相繼成立。并且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蘇、新疆、四川、內蒙古、湖南等省份,也陸續開始開展了省級財政補貼為主的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從此逐漸激活了我國農業保險行業的快速發展。2007年,中央財政也開始對農業保險給予一定的保險補貼,隨即,各省區也相繼跟進,并逐步加大對保險補貼的財政支持力度。僅2007年底,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業保險已經能夠遍及我國所有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并在全國范圍內有序推進。
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效果,幫助農民減負,提高參保率。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各項基本政策,使整個實施過程中取得積極效果。對于存在的補貼資金利用率低的問題,在實施過程中應當重點從合理控制保費補貼規模、加強資金使用過程的監管以及結合地區實際制定差異化的保險補貼額度等方面入手,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有效提高資金利用率。
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指財政部門針對投保農戶,對農業保險辦理過程中的產生的保費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農業保險的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相對其他類保險較高一些,保費也高一些,靠農民自身負擔很難承擔。因此,財政部門如果提供一定比例的補貼,可以幫助農民支付一部分保費,幫農民減輕負擔,有效緩解農業保險的供需矛盾,使保險公司和農民都能接受保費。但是近年來存在政府補貼保險保費,財政負擔加重,但是補貼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
對于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的利用方面,目前存在的首要問題是保險補貼規模普遍過大,體現在補貼資金的額度、補貼資金的劃撥以及補貼資金的整個補貼額度方面,具有資金基數大、補貼范圍廣的特點。保險補貼規模大,對于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落實具有積極的影響,但是也會導致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監管不力以及未按規范要求使用的問題,整個資金沒有實現定向補貼。既影響了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也導致了補貼資金在管理過程中處于粗放式管理等局面,影響實施效果。
由于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規模較大,在資金利用過程中在資金的具體使用過程中沒有劃分資金的用途和資金的具體使用方向,對資金的使用缺乏必要的了解。并且在資金使用過程中具有隨意性的特點,導致了保費補貼資金的利用過程中存在利用率低的現象。補貼資金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農民的投保壓力,提高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使農民在參保過程中能夠通過資金補貼的方式,解決參保和理賠的問題。目前在保險補貼資金的利用過程中存在資金利用方向不明確、資金審批流程長以及資金未充分利用等問題[1]。導致整個保險補貼資金在利用過程中未達到預期目標。
基于保險補貼資金的特殊性以及保險補貼資金的定位,在保險補貼資金使用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監督措施。每一筆保險補貼資金的審批發放和監管對提高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滿足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需要具有重要影響。但是從目前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情況來看,缺乏監管成為主要的問題。在整個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過程中,既沒有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同時也缺乏必要的監管措施,導致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方向不明確,存在未按要求使用以及資金用作其他用途的現象,既增加了保險補貼資金的利用風險,同時也不利于保險補貼資金的綜合利用。
目前保險補貼資金在資金審批額度方面各地區差異較小,這一設置方式雖然有利于控制保險補貼資金的額度,使保險補貼資金在審批過程中有清晰的額度標準。但是由于未考慮到地區的差異,導致保險補貼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缺乏彈性,無法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對于有些地區需要增加保險補貼資金額度,有些地區需要降低保險補貼資金額度。如果采取統一的標準,不利于調整的權限,無法充分發揮保險補貼資金的作用,導致保險補貼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無法滿足地區的要求[2]。因此,如何分析地區差異,如何調整保險補貼資金的額度,做到差異化設置,對整個保險補貼資金的發放和使用具有重要影響。
基于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特點及功能,在保費補貼資金的利用過程中,應當合理控制保險補貼資金規模,使整個保險補貼資金能夠按照農業保險的實施要求和市場反饋進行合理的設置和調整,保證補貼資金在額度的確定過程中建立彈性的調整機制,根據上一年度補貼資金的利用情況進行合理設置,最終達到貼近市場實際。避免在補貼資金規模設置上出現規模過大問題,致使資金閑置影響農業保險保費資金利用率。因此,分析保費補貼資金的利用情況,并根據其使用額度、增長趨勢以及市場的具體反饋情況設置保險補貼資金規模,對整個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保證保險補貼資金在利用過程中達到預期目標。
保險補貼資金在使用過程中,提高利用率對發揮保險補貼資金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影響保險補貼資金利用率的因素較多,在資金的審批、發放以及管理方面應當簡化流程,既要做好關鍵環節的審核,也要建立暢通的資金發放機制,使整個保險補貼資金能夠按照規范要求快速補貼到位。推動農業保險的落實,確定使用范圍,解決農民觀望心理的問題,讓農民在農業保險交納方面能夠更加主動積極[3]。除此之外,要建立規范明確的審批措施,使整個審批流程能夠更加快速有效,根據資金使用的特點和要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保證資金在使用過程中能夠達到使用要求,解決資金使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所以,提高保險補貼資金的利用率,對滿足農業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要求和推動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的落實具有現實意義。
基于農業保險補貼資金的特殊性以及補貼資金的作用,在目前補貼資金使用過程中缺乏有力監管,應當根據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情況和保險補貼資金的具體運用采取全過程式監管,包括資金的流向、資金的使用,以及資金的用途進行監督管理,避免保險補貼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未按用途以及超范圍使用的情況。所以,采取有效的監督管理措施,并落實各項監管政策,同時建立相對完善的監管機制,是做好農業保險補貼資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規范保險補貼資金使用情況的重要手段,對整個農業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具有重要影響。
從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來看,應當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的保險補貼額度,既要考慮到地區的接受程度,同時也要根據地區的具體情況和市場接受程度、實際發展情況、補貼資金的使用情況以及增長趨勢進行綜合判斷,使整個保險補貼額度能夠達到差異化的要求。通過差異化的設置,解決保險補貼額度的設置問題,使整個保險補貼在額度設置和資金的審批以及資金使用監管方面能夠達到相關要求,保證資金在使用過程中提高使用效率,避免因補貼額度問題影響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4]。由此可見,采取差異化的設置方式,對整個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資金的使用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是保證保險補貼資金能夠得到有效利用的關鍵。
通過對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資金的了解,在使用過程中提高補貼資金的利用率,對整個農業保險的推進具有重要影響。結合當前補貼資金的使用情況,應從合理控制保險補貼資金規模,提高保險補貼資金利用率,加強對保險補貼資金使用過程的監管,以及結合地區實際制定差異化的保險補貼額度等方面入手,使其在利用過程中能達到使用要求,解決資金使用問題,提高資金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