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雯婷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審計局
國家制度的頂層設計、實踐探索和成熟定型,需要長期的歷史沉淀,需要理念上的指導、理論上的自覺、框架上的設計、實踐中的探索和人民群眾的檢驗。
基于法定性、獨立性、專業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國家審計對于從嚴治黨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積極探索國家審計促進黨內監督協同治腐的實現路徑具有不可言喻的意義。在全面從嚴治黨以及反腐倡廉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審計促進黨內監督實現的重要意義凸顯于:第一,作為依法監督形式的國家審計在促進黨內監督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監督的獨立性水平;第二,依托于國家審計一系列邏輯嚴謹、環環相扣的方法體系,強化黨內監督的專業性,提升整體監督效果;第三,實現人事監督與經濟監督的有效結合,優化監督的完整性,助力監督體系的全覆蓋,契合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
國家審計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點領域,現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進入關鍵時期,國家審計在新時代也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國家審計必須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際,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改革進程,在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持續調整實踐策略,以提升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能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審計風險的有效管理不僅能幫助審計人員緊扣審計工作重點,積極防范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審計風險,還有利于國家審計職能的充分發揮。
協同發力,增強監督實效的顯著優勢。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國家良好治理,監督目標在國家治理腐敗的過程中處于先導性地位。國家審計與黨內監督在目標層面存在一定互補性與交叉性:站在微觀角度,國家審計強調從經濟活動中治理經濟腐敗,黨內監督則注重從執政過程中治理政治腐敗;站在宏觀角度,國家審計與黨內監督的本質目標都是實現對公共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國家審計所側重的經濟審查便是黨內監督在貪污腐敗治理問題上的拓展與延伸[1]。
提前介入,充分發揮審計預警作用的顯著優勢。事前審計又稱為預防性審計,是指國家審計機關主要是通過審查和評價被審計對象的計劃、預算、合同和政策等,發現違規違紀隱患和感知存在的風險,全面考慮項目的可行和不可行因素,在事前及時向被審計單位提供合理建議以供決策部門參考,減少違規違紀機會,弱化違規違紀動機,以將違規違紀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并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的一種手段[2]。
國家治理現代化推動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斷完善并向深層次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僅要求實現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同時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發展提供目標導向、功能拓展和結構優化。就功能拓展而言,國家治理不僅強調制度的規范作用,更強調制度的治理功能。這要求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要將其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的效能優勢。具體而言,有必要充分發展新政黨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包括決策咨詢功能,政治參與功能,利益代表功能和社會凝聚力,并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解決國家狀況,例如調查,談判,監督和建議。治理中的困難,障礙和熱點問題。各方參與消除貧困是一項共同努力。擺脫貧困和致富,不僅關系到貧困地區,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它需要更廣泛和有效地動員和凝聚各種力量。黨中央堅持政府投資的主體和領導作用,進一步促進東西方合作在扶貧,黨和政府機構的定點扶貧,軍隊和武警部隊的扶貧,以及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中央和省級政府大大增加了扶貧專項資金,貧困縣協調和整合了與農業金融有關的扶貧資金,金融部門加大了對扶貧金融資金的投入。
國家審計作為從嚴治黨有力措施的顯著優勢。國家審計已成為我國加強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構建的重要抓手。作為國家審計與黨內監督重要結合點的經濟責任審計已躍升為黨政領導干部權力運行制約與監督的必要機制,這可以從《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將國資委的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職責劃入審計署的行動決策中得到有力佐證。新時代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對審計如何遏制腐敗滋生、推動黨風廉政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開啟了國家審計促進黨內監督的新篇章,是我國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今年以來,國家、社會與公眾正共同面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折射出全球化時代的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此外,各省審計部門應發揮積極效應,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各個部門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反腐倡廉道路,提升政府部門的透明度,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大力打擊政府的尋租行為。
國家審計機關改變傳統單一事后審計模式,前移審計監督關口,從被動抵御向主動預防轉變,從事后問責向事前事中控制轉變,做到公共預算資金、公共權力、公共政策全過程的監督,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家審計預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統”功能,減少違規違紀可能造成的損失,以促使受托責任人合法、高效地履行公共受托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