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菊花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統計局
自從“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女性在家庭與事業之間無法平衡的新聞頻頻出現。在就業市場上,女性所面臨的就業問題是非常嚴重的,特別是當“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女性就業問題加劇。一些原本沒有的就業問題也相繼出現,這無疑對女性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且這種負面影響帶有嚴重的擴散效應。如何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解決女性就業問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應當關注的重點。
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后,很多女性都認為二孩會對自己的工資水平產生直接影響,甚至還會被迫離開職場,無論是主動失業還是被動失業,其工資水平都會受到影響。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來對女性在職場的權益進行保護,但是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還是會考慮到女性生育行為對本公司的影響,進而對女性的職位進行適當調整,或是直接辭退。
很多女性都在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其知識儲備量較為豐富、實操能力較強,經過多年的拼搏獲得了一定的升職空間。但是由于其已經進入到了生育階段,如果選擇生育,那么就面臨較長時間的職業生涯中斷,難以維持女性生育與就業之間的平衡。而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很多職場中較為成功的女性也會選擇生育二孩,但是也受限于無法實現生育與職業之間的平衡,受限于工作需求而錯失晉升的機會。
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女性所遭受的職場歧視更加嚴重。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的過程中都會標明“男士優先”“只限男性”“已育二孩或計劃二孩的女性繞行”等字樣,且在崗位篩選的過程中,各個企業的人資部門會對經歷過生育、打算生育以及打算二孩生育的女性進行篩選及淘汰。這種職場歧視對生育二孩的女性來說有著較大的影響。
基于上述內容可知,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業存在著較大的困難,這不僅與企業有關,同時也與政府有關,與個人有關。因此,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女性就業困難的現狀。
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諸如《勞動合同法》《婦女權益保護法》《反就業歧視法》等多種法律來為女性的就業提供保障,但是其執行還是不到位。要想真正解決女性就業困難的問題,就要不斷深化改革,使相關條款能夠與“全面二孩”政策相匹配,為女性提供更多的就業公平。
第一,健全法律體系。雖然很多法律都對女性的就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政策落實的過程中是否會出現“軟抵抗”還是不能夠確定。政府需要圍繞“全面二孩”政策出臺相應的配套法律法規,為女性提供足夠的保障。例如,在《反就業歧視法》中明確歧視的具體定義、表現、類別、范圍以及具體的量刑等。同時要明確用人單位對性別歧視應負的法律責任。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條款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以就業為切入點,充分考慮到“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對職業的需求,圍繞性別歧視對具體的法律條款進行明確與補充,并保證其可操作性。
第二,加強執法監督力度。一方面要先完善監督部門的職能,對勞動監察的范圍進行明確,加大調查取證的力度,并強化行政處罰的力度,適當提升罰款的額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執法的力度,對于檢查和審查相關規章制度的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監督,避免用人單位歧視女性。此外,一些性別歧視具有明顯的隱蔽性特點,對用人單位進行處罰存在較大的難度。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在賠償、罰款等方面做好工作,促使用人單位明白“因小失大”的弊端,這樣用人單位才會認真去貫徹和執行相關規章制度,為女性提供平等就業的機會。
第一,強化人文關懷。在用人單位中,薪資待遇、人情關系等都是影響人才是否留住和發展的直接因素。女性生育二孩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用人單位不能夠因為一時的用工成本增加而歧視女性就業,而是要強化企業內部的人文關懷,比如設立哺乳室、托育室等場所,為女性提供更多的便利,這樣不僅能夠展示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也能夠增強員工的凝聚力。
第二,完善相關制度。用人單位應當要完善相關制度,為女性提供更多的就業保障。例如,建立女性孕期調崗制度,將懷孕的女性調到合適的崗位,避免“一刀切”。另外,產假制度、彈性工作制度、崗位靈活化制度等制度的建設與完善,都能夠為孕期的女性職工提供更多的便利,且用人單位的發展也不會受到過多的影響。
改善女性就業困難的問題,除了外部環境進行改善之外,女性個人也要做出努力。
第一,做好職業規劃。生育必然會對職業生涯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女性應當要做好自身職業規劃。在準備生育之前,積極與上級領導進行溝通與協商,在雙方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用人單位進行調崗、女性進行生育,將雙方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與此同時,女性應當要平衡好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尋找既不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又不耽誤育兒的方法。
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女性應提升自身的維權意識,當就業過程中受到歧視的時候,能夠通過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要不斷自我鞭策、自主學習,不能夠因為生育而讓知識止步不前,為未來重返崗位打好基礎。
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由于生育所面臨的就業困難的問題應當要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政府部門、用人單位以及女性自身都應當要積極做出努力,為女性提供平等就業的機會,提升女性在職場中的地位,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