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中國政法大學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輕傷,觸犯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構成故意傷害罪,本文稱為輕傷害案件。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輕傷害案件,即可由被害人向法院提起自訴,亦可在受害人報案后按公訴程序處理。但對公安機關受理的輕傷害案件,必須按公訴程序處理,不允許再轉換為自訴程序處理,這種單一的訴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本文從輕傷害案件訴訟模式的發展歷程著手,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改進建議,探討對進入公訴程序的輕傷害案件,分為自訴和公訴兩類訴訟模式進行處置的合理性。
輕傷害案件訴訟模式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1. 2012 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規定的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實施之前。因立法不統一且司法人員對相關法規的理解不同,實踐中各地區對輕傷害案件的處理模式也不同。有在公安機關受案偵查階段做出不予立案或撤銷案件的決定,有在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階段做出相對不起訴決定,也有經過法院判決的。
2. 2013 年1 月1 日《刑 事 訴 訟 法》修正實施之后。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九條之規定:“對于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對于公安機關受理的輕傷害案件的處理模式統一為只能由檢察機關做出相對不起訴決定或提起公訴。公安機關不得做出不予立案或撤銷案件決定,即不允許進入公訴程序的輕傷害案件程序倒流轉為自訴案件。
進入公訴程序的輕傷害案件,不允許轉為自訴案件處理,這種“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單一訴訟模式存在諸多弊端:
1.當事人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輕傷害案件屬多發性案件,在我國司法資源相對緊缺的情形下,對公安機關受案后的輕傷害案件統一適用公訴程序,既占用了大量司法資源,也給當事人帶來了訴累。司法機關過度干預當事人的和解權和撤訴權,會加劇當事人之間的矛盾。
2.對主觀惡性不深的偶發性輕傷害案件的加害人,不加限制地運用國家追訴資源,讓其終生背負有前科劣跡的污名,不利于加害人改過自新。
3.進入公訴程序后,加害人因被采取強制措施而失去人身自由,雙方法律地位不平等,加害人出于免受牢獄之災的動機而滿足被害人過高的賠償要求,很難保障加害人的合法權益,反而會加深雙方積怨。
對輕傷害案件的處理,不能僅以傷情鑒定結果為準一概定罪處罰,應綜合考慮加害人的主觀罪過、客觀危害和人身危險程度等情節有針對性地加以裁量處理,才符合實質意義上的罪刑相當原則。在對加害人刑事追訴的過程中,應賦予被害人一定程度的參與決定權,允許被害人申請撤案,司法機關應充分保障被害人的自訴權和撤訴權。
針對多數輕傷害案件社會危害性較小的特征,理應與其他類型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的訴訟程序有所區分。有必要通過完善立法,構建多元化的輕傷害案件分類處理機制,允許進入公訴程序的輕傷害案件轉為自訴案件處理。建議將進入公訴程序的輕傷害案件分為兩類訴訟模式處置:
1.自訴模式。由法律明確規定: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輕傷害案件,應當轉為自訴案件,司法機關不再適用公訴程序處理,由公安機關做出不予立案或撤案決定,或由檢察機關做出相對不起訴決定。對做出上述處理決定的案件,當事人只能向法院提起自訴,公安和檢察機關不再受理。
2.公訴模式。對不符合法定條件,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輕傷害案件,即使雙方就民事責任部分達成賠償協議,也應適用公訴程序依法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責任,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為保證法律的統一實施,應明確規定適用不同訴訟程序的條件:
1.可采用列舉式規定,設定嚴格的公訴轉自訴的積極條件:因民間糾紛引起、案件事實清楚、因果關系明確,雙方均有過錯,加害人系初犯、真誠悔罪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被害人諒解并申請撤訴等。對符合上述條件的案件由公訴案件轉為自訴案件處理,最終是否向法院起訴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在明確告知其訴權后由被害人決定。
2.在明確適用自訴程序積極條件的同時,對其消極條件也做出明確限定:對累犯、尋釁滋事、雇兇傷人、嫌疑人逃匿,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輕傷害案件,不得適用自訴程序。
3.加強監督,保證法律適用的統一。為防止基層公安機關濫用權力,需明確規定由基層派出所調解結案的輕傷害案件,必須報上一級公安機關批準做出不予立案或撤案決定,并報檢察機關備案。
1.符合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也符合輕型化、行刑社會化的司法趨勢。構建分類處理的輕傷害案件訴訟模式,能夠充分保障被害人的起訴權、上訴權、撤訴權,以及加害人的反訴權、和解權等權益。
2.節約有限的司法資源,使司法機關將有限的人、財、物用于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同時也能減輕當事人訴累。允許進入公訴程序的案件轉為自訴,也賦予了當事人新的司法救濟途徑。
3.有利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及時化解矛盾,促使加害人悔過自新。也符合社會主義法治以人為本理念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