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青島大港海關
跨境電商,即跨境電子商務,通常將其劃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
廣義來看,跨境電商可以稱為線上跨境貿易,即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參與對象,將傳統國際貿易中的線下展示、商務洽談和買賣活動轉移到線上,并通過全球物流方式交割貨物、完成買賣的國際貿易活動。從狹義來看,是指處于世界不同地區的買賣雙方,使用電商平臺進行洽談、支付,通過跨境物流運輸貨物,進而收貨完成交易的新型經濟活動。在國際上流行的名稱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Cross-border e-commerce)”。跨境電商是高新技術發展所產生的國際貿易新業態。
分析當前“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跨境電商領域的狀態,有很多不足。首先,人們對互聯網的理解普遍不高。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是電子商務的基礎,其范圍直接影響跨國業務發展。在某些地區,由于缺乏促進互聯網的動力,我國的信息化報道水平低于國外,東部地區的城市較高,而西部地區的城市較低。第二,缺乏誠信。大多數跨境電子商務公司都依賴互聯網作為買賣雙方的中介,而這些又需要以誠信作為保證。最近幾年出現客戶信息泄露的情況,需要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在信用度方面做出改良。其三,監管漏洞頻頻發生。在市場失靈的背景下,政府在配置資源中起到了主導作用,但由于當前政府監管乏力難以高效運作,使得跨境電商的可持續發展處于弱勢狀態。其四,一些中小電商在日漸復雜的外貿局勢中,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競爭,在企業層面沒有新機遇、在業務層面營銷進退兩難、在支撐層面專業人員人力成本付出高等。
跨境電商的飛速發展,導致原有的法律,無法適應跨境電商發展的問題,法律漏洞和原有條款不適用的情況越來越多,例如跨境電商中的稅收難題、知識產權保護、電子支付、舉證問題、虛假廣告、信用體系建設、跨境物流、交易糾紛、個人信息泄露等方面。國家宏觀政策法規不健全,各地政府實施標準不統一,開展的創新實踐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電子商務法》不能解決出現的所有問題,我國跨境電商行業的規范發展需要國家根據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現狀和未來需求,大力培養跨學科領域復合型人才,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文件。推動研究宏觀政策,制定整體框架指導地方政府在合規的范圍內開展創新活動,發展跨境電商經濟。總結制定有助于促進跨境電商服務貿易增長的指導框架。匯集跨境電商試點城市探索出的“跨境電商+服務貿易”的建設經驗,探索建立政策和法律規范,符合國內各地服務行業的訴求,促進地方跨境電商服務貿易創新發展。
隨著傳統外貿渠道的疲態,跨境電商平臺發展異常火爆,據統計,當下跨境電商服務平臺眾多。但是一直以來,跨境電商行業發展規范化程度不高,跨境電商平臺很容易出現交易糾紛,維權不易,容易產生大數據殺熟等現象,影響了用戶的信任程度。隨著《電商法》等政策法規的出臺,企業權責界限越來越明晰,跨境電商行業發展將會逐步規范有序。已經建成跨境電商平臺的企業,要不斷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創新企業服務功能。有能力自建平臺的企業,要積極對標和借鑒國內先進企業建設和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特點和優勢資源,加快完善企業自身基礎設施配套。企業應當加大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充分發揮地方政策優勢,加快完善基自身發展,整合當地企業資源,群策群力,實現共同發展的良性局面。
品牌是企業的標識,是人們對于企業服務、產品質量和信任程度的辨識器。我國企業模仿能力較強,創新性不足,廠家競爭的特點正在由價格低廉向高質量水平轉化,企業靠模仿生產已經不能滿足人們逐漸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轉移的需求。線上貿易需要參與者從龐大的網上資源中搜索識別產品,對于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國企業要抓住跨境電商市場的發展紅利,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提升服務水平,加大重視產品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積極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品牌的識別度和曝光率。通過細分市場,擴大既有市場的優勢,充分挖掘新興市場的潛力。改變不同目標客戶的宣傳方法,積極融入當地文化元素,提高目標客戶的歸屬感和品牌認同度,以用戶為核心,增強服務意識,采取有效措施轉變發展觀念,加強企業的科學管理,提高企業運行效率,改良企業產品,促進人才培養,提升員工的文化認同。積極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求。
綜試區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一部分關鍵原因是綜試區建設者、組織者、實施者、配合者的問題。無論是跨境電商實施方案,還是跨境電商產業園區運營,抑或是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的搭建與運行,都離不開精通跨境電商的優質人才。要想進一步推動義烏跨境電商綜試區的發展,培養和引進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是綜試區建設的亟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