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
在今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等聯合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提出2035年到2050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的智能汽車發展目標。普華永道在2019年底發布的數字化汽車年度報告中預測,中國有望在203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車市場。
作為我國未來的戰略行業,智能汽車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各個領域也產生了越來越多對于智能汽車的探討。
智能汽車給駕駛人帶來的最為直接的改變就是使得駕駛人在駕駛過程中慢慢退出操作與決策的過程,由智能駕駛系統擔任“駕駛人”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試圖通過智能駕駛技術,將汽車由一種簡單的運輸工具變為多功能的智能移動空間。這一直是開發者們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的動力之一,也是消費者對于智能汽車的最大的需求動力之一。
按照統計與預測,智能駕駛技術將會有效地降低事故率,使得人們的出行更加安全。瑞士再保險公司和地圖公司HERE認為智能汽車的高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將會在未來將事故率降低25%。
但是安全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完美的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并不能從整體上完全阻止交通事故的發生。
從目前發生的智能汽車導致的多起交通事故中,很多事故正是由于駕駛人過于信賴駕駛系統而導致的。例如,分別發生在2018年與2019年的兩起特斯拉智能汽車事故中,都是因為駕駛人過度依賴特斯拉L2級自動駕駛功能,在駕駛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最終導致了事故發生。
在2019年特斯拉智能汽車發生幾起事故之后,特斯拉公司特此表示:“用戶依然對汽車的行動負責,他們需要讓汽車一直處于自己的視線中,時刻監視它的行動以及周圍的環境,因為它可能無法檢測到所有的障礙,在快速移動的人群、自行車和汽車周圍尤其要特別小心。”
特斯拉公司的表態說明即使現在的智能汽車有一定的智能駕駛功能,仍需要車上人員進行全程監管以及在緊急情況下進行對智能汽車的接管的。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就曾經對外宣稱,一旦他們生產的智能汽車發生事故,一切責任都由公司承擔。但是通用所指的事故顯然應該是以智能汽車存在缺陷而導致的事故作為條件,公司才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非全自動駕駛汽車階段,汽車廠商希望駕駛人負有一定的義務,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故的發生,而智能汽車消費者在購買汽車的時候又往往會要求汽車廠商保證汽車在駕駛過程中的安全性,而通過購買合同中的約定將責任轉移到廠商一方。
那么,當駕駛人在駕駛過程中依賴駕駛系統而沒有履行全程監管以及緊急接管義務或者是履行地不夠及時、準確的情況下導致的事故,應該由誰來承擔對于智能汽車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賠償責任呢?
我們需要判斷當汽車屬于非自動駕駛汽車的類別的時候,關于全程監管以及緊急接管義務的規定是否合理。
首先,我國的法律將汽車判定為高速運輸工具,駕駛汽車屬于對于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因為非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功能并不像全自動駕駛汽車那樣成熟,故而它在駕駛過程中存在著更大的風險。駕駛人事先了解這些風險的存在,并且出于對自身、社會公眾的人身安全以及財產安全的考慮,應該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故的發生。
但這種要求往往違背了我們購買智能汽車的初心,也就是自動化與安全性。我們購買智能汽車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智能汽車能夠代替駕駛人安全地自動行駛,現在卻要求駕駛人像駕駛傳統汽車那樣時時注意、緊急接管,要求駕駛人在駕駛中集中注意力并對駕駛安全承擔責任、將風險轉移到駕駛人身上是不合理的。
另一方面,非全自動駕駛汽車帶給人們的效益的提升的范圍很小,它的功能更像是駕駛輔助。但是它給我們帶來的如交通事故等風險的損害是非常大的,故而非全自動駕駛汽車可以算作是一種特殊的“缺陷產品”,對于整個社會,它的社會效益大于社會成本。從這個角度分析,在智能汽車導致事故時,應該由產品提供方承擔賠償責任。
其次,希望駕駛人在緊急情況下做出合理準確的優于駕駛系統的決策的這種要求也往往是難以實現的。在德國的智能汽車的相關法律中,雖然規定了駕駛人必須在合理時間履行接管義務,但是合理時間究竟是多長并沒有規定。一是這個合理時間并無法統一標準。二是人的反應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最后,要求在緊急情況下心理上緊張害怕的駕駛人做出理智而正確的抉擇,也往往是不可能的。
綜上,我們可以倡導駕駛人在駕駛過程中履行全程監管以及緊急接管的義務,而沒有理由用法律等方式強制性地進行規定,更不能因為駕駛人沒有履行或者履行地不及時、不準確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而將賠償責任歸于駕駛人。建議駕駛人承擔部分責任,以反向激勵其集中注意力于駕駛,但是對于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大部分的賠償應該還是主要由智能汽車的提供者來承擔。
當智能汽車屬于全自動駕駛汽車時,此階段的駕駛人并不參與駕駛操作,事故責任的判定與非全自動駕駛汽車幾乎相同,甚至是更為簡單,因為駕駛人不需要承擔全程監管以及緊急接管的義務。
目前看來,全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可能的爭議點就是智能汽車出廠時并沒有質量問題,其功能又遠比非全自動駕駛汽車成熟,那么在事故發生時是否可以按照產品缺陷而要求生產者承擔產品責任。
我國的產品責任強調的是存在產品缺陷為前提。當智能汽車存在設計失誤或者是零部件缺陷等原因導致事故時,必然是應該由生產廠商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因為自動駕駛技術無法從整體上避免所有的事故的發生,因此當汽車生產出來后,不存在質量問題卻由于技術的空白等原因而導致事故是否算作缺陷?
美國的《第二次侵權法重述》中,對于產品缺陷同樣是按照不合理的危險的存在作為定義的標準。之后,在實踐過程中,美國不斷地對于產品缺陷的定義進行了修正。現在主要采用的時貝克兩分法來判定產品提供方提供的產品是否有缺陷,是否該為使用產品產生的事故承擔賠償責任。貝克兩分法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個是產品是否達到了消費者的預期標準,另一方面就是產品在整個社會產生的效益是否是大于損害風險。
借鑒美國的經驗,我們可以將《產品責任法》中的產品缺陷的定義進行擴大。
考慮到智能汽車是一個復雜的先進的產品,購買者不能擁有全部的專業的技術知識來準確地的得出自己的預期標準,從而存在低估產品的損害風險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參考美國法律中的對于一種產品的收益—成本的衡量。這其實與法經濟學的內核是相通的,即按照經濟理論去評價法律,追求法律產生的經濟效益。
從以上分析來看,未來的全自動駕駛智能汽車的產品缺陷的范圍應該適當地擴大。
出于對交通事故受害人的保護,保險行業目前提供了兩種責任險以供駕駛人購買,以在事故發生后代替駕駛人或汽車所有人對受害人進行及時、合理的賠償。這兩種保險分別是交強險與第三者責任保險。當事故發生的時候,通過責任認定應該歸屬于駕駛人的責任的交通事故賠償,由保險公司來進行承擔,投保人以繳納一定的保費的方式轉移、分散風險。
出于救助性的考慮,交強險是由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規定駕駛人必須購買的一種車險,主要是對于受害人損失的基礎性的賠償。而第三者責任險是對于交強險的一種補充,它的靈活性更大,在責任限額等方面留給駕駛人的選擇也更多。
現在,智能駕駛汽車的普及必將給保險行業帶來一些新的影響。在這個普及的過程中,因為涉及駕駛人以及汽車生產廠商對于受害人的賠償責任,責任保險將依舊是受害人獲得賠償的主要的工具之一。而現有的責任保險的品種過于單一,并且不能完全地適用于智能汽車時代的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的賠償,需要保險市場及時進行創新,滿足投保人的需求。
未來,保險公司可以繼續為駕駛人提供類似于第三者責任保險的保險產品,這類的產品主要是在因為駕駛人未及時更新系統等情況下導致的交通事故中代替駕駛人對受害人進行賠償。同時,非駕駛人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中,將應該由廠商來進行負責。我們將智能汽車歸屬于缺陷產品,故而保險公司應該主要為廠商提供生產者責任保險,在廠商投保之后發生事故時代替廠商對事故受害人進行賠償。這種情況下,駕駛人應該作為產品缺陷的受害人從生產者產品責任保險中得到賠償。
當然,出于救助性的考慮,未來生產者責任保險也可能會像現在的交強險一樣,由法律強制規定廠商購買。保險市場應該積極響應政府的推廣,并在產品責任保險之外設計更多的保險產品。比如,美國的無保險或是保險不足駕駛人保險,就是保障肇事司機無保險或者是投保的保險不足以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時,對于受害人的補償的保險,是非駕駛人自己投保的在對方有責任但無能力承擔損失時保險公司代駕駛人向投保人賠償的一種保險。國內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創新保險產品。
最后,保險公司應該跟廠商保持合作,共享汽車的記錄信息,使得在事故發生之后,公正合理地判斷事故責任方。
保險公司在社會系統中承擔著分散風險、分擔損失的功能,在智能汽車的普及過程中的也必然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保險公司應該順應智能汽車發展的趨勢,積極地進行響應,創新產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