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勝躍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國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快速提高,會計人才成為企業爭相搶奪的專業人才之一。高等院校也適應會計專業的社會需求,增加了會計學等相關專業。進入新世紀,數字經濟等新型經濟模式,讓傳統會計學教學受到了新的挑戰,企業需要更多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綜合素質能力突出的會計人才。因此高等院校以提升能力為基礎,加強會計學“一流專業建設”是一項破解需要研究的課題。本文主要是圍繞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培目標,對會計學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新時代的需要提出了會計學“一流專業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高等院校的會計學教育主要經過了以下的發展過程。在20世紀60年代,國家經濟剛剛起步階段,學校主要是以實踐為導向,重點教授商業經營的基礎知識,強調學生個人素質,培養學生會計管理的工作技巧。進入70-80年代,很多高等院校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后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要,轉向培養高層次的會計人才,結合本院校的師資力量和專業領域,培養更具有針對性的會計方面成才,不僅培養高校會計學專業學生,也為企業會計人員的深造進修提供教學。在20世紀末期,改革開發推動著國內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高等院校的會計學教育,也適應這一需求,將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人文教育等思想和傳統會計學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重點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傮w來看,會計學專業誕生的時間和發展是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高等院校也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對會計教育進行了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從單純教會計專業知識理論,向培養綜合能力素質高的會計人才的教學轉變。
高等院校的會計學專業建設的發展歷程表明,專業建設發展中始終遵循這以下的發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建設一流專業。一是教學目標始終圍繞會計人員進入企業后應有的素質和能力進行設計。會計專業教學目的不是訓練學生畢業后只是一名單純的專業人員,而是面向企業經濟管理需要,注重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適應社會不斷發展需要的會計人才。圍繞這一目標,高等院校的會計學專業建設上,課程設計覆蓋面不斷拓展,學生們需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等專業學科,還需要學習外語、人文科學和本院校應用的工科等領域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具體表現就是會計基礎知識扎實、整體知識面比較寬、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是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新型高素質人才。在會計學專業建設上,要圍繞會計職業的發展進行教育方向優化調整,打破各學科的教學壁壘,不斷建立完善度學科的課程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科能力和創新能力。進入新世紀后,還要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對會計專業帶來的影響,不斷探索如何提高會計專業在大數據下實現財務管理信息為決策服務的途經。
理念是指導行動的重要基礎。高等院校會計學“一流專業建設”中,提升能力是最核心的理念,具體到專業教學業務中需要遵循以下方面的工作理念:一是會計學教育目標要圍繞培養學生成為社會和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而努力,要在訓練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多渠道培養綜合素質能力,造就適應經濟發展進步的會計人。二是會計學“一流專業建設”要把握會計專業的職業特征和經濟性特點,注重結合會計行業的發展背景、經濟后果和職業趨勢進行教學內容的豐富。三是要適應新技術、新成果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不斷探索會計能力教學的途經。
會計“一流專業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圍繞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要,結合本院校的實際,建立完善多元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比如采用會計專業本、碩連讀同招,中外合作辦學、一個學習專業和兩個就業方向的“1+2”融合教育等多種教學體系,讓現代企業的業財融合、職業寬度等需要和高校的教學體系無縫銜接,努力培養高層次、綜合素質能力強的會計人。在會計專業學科建設中要探索學分制、主修輔修并重、雙學位教學、導師制等多種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采用分類培養和按需教學促進學科建設。
要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圍繞國家出臺的會計和審計準則體系,現代化企業會計管理職業需要,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要聯合計算機教學、工科教學等專業學院,和社會上的大型企業建立會計人才的戰略合作機制,聯合成立面向企業發展需要的聯合研究機構,組織開展會計領域的合作研究,推進大數據時代下院校聯合的會計創新。將創新成果納入會計專業建設中,促進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努力為社會培養新型、復合型會計高端人才。
高等院校要結合數字經濟時代的特點,持續探索會計教育改革,借助“一流專業建設”的東風,通過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優化、組織管理方式變革和教學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會計專業建設水平,促進會計專業畢業生綜合能力素質的提高,更好地推動社會經濟、企業經濟的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