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新供給經濟學語境下的供給側改革,與西方發達國家70年代實施的供給側改革是有一定差異的,是中國針對當今發展階段,對中國改革發展理論的一種創新,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指明了方向,具體由“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核心理念組成,旨在實現由低水平的供給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發生過渡轉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時期背景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勞動者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必須要進一步加快教育專業結構改革,要確保專業教育能夠滿足國家經濟產業結構轉型發展的需要。
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可以劃分為“縱向層次結構”“橫向層次結構”“區域專業結構”“課程專業結構”,而這四類專業結構既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也是構成專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四者之間處于相互和諧、相互協調的關系狀態,這也是教育專業結構得到更好功能發揮的重要原因。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職業教育必須要不斷的對專業結構做出優化,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是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的。從理論的角度分析,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教育研究現下還是一個比較新興的研究話題,相關理論研究明顯不足,本文從“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出發,立足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并以貴州省職業院校為研究對象,對教育專業結構優化做出研究,這不僅彌補了過往研究體系理論的不足,同時也為教學辦學主體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彰顯出了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從實踐角度分析,可以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理論邏輯和思想方法,并為高職院校教育專業結構優化提供核心指標和關鍵數據,這對解決當下職業教育所面對的問題是有重要幫助的,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時,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持,從而培養出更多社會職業崗位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學生就業發展提供保障。
國外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較長的研究歷史,主要是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和專業結構。
第一,產業結構研究,自二十世紀8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開始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之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就是英國、美國和德國,實現了有效需求管理向市場供給管理和自由主義市場供給管理方向發展過渡,此外,東方的發達國家日本也試圖突破政府主導的市場模式,逐漸的向市場經濟模式轉型發展過渡。具體主要是通過“強市場”“換角色”“調對象”“減負擔”“放規則”“激活動”等方法政策,矯枉過往國家角色錯位問題,依賴法律的手段,調整勞動與勞資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在這一系列的措施下,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逐漸的克服了凱恩斯主義管理弊端,實現了總供給與總需要之間的平衡。西方國家的供給需求經濟理論雖然在指導我國經濟社會改革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由于西方國家供給需求經濟理論產生的背景并不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市場結構性失衡,因此在借鑒指導的過程中,還是應該優化選擇,這樣才能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問題。第二,專業結構研究。產業結構的發展也推動了專業改革需求,美國經濟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就是高等院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結合的適應性強。英國曾先后建立了30多所職業技術學校,同時在教育專業結構方面,加快文科和理科專業的滲透結合,并促進實踐專業和科學技術結合,這促使英國的復核技術型人才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我國教育領域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結合有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相互分離階段(從封建社會到辛亥革命時期),此階段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完全處于二元分立的階段,兩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聯系,教育教學并不具備服務社會勞動生產的功能,直至清末洋務運動的開始。其次萌芽階段(辛亥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前),這一階段我國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初步建立了聯系,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曾經組間西南聯合大學,借助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結合,培養了一大批相關領域的精英,為新中國建設培養了奠基人才。再次是有限聯系階段(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教育是在計算經濟背景下進行的,學校的專業結構要服從于產業政策,同時由于受到蘇聯教育專業的影響,各個專業名額由國家分配,在文革后,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春天,各種新型專業開始在高校開設。最后發展階段(改革開放至今),伴隨著市場的蓬勃發展,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適應性大幅度提升,同時伴隨著“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戰略政策的提出,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也實現了進一步的融合。
總之,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職教育專業結構,就是為了能夠幫助高職院校優化人才結構培養,充分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有效調整資源分配,滿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