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據說這是“一份事關我國未來人口、人才流動格局的高層級文件”,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我們應該怎么理解這份文件的意義,并在工作中貫徹落實好呢,希望得到貴刊好的建議和辦法給予我們指導。
讀者趙永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是推動發展的第一資源,是黨和人民事業興旺發達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圍繞我國人才事業和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關鍵命題,為我國的人才工作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雖然我國是人才大國,科研人員和企業家等各類人才數量在全球居領先地位,人才紅利潛力巨大,但人才結構、質量和能力仍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主要存在高水平人才短缺、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不足、人才市場配置和勞動力區域流動受限等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還應從加強制度建設、消除體制機制障礙談起。
第一,建立與創新發展相適應的人才計劃和政策體系。對人才計劃和政策進行清理整合,消除人才榮譽獎勵過多產生的負面影響,促進支持方式從臨時性的物質精神獎勵向人才發展生態環境建設轉變。
第二,建立有利于培養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等教育制度。培育創新型人才,要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抓手,在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式、增強協同機制以及給予高校更多自主權等方面實施綜合配套改革。
第三,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制度環境。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科研機構法人制度和治理機制是理順科研人員激勵機制的根本保障,并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評價制度等。
第四,完善有利于人才橫向和縱向流動的機制。人才引進的主體應從政府向市場轉變,改進人才引進機制,增加用人單位的話語權,積極發揮市場選人和評價的作用,提高人才引進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制約人才合理流動的戶籍、檔案管理、薪酬福利和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優化完善現有鼓勵人才向欠發達地區流動的政策體系。
第五,建立有利于激勵企業家創新的市場機制。加強對企業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讓創新型企業家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機會。將培育創新型企業家作為人才政策重點之一,逐步形成崇尚創新型企業家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