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黎明,夏小林,姚良卿
(1.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 水利科學研究院 水利水資源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88;2.廣德縣水土保持試驗站,安徽 廣德 242200)
九龍小流域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盧村鄉,為天目山余脈低山區,海拔137.5~608.2 m,涉及九龍、唐流2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總面積22.16 km2,總人口1.7萬人。九龍橋河、桃山河等自南向北貫穿整個流域,干溝長6.6 km,主要支溝總長5.4 km。土壤侵蝕以水力侵蝕為主。
近年來,廣德縣積極踐行水利部提出的治水新思路和人文水保新理念,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加強組織領導,著力宣傳教育,整合資源投入,強化統籌管理,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政策,在九龍小流域大力開展了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和預防監督管理等工作,大力實施了美好鄉村建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系生態治理、人居環境改善等工程。
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有效控制了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區植被覆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提高,從根本上改變了之前的墾荒嚴重、污水肆意流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局面。經過治理,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95%,村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林草保存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95%以上,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3 km2。九龍村先后獲得“安徽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安徽省綠色村莊示范點”“安徽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森林村莊”“宣城市第二屆‘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按照整縣整鄉推進、集中投入,治理一片、見效一片,著力恢復河道功能,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改善農村水環境,推進民生水利新發展,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美好鄉村建設的指導思想,根據小流域特點及水土流失情況,圍繞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基礎功能的維護和提高,以河道為主線,以保水凈水為核心,通過上中游水源涵養林保護、生態產業示范、面源污染作物調控,下游溝道治理與生態護岸美化凈化等工程建設,構建了由坡面水系、水塘、堰壩、小型濕地、生態河道等構成的清水廊道和生態景觀建設為一體的小流域治理格局。
(1)美好鄉村建設。“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近年來,九龍小流域持續投資2 000余萬元修建盧建路、盧桃路等3條主干道及楊小灣、梅石塢等10余條鄉村水泥路,全面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結合美好鄉村建設,按照“房屋改建、產業打造、素質鍛造”原則,堅持改建和新建相結合,統籌考慮新農村建設,完善亮化、綠化、自來水、排污等公共基礎設施,努力把九龍小流域打造成品質卓越的山水鄉村旅游休閑基地,使流域內的自然村都成為水生態怡人、文化特色明顯、村美民富的生態宜居型村莊。
(2)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農業轉型升級,開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改變以往高投入、低產出且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大的農業結構模式,著力打造生態產業與田園生態工程建設新模式,成功引進、創建了6家農林生產加工企業,流轉土地133 hm2,大力開展特色蔬菜瓜果茶、精品苗木花卉產業基地建設,盡力打造休閑體驗觀光農業產業鏈。通過“互聯網+”“農村電商”和直配直送等形式,拓寬產業鏈,增加企業和村民收入。通過農民工技術培訓,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目前已發展60余戶“農家工廠”,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近2萬元。悠久的歷史文化,迷人的自然風光,開放的發展格局,吸引著一批批外地游客。九龍小流域目前有大大小小的“農家山莊”“農家樂”數十家,鄉村旅游已成為這里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3)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溝道生態治理工程。結合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了中小河流綜合整治及水系連通工程,清淤疏浚河段3.4 km,完成岸坡整治3.23 km,因地制宜修建了漿砌石擋墻護坡、植物護坡和綜合護坡;改建和治理堰壩7座;建設人行步道1.06 km、親水平臺8處、景觀植物帶0.78 km,栽植水生植物1.67 hm2。通過封山育林、封河育草,維系了流域良好生態系統。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河道管理及維護,有效防止了污水和垃圾進入河道,確保了河道清潔和環境優美。
(4)人居環境改善工程。結合美好鄉村建設,統籌規劃,大力實施“百里綠色長廊”工程,完成村莊綠化工程30余處,綠化面積2.4 hm2;持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村村配置垃圾收集、污水處理專職工作人員,配置專職保潔人員和設備,鋪設污水管網24.56 km,并配套建設了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嚴格落實河長制,完成13家養殖企業面源污染處理設施的提升改造,持續推進農村“三大革命”(即農村旱廁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落地見效;建設政務服務中心1處、農民公園2處、文化廣場1處;建立健全“鄉村環境理事會”和“村規民約”等長效機制,實現長效保潔,做到生產、發展、宜居有機統一。
通過實施美好鄉村建設、生態農業建設、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工程,九龍小流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一是美好鄉村建設使村民集中居住地房舍整齊劃一,房前屋后綠植環繞,垃圾污水統一收集處理。二是依托區域林業資源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工程,大力發展了生態林業和旅游業。三是以河道兩岸設置植物緩沖帶和坡耕地綜合治理為主的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有效控制了污染源和坡面徑流;實施了農村生活污水及畜禽污染物處理工程,化肥、農藥的使用做到了科學選用、減量使用,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通過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科學優化,有效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大大促進了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經過綜合整治,九龍小流域農民年均收入增幅達到14%以上。一是通過建設節水灌溉工程和設施農業,減少了用水量,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二是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改傳統農作物栽培為經濟作物種植,效益大幅增加,提高了土地產出。三是通過優化水土資源配置,促進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果品采摘等綠色產業的發展。
良好的自然環境基礎,加之系列環境治理工程的實施,目前的九龍小流域已呈現天藍、水清、岸綠、坡順、路暢的美好景象,為周邊的居民提供了優質的生活環境,為前來旅游的民眾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去處。現代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良好生活環境的逐步改善,衛生宣傳教育的逐步強化,鄉風文明體系的逐步完善,使周邊居民逐步轉變衛生觀念,提升文明意識,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按照“依托發展基礎、挖掘發展潛力、突出發展重點”的建設理念,確定九龍小流域的發展定位,即以生態農業旅游為主導。基于此,以道路和河流為主線,構建了以水源涵養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生態農業和文化旅游為重點的生態產業布局。具體措施是:繼續完善小流域治理工程,改善流域水土流失現狀;持續建設生態修復工程,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繼續進行河道綜合整治,保障河流生態健康;實施生態廊道與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不斷優化人居環境;進一步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切實做好面源污染治理,同時提升農民收入和農業環境。
科學謀劃,以生態農業發展建設為基礎,深入實施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防治、水源和水環境保護、農業集約化生產、人居環境改善等工程。一是堅持流域治理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圍繞美好鄉村建設,以生態建設為抓手,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大力發展經果林、蔬菜等地方優勢產業,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新農村建設。二是堅持小流域治理與面源污染防治相結合。從農田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生活污染三方面入手,實施坡耕地整治、改水改廁、污水管網建設和村莊綠化,配套完善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建立健全“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有效控制了污染源和坡面徑流,減少了有害物質和泥沙沖入河流水庫。三是堅持小流域治理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利用九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自然資源基礎,實施歷史文化景點和特色農家樂開發,特色蔬菜瓜果和精品苗木花卉產業基地建設,打造休閑體驗觀光農業圈。大力發展苗木花卉、無公害農產品和觀光休閑農業等產業,將九龍打造成皖、蘇、浙省界休閑、觀光、度假、旅游勝地。
在九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以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和標準化為遵循,促進小流域治理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一是嚴格項目管理。按照九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生態功能定位,制定嚴格的項目管理制度,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在項目落戶審批過程中,嚴格把關,嚴格控制項目開發建設。二是落實管護責任。建立專門的管護隊伍,與管護人員簽訂管護責任書,明確管理范圍、職責和勞動報酬,做到“主體明確、責任到人”,確保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三是落實管護經費。把九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涉及行政村的管護納入年度管理考核范圍,縣、鄉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獎勵資金,以“以獎代補”方式對管護工作進行考核獎勵。
按照“規劃先行、整合資源、項目并進”的原則,由縣委、縣政府牽頭,以水利部門為主,交通、住建、環保、林業、農業,以及鄉、村共同參與,整合資金、各負其責,形成合力,推進九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一是加強部門協作。整合部門資源,做到治理一片、見效一片。其中,縣政府負責總體規劃、部門協調、資金落實,水務局負責農田整治、河道治理和生態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建設,農委負責生態農業、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住建局負責農村集鎮及居民點污水處理,交通局負責農村道路網配套建設,鄉村負責落實美好鄉村建設、農村“三大革命”的推進實施。二是加大民資引進。堅持小流域治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模式,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充分調動社會各界治山治水的積極性。先后引進、創建廣德向陽生態食品有限公司、廣德縣大溪塢黃茶專業合作社等農林企業落戶項目區,發展設施農業、生態林業,使區域農業效能得到充分提升。三是制定激勵政策。深入開展有利于小流域內群眾生產和經濟發展的調研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制定自愿、自組、互助的優惠政策,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按照縣委、縣政府關于美好鄉村建設和水源保護地建設的要求,繼續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在生態優先的基礎上,提升九龍整體發展實力。一是高起點、高標準做好九龍小流域的農田水利及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盡快達到“水通路暢、田塊整齊、林草茂密、環境整潔”的整體效果。二是加大農林項目招商力度,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項目,使項目區盡早形成具有高效、現代功能的農(林)業示范基地。三是繼續推進鄉村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九龍旅游的知名度,大力發展綠色第三產業。四是圍繞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進一步完善項目區內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和環境美化。
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九龍小流域已初步形成生態農業和旅游業并行發展的良好局面,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生態保護項目的持續投入、旅游服務業的蓬勃發展,讓九龍基本實現了生態發展。要保護現有成果,并繼續推進各項事業穩步提高,必須健全各項機制并確保其落地實施。要多種渠道籌集資金,保障人員和經費,建立縣、鄉、村三級管理模式,吸納群眾參與家鄉建設管理,讓九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清潔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持續發展的小流域建設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