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空間介質在西方繪畫中的表現沿革,分析了空間表現方式,并對其作用價值進行探究。
關鍵詞:空間表現 西方繪畫 嬗變
西方繪畫造像敘事性主題沿革,從視覺存證看,西方繪畫與其建筑、雕塑構成了西方文明的歷史畫卷。西方繪畫經歷了從造像敘事性主題向多維度的由科技發展帶來的哲學人文社會的思考之主題表達的發展歷程。這一過程起始于希臘神話的眾神描繪,同時期的古希臘雕塑,如《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擲鐵餅者》《薩摩色蕾斯的勝利女神》,都傳達了古希臘自由共和的精神訴求,依托于共和城邦的文化,希臘化文明啟發了哲學、數學、藝術。及至古羅馬時期,羅馬統治者依然吸收古希臘文明成果,延續了希臘化風格,同時以羅馬律法立身。而希臘數理精神啟發了此后傳系的西方繪畫中的焦點透視空間表現。
在很長的時期里,基督教作為統領西方思想的存在,其權威性統治與敘事性特征更是在繪畫、建筑、雕塑領域顯性化呈現,以宗教敘事性作為主題的繪畫表現,時間上一直延續至法國大革命、英國工業革命之前的相當漫長的時期。經過黑暗與光明的交替,人的意識覺醒,人權得到解放,近現代西方繪畫始將繪畫主題切換至宗教以外的內容,這一時期,繪畫內容上強化表現以自然與人,人與社會及人的思維視覺化,形式美的構造為主。繪畫主題性的沿革,使表現其特質內涵的技術手段,比如,空間介質,迭代并更新。
一、 中世紀平面幾何化造像
(一)中世紀繪畫 此時期繪畫以服務宗教為發展方向與己任。早期基督教造像并未在繪畫視覺張力上做功夫,繪畫的主旨意在對圣經故事的圖解,通過象征性的圖例告訴不識字的教徒關于基督的事跡,以達到文字對識字信徒教化的同等作用,借以引導信徒皈依信教從教。因此,就繪畫畫面來說,其構圖簡單水平平鋪,并沒有希臘時期的戲劇性動態動勢的描繪,只是以簡單單純的平面幾何化造像對基督和他的信徒們進行描繪,借象征性的符號圖式,來宣揚基督的普世價值,同時使信眾從簡單單純的圖式中得到純粹的感召從而獲得力量。
(二)中世紀插畫手抄本 中世紀的手抄本內容多是圣經故事、福音書、祈禱書,講述基督宗教要義,表現則是通過平面裝飾性風格,借以將教義進行傳播,拜占庭手抄本插畫,其裝飾風格結合了北部蠻族地區的風格,加以繁復富麗的形式表現,裝飾色彩則來源于天然礦石顏料,奢華材質及色彩平面裝飾性表現圣經肖像與基督題材是手抄本繪畫的主要特色。
二、 文藝復興:焦點透視與空氣透視法空間表現
(一)焦點透視空間的繪畫 古希臘的數理精神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廣泛推崇,并借由發明了焦點透視法,焦點透視的空間是從科學的觀察方法和構圖方法獲得的,它是將視覺焦點固定于一點,然后,以這個點為圓心,形成的錐形視域圈,在一定的范圍內切割視線,所截得的平面呈像。如同近代照相機的鏡頭景象,這種空間可以使人在觀看繪畫時,能真切感受到物象在空間中的方位及觀者與其之間的距離。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過使用焦點透視法的一點透視,將畫面的心點集中在了基督耶穌的頭頂部位,既強化了繪畫主題核心表現,使得最后的晚餐的核心人物突出;又在平面上創造了空間形式感,賦予了耶穌以神的光環。(圖1)拉斐爾在他的繪畫《雅典學院》中,同樣是通過焦點透視,將眾多的啟蒙人物分布在畫面透視空間里,同時將古希臘時期具有爭議的手指向天的描述理想國的柏拉圖與手指向地的描述地心說的亞里士多德師徒二人并置于畫面焦點透視心點的位置,以辯論的場景,矛盾統一中達到和諧的文藝繁榮的復興場景塑造,宏大的敘事場景,氣勢開闊且布局嚴謹。
(二)空氣透視空間的繪畫 空氣透視法為列奧納多·達·芬奇創造,通過空氣透視借以表現空氣、煙塵等對視覺產生的阻隔。具體而言,通過空氣透視表現的物象距離越近,形象越鮮明,色彩飽和度越高;距離越遠,越模糊,色調偏于灰藍調,繪畫通過形象的虛與實,色調的深與淺,造型的繁與簡的描繪來獲得畫面真實感體驗。達·芬奇在《巖間圣母》中,通過主題人物之間手勢符號呼應,傳遞揭示人物的關系及心理特質,同時,作者對崖洞外遠景中的巖石山石的虛化形象及灰化色彩的處理,既突出了渺遠的空間山水人物組合,又強化了主題形象的敘事表現。而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與《圣母子、圣安娜》中,作者將主題人物外的背景山水圖式,都以灰朦朧的色調,形象的虛化模糊化加以表現,使主題不至于突兀孤立,表現人物的主題,疊加山水闊遠的圖式,以獲得空間的延伸。
三、巴洛克繪畫:二度空間戲劇性表現
(一)卡拉瓦喬的藝術 文藝復興繪畫經過短暫的樣式主義后,巴洛克藝術登上歷史舞臺,巴洛克藝術承繼了宗教敘事的主題,與同時期的貝尼尼的寫實充滿想象力的動態雕塑是一致的,巴洛克繪畫推崇運動的、空間的、雄偉氣勢的表現。決定性的一刻到來便是卡拉瓦喬的藝術,卡拉瓦喬戲劇性的使用光,通過明與暗的強烈對比,使室內描繪的主題人物呼之欲出,使光照空間中的物象,更直接的被感知,讓人感覺畫面中的此時此景就發生在眼前一般,仿佛近在咫尺,例如《召喚圣馬太》,而他在《基督在以馬忤斯的晚餐》中將主題形象耶穌與約翰戲劇的放置在與背景一片黑對比的光亮之中,約翰伸出的手,仿佛直接將受眾拉入到這樣的空間環境里,從而增強了繪畫之于觀眾的參與感。(圖2)
(二)倫勃朗式用光 倫勃朗則在卡拉瓦喬開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并創造了現代舞臺與攝影中的倫勃朗式用光,而倫勃朗式光,也被推為精神之光。倫勃朗在《杜普教授的解剖課》中,同樣戲劇性地賦予每一個人物以光照,不僅把每個人物的形象、神情、動態、心理描繪得真實感人,同時前所未有地將形式與人物事件結合,突破了肖像畫表現單一的隊列排列的形式,畫面以杜普教授的醫學講練為主線,七個學生各自迥異的觀察理解、聽課表情與心智,在倫勃朗主觀布置的光照場景中一一嶄露。最激動人心的《刺瞎參孫》,表現的則是《圣經舊約》中一幕,作者在畫面引入洞外的一束光,通過強烈的光與暗的對比,加強的戲劇性的氣氛,照亮這幕悲劇事件:參孫被摁倒在地,左右士兵威脅并傷害著他,告密者掀開帷幕恐慌的神情,想要出走的瞬間……這束光照以左側逆光照亮了參孫全身和兇手們的輪廓,畫家用其獨到的色彩表現了這一幕,事件高潮,就在此刻這一束戲劇性的近于舞臺的光照與黑暗的鮮明對比中定格。


四、 近代:從大自然室外色與光的交響延伸出的情感空間
(一)透納 當近代照相技術出現時,高效率捕捉場景的任務落在了照相機的肩上,此時,藝術家們將畫布搬出室內,搬到了大自然,描繪大自然之色與光的空間,體會著四時之景,光影齊奏的色彩躍然畫布,執首牛耳者當屬透納的色光繪畫,他的畫面既傳遞機器化時代的速度動勢,卻又有著浪漫詩人般運用光亮中的色彩,擁抱大自然的詩意暖光表現。
(二)莫奈與印象派 透納這一特色性發揮色光并置的大自然空間表現手法,為莫奈所繼承并發揚,當莫奈的《印象·日出》掛在畫廊參展時,批評家們譏諷地稱其為印象派,就此,莫奈一系列畫作貼上了印象派風格的標簽,莫奈嫻熟地運用色彩,表現大自然不同光照不同時節的景象,淋漓盡致地譜出了大自然室外色與光的交響。
(三)情感空間:凡·高,一個用思想和生命作畫的人 出生在荷蘭,常常游藝在法國阿爾的凡·高,是一個喜歡學習,善于學習前輩大師的小伙,他繼承了米勒關注勞動者表現勞動人民的題材,結合印象派的大自然色光的表現,卻又能獨樹一幟地表現他的獨一情感:這便是他那帶著生命力的筆觸,如同雕塑般,重重地拍在畫布上,他描繪陽光下的向日葵,翌日清晨的播種者,勞動歸來的人們,旋轉轉動的筆觸映照著星月夜,塞納湖畔的夜晚星光閃爍而祥和……他是一個熱愛生活,并能從普通平常事物中發現生活美的畫家,然而,畫家想要拼命抓住的這個世界,依然從他手中溜走了,他是一個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活著的人,是一個用思想和生命在作畫的人。
五、現代繪畫:思維空間
(一)塞尚 一幅七歪八扭的《圣維爾的風景》和一幅稚拙筆法的《靜物》 掛在了畫廊,它們的作者是保羅·塞尚,一個幾何結構分析家,帶著理性的思維審視著他所看到的事物,他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事物,并將其還原為典型的幾何體塊的構成結構組合,表現在長和寬的二維平面畫布上。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用他那稚拙的筆觸,描繪著科學領域里新的發現,展示著思維性的空間。
(二)畢加索與立體派 受塞尚的創作啟發,畢加索開創了立體派,他創作的被認為立體主義的畫作《彈曼陀鈴的少女》這幅畫,表現的是將不同角度,不同時間,看到的動態中的少女還原以幾何的圓、三角、圓柱等形體并組合構成,這種表現手法,開拓性地表現了四維時空,是一種邏輯思維空間的傳達。(圖5)同時,立體派風格也成為畢加索窮其半生的探索創新表現方式。
綜上所述,西方繪畫的嬗變,就表現技法手段而言,以空間性的表現串掇起來,從平面幾何化,到科學的運用焦點透視法,合理表現空氣透視,及至巴洛克時期戲劇性使用光表現畫面空間氛圍。而到近代照相技術發展起來,對大自然空間色光的表現,以及對于此不滿足,凡·高的著重于個人情感的空間表現。西方現代繪畫則平行到借由科技發展的動態進行表現延伸出的思維性空間。而這一切,以時空轉換的形式也將在今天的互聯網電子“屏”面發揮其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敢.外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 者: 毋一凡,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廣告設計與制作,數學媒體應用。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