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為民

境界清空,寫景如畫
利州南渡
◎溫庭筠
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這是一首行旅途中的即景隨興之作,表現了詩人淡泊仕途、厭倦名利、寄情山水的情懷。利州,在今四川廣元,南臨嘉陵江。
首聯寫江中遠景。上句寫水,斜暉脈脈,碧水悠悠,波光粼粼,給人以高遠空蒙之感。“澹然”,形容水波閃動的樣子。“空”字透露出詩人內心無所羈絆的平靜、閑逸的狀態。下句寫島,水中彎彎的小島,綠樹掩映,芳草萋萋,滿目山色青翠。“蒼茫”二字承接上句的“空”字,展現出一派遼闊清幽的景象。“對”“接”兩字勾畫出廣袤幽深而生機盎然的自然空間。
頷聯寫江岸近景。煙波浩渺之上,舟船漸漸離去,船上馬兒嘶鳴;枝葉婆娑的柳蔭下,歇息的人們正等待著遠航船的歸來。這兩句緊扣詩題中的“渡”字,描繪出渡口上迎來送往的場景,聲形并茂,動靜相宜,興味悠遠。“看棹”“待船”這兩個畫面蘊含的感情是豐富的:是從容?是淡泊?是流連?抑或是惆悵?是憧憬?是悠閑?詩人不直言,純以“賦”的筆法,亦即敘述直陳的手法描述眼前的鄉野風情畫,給人以回味的留白。
頸聯由頷聯的人事宕開一筆,再寫風景。淺灘邊的沙草叢中,群鷗四處飛散;遼闊的江田上空,孤鷺展翅飛翔,一幅清新雋永的江畔晚渡圖躍然紙上。“鷗”“鷺”這兩個意象,在唐詩中多是浪跡江湖、隱逸山林的文人形象的投影。這兩句詩寫景為下文的抒情、議論作好了鋪墊。
尾聯觸景生情,抒發了放浪江湖、與世無爭的感慨。“誰解乘舟尋范蠡”一句化用了范蠡歸隱的典故。范蠡,春秋時楚人,曾助越王滅吳,封上將軍,后辭官乘舟而去,出入三江五湖,沒人知道他最終去了哪里。“誰解”流露出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情懷;“忘機”是指沒有狡詐的心思,超世拔俗。“獨忘機”則表達了詩人澄心靜慮、擺脫功名利祿誘惑的豁達、輕松、自怡的心靈狀態。
溫庭筠是一個恃才放浪之人,仕途也一直不得意。如何消解失遇之困頓?縱情山水、相忘江湖或許是祛病養心、安頓生命的一條理想路徑吧!從本詩結尾的“尋”“獨”二字,我們不難發現詩人靈魂深處的這種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