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考錦囊
旨在培養古代詩文語感、提高人文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句名篇默寫題,已成為歷年高考的必考考點。從考查內容看,近年來高考考查的非名句數量呈上升趨勢,且名句與非名句聯袂亮相,使考查難度加大。考查內容也由表情達意的句子逐漸轉換成給人警示、闡述哲理的句子,切合高考立德樹人的要求。
從考查形式看,從2014年起,高考名句默寫題基本由之前“只填上下句”的簡單默寫,變成了理解性情境默寫。考生要想答好這類題,除了要把課本背得滾瓜爛熟、字寫得準確無誤外,還要有一雙“火眼金睛”,能辨別題干中的各種陷阱,避免出現低級錯誤和高頻錯誤。為了避免因理解不準確而導致失分,考生要先了解以下幾種題型的特點:
一、提示語直指詩文內容
1.翻譯類
即提示語是對所需填寫句子的大致翻譯。針對這類題目,考生應加強對古詩文的理解,切記不能死記硬背。如2020年全國卷Ⅱ,“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稱出游時的食物都可來自山間,肥美的魚從溪水中捕撈出,所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用泉水釀制的美酒,口味甘洌”,題目就是對詩句的大致翻譯,答案應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2.描寫類
題目對詩文展開聯想和想象,并加以描寫。描寫類默寫題一般是對環境或場景的描寫,考生在識記時應重點把握這些句子中所運用到的修辭、描寫等表現手法,以及其描繪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如2020年全國卷Ⅲ,“白居易《觀刈麥》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兩句寫勞動者珍惜夏日時光,不顧勞累,也忘記了炎熱”,后面的提示語就是對答案“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詳細描寫。
3.關鍵詞類
即在提示語中對詩文的關鍵詞進行暗示。對于這類型題目,考生應重點關注提示語中出現的地點、動植物、器物等名詞,借以準確定位詩句。如2020年全國卷Ⅰ,“離騷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兩句對古代服飾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題目中的關鍵詞“上衣下裳”,將答案指向“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兩句。
二、提示語轉接詩文內容
即提示語來源于考生所需填寫詩文的上句或下句,上下句之間有假設、條件、承接等邏輯關系,甚至含有對比、比喻、對仗等表現手法。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借上文提示語來填空
如2020年全國卷Ⅰ,“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顧慮,原因在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句子前半部分的含意可知,句子后半部分的詩句應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2.借下文提示語來填空
如2020年全國卷Ⅱ,“《荀子·勸學》中舉例說,筆直的木材如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會彎曲到符合圓規的標準”,從“彎曲到符合圓規的標準”可知,句中答案應是“輮以為輪”。
3.借上下文的提示語填空
如2019年全國卷Ⅲ,“《莊子·逍遙游》中的斥鴳無法理解大鵬,稱自己騰躍起飛,‘
,
,也就是飛行的極致了”,根據上下文提示語推斷,答案應是“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
無論是哪種情況,考生都要注意句子的前后關聯,注意認真審讀題干中的暗示信息,重點把握提示語中的關聯詞及銜接性的詞語,明確題干與所填句子之間的關系。如上文提示語中呈現結果,那么考生就要填寫“原因”;若上文呈現原因,橫線處就需要填寫結論性的句子。考生在平時識記詩文的時候,要把前后文之間的脈絡理清,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題目的考查內容。
當然,有的考生雖然已經把書背熟,也理解了詩文的含義,但答題時還是會出錯,原因是沒有掌握難字、生僻字和通假現象。例如,“《勸學》中強調學習應當專一,如果不專一,便會像螃蟹一樣,一無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這一題中涉及三個易錯字:“蟹”“螯”“鱔”,考生很容易混淆,記不清哪個字是“蟲”字底,哪個字是“魚”字旁。這時,考生可找出規律,巧妙記憶:三個字中,有兩個是“蟲”字底,一個是“魚”字旁,“記少不記多”,只需記住“魚”字旁的“鱔”字就可以了。
考題連線
1.(2020年高考全國新高考卷Ⅰ)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先進》中寫到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時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飽經憂患的千乘之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兩句,形象地寫出了主人公無法排遣的離情。
(3)辛棄疾《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寫道,江中不僅能看到江水,還能看到“
”;而北望故都,又“
”,視線常被遮斷。
【解析】第(1)題,考生可通過上文提示信息“子路的志向”,劃定范圍為子路說過的話,再結合“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飽經憂患的千乘之國”一句,可得出橫線處內容與提示信息為承接關系,故得出答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第(2)題,由題干中“寫出了主人公無法排遣的離情”這一提示信息可知,此題為描寫類默寫題,由此可對應到詞中場景描寫的句子,即“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第(3)題,第一處,由上文中的“不僅……還”可知,橫線處內容與前面“能看到江水”屬遞進關系,故得出答案“中間多少行人淚”;第二處,由上文提示語“北望故都”可確定范圍,再結合下文提示信息“視線常被遮斷”一句,可得出答案為“可憐無數山”。
【答案】(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2)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3)中間多少行人淚 可憐無數山
2.(2020年高考全國新高考卷Ⅱ)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將軍隊中的同事稱為“袍澤”,這個詞源于《詩經·秦風·無衣》中“
”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兩句。
(2)杜甫《登岳陽樓》中“? ? ? ? ? ? ? ? ? ? ? ? ? ? ? ? ? ? ? ,
”兩句,描畫出了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景象。
(3)蘇洵在《六國論》中分析道,秦國戰爭以外所得土地遠遠多于戰爭所得,因此“
,? ? ? ? ? ? ? ? ? ? ? ? ? ? ? ? ? ? ? ? ”,本來就不在于戰爭。
【解析】第(1)題,可通過題干中的關鍵詞“袍澤”一詞找到詩文中與之相關的句子,答案應為“與子同袍”和“與子同澤”。第(2)題,由題干中“描寫出了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景象”這一提示信息可知,此題為描寫類默寫題,由此可對應到詩中環境描寫的句子,即為“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第(3)題,由上文中“因此”可知,考生需填寫的是表結論性的句子,再結合橫線后信息“本來就不在于戰爭”可知,其與橫線處形成順承關系,由此可得出答案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另外,考生要注意“袍”“澤”“坼”等重點字,注意不要寫錯。
【答案】(1)與子同袍 與子同澤(2)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3)秦之所大欲 諸侯之所大患
拓展訓練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峽》中描寫每到夏天水溺,江水漫上山丘的時候,“? ? ? ? ? ? ? ? ? ? ? ? ? ? ? ? ?”,突出了水勢的兇險,這時皇帝傳急令,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能到江陵,即使“? ? ? ? ? ? ? ? ? ? ? ? ? ? ? ? ?”,都不如三峽水快,寫出了山流的湍急。
(2)蘇軾在《赤壁賦》中點明月亮升起的位置,并運用擬人手法賦予無生命的月亮以知覺和感情,使人感到它似乎也與泛舟夜游的主客一樣為如此美景所陶醉的句子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荀子在《勸學》中以“登高而招”等為喻說明“? ? ? ? ? ? ? ? ? ? ? ? ? ? ? ? ? ? ? ?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論述學習和自省能助人做到“
”。
(4)《氓》中寫出了男子性格特點及職業的句子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秋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