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構思新巧”是高考作文發展等級“有創新”的要求之一,是考場作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所謂“構思”是指考生寫作時用心對作文內容進行組織安排、布局謀篇;“新”是指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特征;“巧”即巧妙奇特,獨具匠心。構思的新巧是作者勇于和善于打破思維定式,超越慣常思維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的產物。那么,在作文寫作中,如何體現“構思新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思維新
“文章最忌隨人后”,要想寫出“不隨人后”的個性文章,在思維方式上應該大膽求新,突破思維定式,想人所未想,發人之所未發,通過奇特想象創設新意。奇特的想象主要是指創造性想象,是考生按照自己的創見形成某種獨立性想象的心理過程。在具體構思中,應致力于由命題去生發新奇聯想、構造新穎形象,以寄托命題旨趣,體現文題的內涵。比如以小見大、巧設懸念、寓深刻的含義于平淡中等,都屬于構思的范疇。
這里另外強調三點:一是熱點問題的巧妙組合。考生可經常留意“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面對面”“新聞追擊”之類的電視節目,從中發現有價值、有趣味的話題,啟發自己的構思。二是社會熱點的靈活運用。不少高中學生盡管很忙,很辛苦,但還是要關心天下大事,寫作時就可以巧妙地發揮這種優勢,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生活的“戲劇化”展示。當今中學生的志向、情趣、習慣、語言色彩、生活節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類”的,不要怕觸及這些東西,不要把多姿多彩的當代學生生活“凈化”掉,不要把年輕人的“灑脫勁”舍棄掉。考生只要機智地對這幾個方面加以審視,靈活地進行表達,就會產生有趣的構思。
2.語言新
語言運用新穎超乎常規,是考場作文構思創新的一條有效途徑。不少考生由于運用得當,從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語言新體現在考生對語言的加工創造上,首先是打破常規組合詞語,表情達意時力求用新的說法,言人之所未言,用自己的眼光和思想遣詞造句,不簡單套用別人說過的話。
3.表達新
表達新是指作文的體裁新穎、與眾不同,表達方式新鮮,不落俗套。最近幾年高考考場上出現了小說故事、詩歌寓言、書信日記等多種創新文體,異彩紛呈,各具一格。不少優秀的考場作文給廣大考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其中很多表達技巧也值得大家借鑒。比如,記敘文中插敘、倒敘的敘述方式,伏筆照應、襯托暗示的結構技巧,懸念誤會、巧合抑揚的情節設計以及第二人稱的敘述手法;議論文中鋪陳、排比展示材料,比喻、對比展開論證,分論的并列或逐層詮釋主題,鳳頭豹尾、首尾圓合的技巧;散文中題記的設置、小標題的擬定、場面的組合、鏡頭的剪接,等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考生盡可因文而取,為己所用,寫出佳作。這樣,即便戴著“鐐銬”,也能跳出優美的舞蹈。
作為考生,在平時的練筆或考場作文寫作中,應樹立一種全新的作文構思理念,但也不能因為要創新,而片面狹隘地追求某種形式,不能為創新而創新,要始終明白,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不能脫離這個主線。考生要善于“出新意于定格,寄妙理于變格”,既要守正,又能出新;既要明確適合自己的文體,又要根據問題的特點去構思。
文題呈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試題分析
這道作文題探討的是一個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會常常思考的人生問題,也是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會面臨的問題,考生無論是在自己的真實生活境遇中,還是在各種文學作品的閱讀體味中,都會對此有所思考。因此,面對此作文題目,考生既不難立意,也不難選擇素材。這種命題讓考生喜憂參半,喜的是選擇一個角度或綜合幾個方面立意都不難,憂的是如何將這樣一個似曾相識的老題寫出新意。老題出新意關鍵在于素材選擇要傾向于時下社會熱點。考生可以從“堅持自我”“做獨一無二的自己”等角度切入,也可以從“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社會、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與塑造”等角度切入,還可以從“個人成長中遵從內心與外界期望的平衡”“自我發展與環境影響”等批判辯證的角度切入。如果寫議論性作文,想寫出新意,就要對素材選擇提出新要求;如果寫記敘性作文,就要考慮情節的安排,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或設置懸念,或伏筆照應,讓讀者有眼前一亮的新鮮感。
例文示范
錯 位
◎一考生
李家村不養驢,但在張大姐看來,李家村有兩頭“驢”:丈夫老李是一頭“老驢”,兒子小李則是一頭“小驢”,爺倆都犟得很,都犟得像頭驢。“小驢”沒長大的時候還好一點,父子發生矛盾時,張大姐還能從中調停一下。后來,“小李”變成“大李”了,前年的一次爭吵之后,一尥蹶子,跑到深圳打工去了,已經兩年沒回來過年了。
雖然很想念兒子,但張大姐還是認為丈夫是對的。他以前是一位鄉村小學教師,一輩子教書育人受人尊敬。小李畢業后,到鎮上初中當了幾天音樂老師,就跑到大城市去折騰了。夢想?那東西能當飯吃?但沒辦法,兒子大了,翅膀硬了,管不了啦。
“張姐,張姐,你兒子上電視了!”張大姐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電話里頭一個很興奮的聲音說道。
肯定是個騙子!最近鎮上一直在宣傳,提醒大家一定要防范電信詐騙。張大姐毫不猶豫地掛斷了電話,還把那電話號碼給拉黑了。
她剛掛斷電話,丈夫老李的手機也響了,是他一個已經畢業多年的學生打過來的。
“李老師,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您兒子上電視了!”電話那頭說。
要不是對這個聲音很熟悉,老李肯定也會毫不猶豫地像張大姐那樣掛斷電話、拉黑。“上電視?上什么電視?他出事了?被公安局給抓了,還是被車撞了?”老李焦急地問。
聽丈夫這么一說,張大姐的眼淚“嘩”一下子就流出來了。
“不是不是,您想錯了,您兒子是上電視唱歌了,還有導師選擇他做自己的學員!”
“唱歌?導師?學員?什么意思?”
“您沒看電視嗎?最近有個唱歌的節目很火的啊!明星當導師,然后選擇歌唱得好的人做自己的學員,親自指導。您兒子被三位明星導師看中了!”
“你確定?沒有騙我?”
“李老師,我怎么會騙您啊?您打開電視看看就知道了!我先不跟您講了,您快點打開電視看一下。”
自從兒子走了之后,他們很少看電視了。放下電話,老兩口趕緊打開電視。他們看到一個熟悉的人——兒子。那舞臺是老李一輩子都沒見過的,他也第一次發現原來兒子唱歌這么好聽。
“看你的資料,你原來是名音樂老師,后來為什么辭職了?”有位導師問。
“我父親要我當老師,可我還是想當一名歌手,唱自己最想唱的歌。”兒子說。
“這首歌是你寫的嗎?為什么取名叫‘錯位?你想表達什么呢?”導師接著問。
“‘你想要的我做不到,那不是我認為的好,我只能選擇逃跑,只愿有一天能證明,我依然是你的驕傲,然后與你擁抱,這些話其實是唱給我父親聽的……”
還沒有看完,老李已經淚流滿面……
點評
1.小說題目“錯位”意蘊豐富。從淺層意思上看,它扣住了材料中的關鍵詞。從內涵上看,它表面上是因為父子性格上都很“犟”而產生的,但實際上是父子之間的職業認同感錯位;同時,標題又照應了結尾的歌曲《錯位》。
2.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考生有意設置了一系列矛盾沖突,讓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這其中既有表層的——對小李上電視一事從懷疑到相信;更有深層的,即父子二人由矛盾、錯位到和解。
3.結尾畫龍點睛。小說提到的參賽曲目《錯位》歌詞雖短,卻是小說的點睛之筆,寥寥數句,卻既有形式上的音韻美,又有情感上的感人至深。小說結尾留白,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