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在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整個房地產經紀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有人形容能比街頭巷尾的小賣部數量還多的也就房地產中介的門店了。但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進入存量時代,“房住不炒”“租購并舉”等多項降溫政策調控、落實,人們對于居住品質的硬性需求提高。
作為品質居住的“一線”服務者,房地產經紀行業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正變得日益重要。房地產行業研究機構貝殼研究院最新發布的《經紀人大數據生存全景圖》顯示,對標國際經驗來看,存量時代下,房產經紀行業的產業貢獻率將逐漸提升,并對產業價值鏈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房地產經紀行業從單一的“銷售型”向多元的“服務型”轉型升級,也提高了房地產經紀人的準入門檻。
“2008年剛入行那會兒,‘買房也是比較粗放的,很多人抱著一種買到就賺到的心態,對房源和品質的要求不是很大,只要帶客戶去看房,可能就會有成交。但現在幾乎都是抱著自用剛需的心態來買,所以他們對房屋的要求和細節了解的需要更多。”
已經入行12年的鏈家老兵、拿過“五星經紀人”“一代之星”等大滿貫的劉一江對此很淡然,“如果想繼續保持原來的成績,那就要比原來付出兩倍甚至三倍的精力,花更多的時間去幫客戶匹配更適合他們的房子。”
消費者心態的謹慎和市場成交的放緩,也隨之帶來了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房地產經紀人帶看轉化率降低,服務周期變長。
據貝殼研究院數據統計,相對于2018年每帶看14.57次轉化1次成交,2020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16次。從帶看次數看,哈爾濱可稱之為全國經紀行業中“最勤勞的城市”。
此外,我國房源平均成交周期也從2018年的67天延長至2020年的98天,而此后完成房屋交易的完整服務周期需要50天,因此,房地產經紀人的服務周期往往可長達半年。
正如劉一江形容這份工作是“隨著工作時間的積累,優勢才會隨之積累”,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房地產經紀,需要靠著自己的勤奮、專業,以及對服務的理解,并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今年6月,剛從保險經紀轉行成為房地產經紀的趙寧,最初只是想疫情期間找個過渡。但隨著對這行的了解加深,她打算深耕下去,不僅習慣了996的工作節奏,還受同事啟發,利用每天中午的時間在店里接待客戶、錄入房源,入職后的第二個月便兩天連開了三單。
“我們這個行業已經越來越標準化了,整體的穩定性也在提升。”劉一江表示,像他這樣的“穩定群體”正在擴大。
熊詩云在介紹自己是香港城市大學畢業的時候,客戶向她投來的目光,她至今還印象深刻。“我覺得那是信任的目光。”
在熊詩云看來,“在學校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邏輯力,它讓我能夠比較精準地理解客戶的需求,處理問題更高效,也讓客戶更信賴。”
其實,“熊詩云”并非個例。貝殼研究院《經紀人大數據生存全景圖》顯示,貝殼平臺房地產經紀人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近17%,2020年畢業于985、211名校的經紀人占高學歷經紀人比重的7.3%。而在一線城市中每10個經紀人約有3個高學歷經紀人。

此外,受疫情“催化”影響,房地產經紀行業數字化進程加速。VR帶看、線上貸款簽約、AI助手等數字化工具的應用,不僅讓客戶對房子的了解更加直觀,同時也對經紀人的數字化作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數據顯示,新入職統招學歷的經紀人VR帶看使用量更高,在數字化作業能力方面有較大優勢。
因此,無論從消費者自身出發,還是立足行業長遠發展,高學歷經紀人的優質率和增值空間更大,他們對于數字化新趨勢的接受程度更高,學習力也更強。隨著行業加大對統招本科生的招聘力度,高學歷人才的行業占比將繼續逐年攀升。
但橫向對標英美等以存量房交易為主的國家和地區,我國房地產經紀人人均服務戶數319個,服務密度仍然不足。按照未來10億城鎮人口、千人覆蓋率為4計算,我國面臨200萬人才缺口。
為進一步解決行業對人才沉淀能力弱的問題,房地產經紀行業頭部企業也正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工作成長環境,以吸納更多高學歷人才。據入行八年的鏈家商圈經理張博介紹,“公司對剛起步的新人會有額外的資源傾斜,讓他們在剛入行還沒有很多資源的情況下,也能保證有一個比較好的收入。”
“以前覺得這個行業可能只跟房子相關,但后來發現我們能做的是非常多的。”張博表示,隨著行業的發展,自己的認知也在發生變化。目前鏈家正在圍繞房地產全產業鏈,做資產托管、房屋裝修等業務外延,并且基于線下的實體門店,開展社區便民服務。
“每年鏈家會評選純綠經紀人,用來表彰為社會或者為社區鄰里作貢獻的一些伙伴。和傳統意義上的‘交易不同,很多都是沒有利益關系的。”據張博講述,“印象最深的是有個社區,一個叔叔自己住,當時他生病了,正好我們有個門店就在他們社區門口,是經紀人第一時間把他送到了醫院。”
貝殼研究院《經紀人大數據生存全景圖》數據顯示,目前房地產經紀人通過文件復印和打印、借用雨傘以及代收快遞等方式,進行社區便民服務的比例分別在84%、67.1%以及54.1%。
不難發現,和原來與客戶只停留在簡單的溝通層面不同,如今房地產經紀人正在以“社區專家”的角色與客戶建立深度連接。而這種持續的社區服務,也為房地產經紀人贏得了持續的“推薦”和“復購”機會。在貝殼研究院的調研數據中,79.5%的經紀人通過參與社區服務,獲得了業主委托和潛在商機。
在消費升級、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當下,品質需求首當其沖,房地產經紀行業的經營思維已然發生了變化——從關注“房”到關注“人”,經紀人的服務價值凸顯,高學歷成為提升行業服務品質的核心驅動力,高流失率、低認可度的行業痛點正在隨著行業發展逐步改善。
根據貝殼研究院調研,當前房地產經紀人職業推薦率高達82%,超三成從業者愿意將經紀人作為終身職業。正如貝殼找房聯合創始人、CEO彭永東所說,這個行業的底層價值應該是能夠讓消費者體驗更好,能讓服務者的從業時間變得更長。
雖然目前我國房地產經紀行業和發展成熟的英美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城鎮化率提升和存量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房產經紀行業在整個房地產行業中的貢獻率比重將會逐步加大,并且已經為吸納和沉淀更多優質人才就業做好了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