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樺 田愛華 石希鋒 程家睿
保障糧食安全,在當前國內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也成為各級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北M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針對社會各界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擔憂,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儲備總局等機構也積極發聲回應,明確指出目前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糧食總量平衡下,結構性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是能守住的。我國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行,庫存消費比遠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安全警戒線水平,稻谷、小麥庫存都能夠滿足1年以上需求。
糧食安全事關社會穩定、民生大事,無論經濟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保障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絕對安全都具有“壓艙石”“穩壓器”的作用,必須引起各級各界的高度重視。結合筆者了解掌握的當前農村基層糧食生產經營消費的現況,應從五個方面入手打好組合拳,進一步夯實我國的糧食自我保障能力,確保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保耕地建設施強科技,確保糧食能夠“產得出”。產出數量足、結構優、質量高的糧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盡管近年來各級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糧食種植結構優化、推廣優良種類品種和先進技術,但農村基層仍然存在糧食實際產出能力低于理論值的現實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耕地有數量,但地力差。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各地占用良田現象比較普遍,盡管通過土地整理、增減掛鉤等措施,做到了土地尤其是永久性農田數量不減,但土地治理大打折扣,相對部分永久農田是山丘望天田或剛復耕的村莊建設用地,生產能力極差。同時,部分地處山丘的基本農田地堰坍塌、水土流失,基本喪失生產功能;部分平原地區土地連年耕作、化肥過量、水源不足,決定土地承載力的有機質含量、團粒結構、抗水土流失能力等要素不足,可能形成有地不擔糧的狀況。二是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生產所需。既有項目布局不合理、山丘等亟需水電路等設施的地片沒有放置項目的問題,也有項目規劃設計不科學、所建設施中看不中用的問題,更有設施建后管理維護權責不明晰、建成之后無人管理、長期棄用、嚴重破壞現象;三是存在先進科技供應不足與推廣不力并存的問題。基層所需的優良品種、優質肥料、栽培模式等源頭供應缺乏,農民想學想用卻求而不得。同時,玉米晚收、小麥晚播、分期施肥、適時灌溉、輪作換茬等增產增效明晰的使用技術覆蓋率不高,有些所謂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接地氣,只能做實驗、不宜大田推廣。
針對上述問題,各級應對癥下藥、切實解決。一是應同步推進“耕地增量”與“地力提升”,真正增強土地的產糧承載力。切實糾正土地整理只求數量上占補平衡、不考慮地力孬好問題,新復墾耕地與原有耕地地力下降甚至長期拋荒問題,只重種糧規模、不重單產提高問題,在保護基本農田面積基礎上,將土地質量及生產能力做好增減掛鉤的一項重要指標,全面恢復或提高地力;二是農田基礎設施既要建設好更要管好用好。一方面,從規劃設計之初就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區分不同區域,重在滿足需要,避免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加強設施維護與利用,對農田基建項目使用情況進行績效評價,健全管理機制,避免建成之后無人管理、長期棄用、嚴重破壞現象。三是農業科技既要抓好研發更要推廣到位。科研機構要把科研的目的落腳在農業增產提質、農民增收致富,杜絕以評獎晉級為目的。加大基層農技推廣力量,注重良種、農藝、農機、栽培模式的綜合推廣、套餐服務,使玉米晚收、小麥晚播、輪作換茬等看似不起眼但真正管用的實用技術推廣到位,為糧食豐產豐收提供技術保障。
調政策建機制促對接,讓規模種糧戶“有動力”。當前促進糧食種植的主要普惠性扶持及保障政策包括: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將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三項補貼合并為一)、糧食作物保險、小麥“一噴三防”(一次噴藥,起到防病、防蟲、防干熱風)補貼。但從目前實施效果看,只是對保有種糧面積、增加農民收入有一定成效,對于優化糧食品種結構、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含量及單產的政策效應逐年降低。近年來隨著土地承包費、農村勞動力價格及化肥、農藥及農機作業費用的逐年提高,以種糧為主業的規模種植戶面臨融資成本高、生產利潤攤?。ㄕD攴莓€純利潤在500 800元之間)等難題,上述政策難以調動規模種糧的積極性。然而,要挖掘提高增產提質潛力、保障糧食安全的最終依托,還是培育規模種糧戶、并保持他們較強的種植動力。各級應正視當前面對的問題,科學評估并適時調整相關政策,激發大戶種糧積極性。一是針對一定規模的種糧大戶建立價外補貼政策,彌補種糧大戶相對于一般農戶增加的土地承包費、勞動用工費、生產投資融資成本等費用支出,以及自然、市場風險損失等,讓規模種地保持合理收益水平,達到激發大戶積極性、國家準確掌握一定數量糧源的效果。二是優化糧食作物保險政策,合理確定賠付標準,解決好實際操作中辦理程序繁雜、賠付率偏低、兌現難等問題,真正發揮政策性保險對糧食生產的托底功能。三是推動糧食產地與銷地省市緊密對接,使銷地省市糧食購置儲備直接落實到種糧大戶并掌握預期糧源,種植戶種植期間知道糧食去向心里更踏實。四是加大對規模種糧信貸支持,探索定向定時封閉運行、無擔保低息或無息糧食生產貸款機制,緩解種糧大戶投資周期長、金額高、融資壓力大等制約因素,保障生產經營正常開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使所產糧食“有下家”。保障糧食安全,不僅僅是數量問題,還包括糧食的種類、品種結構和產銷的“適配度”、消費的“適口度”,這也是近年來我國糧食雖連年增產但仍然大量進口的原因之一,也是糧食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為解決好消費者需要的“買不到”、而部分糧食、油料作物“賣不出”的供需矛盾,應當由中央有關部委進行科學布局,并通過價格機制進行宏觀調控,實現生產與消費的相對平衡。一是在保障小麥、稻谷等口糧絕對安全基礎上,提高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的生產能力,可考慮油用牡丹、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的開發利用,增強食用油保供能力;根據畜禽養殖需求狀況,保持玉米等飼用糧食作物的生產規模,保障肉蛋奶生產所需。二是依據消費需求變化,充分考慮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及加工食品需求增多的現實,不斷優化糧食品種結構,提升糧油產品品質,切實壓縮市場需求和消費不旺的糧食產品,擴種有益于群眾身體健康、提升生活品質的糧食作物。對于一些“叫好不叫座”的小眾消費糧食產品,應切實把控生產規模,避免一哄而上、產后難銷。三是依據比較優勢及投入產出比最大化原則,合理布局各類糧食作物的主要種植區域,特別是針對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糧食生產成本大幅上升、農民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推動省際層面合作,建立跨省糧食保供“飛地”,通過明確規模、種類、品種、品質、價格等要求,定向生產適銷對路的糧食產品,形成較為穩定的糧食保供機制。
探討收獲存儲新方式,降低糧食產后“損耗率”。糧食產后損耗體現在收獲、晾曬、庫存等環節,據相關資料介紹,倉儲、加工、運輸環節損耗率高達8%,相當于吉林省的糧食總產。當前,糧食儲存主要依賴中央及地方糧食儲存企業及糧食加工企業,城市居民面粉、食用油等主要生活用品的儲存量一般不超過2個月,大部分農民也不再保持存夠一年自用糧的習慣,所產糧食也是當季銷售變現,日常所需則主要從糧食加工企業或商超購置,基層群眾糧食產品自我保障能力較差。為有效降低糧食產后損耗、擴大農村居民自備糧的存儲量,應從四個環節采取必要措施。一是提升糧食收獲機械化作業水平,建設必要的晾曬、烘干設施,減少收獲過程及遭遇異常天氣時的損失;二是在提高倉儲管理智能化現代化水平上進行科研攻關,進一步降低倉儲環節的損耗率;三是采取民辦(集體辦)公助方式,鼓勵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種糧大戶建設一定倉容的群眾自用糧儲存設施,并參照政策性庫存的標準給予費用補貼,確保一定規模的農民在一定時間內實現糧食自給,作為現行糧食存儲主渠道的有效補充。
轉變經營理念消費習慣,做到消費環節“不浪費”。消費環節的食品浪費,既有消費者素質及珍惜糧食意識不強的主觀原因,也有餐飲行業經營理念不科學、食品加工之后保存手段落后等因素。減少、杜絕浪費,一是應解決部分餐飲企業食品供應單份量大導致用少棄多問題,由大份餐改為半份餐、小份餐,由粗放經營向精細經營轉變,及時提醒顧客適量點餐,并適度降低消費價格,從而產生降低費用、減少浪費的“雙重效果”。二是要引導理性消費、杜絕浪費,提倡“夠吃即可”“吃多少做(點)多少”“吃不了兜著走”等良好消費習慣,反對“窮大方、充門面”等不理性消費行為,通過罰款、公開曝光等方式懲戒食品浪費行為,真正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正能量。三是亟需關注保質臨界期食品處理及過期食品資源化利用問題,對于加工企業或商超不影響食用、不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的臨界期食品,通過政府適當價格回購等方式,定期捐贈發放福利院等慈善機構及城鄉低收入人群。對于不能食用的過期食品,對接相關主體進行無害化處理,作為工業原料或農業生物質肥料,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化利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農業農村局、章丘區園林和林業綠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