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
你一定聽說過“工匠精神”這個詞語吧?所謂工匠,是指專注于某一領域,有工藝專長的匠人。他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對細節(jié)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zhí)著的堅持和追求。于是,這種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就被稱為“工匠精神”。
某種意義上說,一篇習作也是你自己制造的“產品”。那么,你也應該像工匠一樣,善于將習作認真“打磨”、修改,盡管不能達到“完美和極致”,但至少要讓自己滿意,因為習作如果不能悅己,又如何悅人呢?
古今中外的文學家都十分注重作品的字斟句酌、精心修改。人們耳熟能詳?shù)睦樱颂拼娙速Z島對于“推、敲”的選擇、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反復斟酌之外,還有晚唐詩僧齊已的那首《早梅》詩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被友人鄭谷建議將“數(shù)”改為“一”的典故——鄭谷認為如果是開了數(shù)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早梅了,齊已十分佩服,于是尊稱鄭谷為“一字師”。此外,俄國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也總是對自己的作品不斷地加工修改,以求簡潔、生動,比如他創(chuàng)作的寓言《杜鵑和雄雞》,草稿有二百多行,而后來發(fā)表時卻只有二十一行,可見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嚴謹。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如果用當今流行的話語來概括,這些文學家都是具有“工匠精神”的。
我們有些同學就缺乏這種精神,他們寫作文時往往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完稿后也顧不上檢查,匆忙交差便覺得完事大吉,待到老師評價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習作破綻百出,于是只能追悔莫及。而其中有些明顯的差錯,原本是可以早些發(fā)現(xiàn)、略作修正就能彌補的。所以我們在一篇習作完成后,應該養(yǎng)成修改的習慣,以便查漏補缺,讓文章臻于完善。
那么,作文應當怎樣修改呢?魯迅先生提出了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即“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也許你會說,我的作文好不容易東拼西湊才夠了字數(shù),再刪來刪去的,就剩不下什么了。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你像文學大師那樣對文字具有駕輕就熟的能力,但是“看兩遍”總是不難做到的吧?或者也可以像老舍先生說的這樣:“一個東西寫完了,要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順不順?準確不?別扭不?邏輯性強不?”這里的“看”和“念”,就是讓你能及時發(fā)現(xiàn)文中的缺陷,從而加以彌補、修改。
一般來說,通過“看”、“念”,文中一些明顯的不足——比如字詞的搭配不當、標點的使用失誤、語句的不夠通暢等毛病是可以被檢視出來的。當然,如果你在“看”、“念”之中還能發(fā)現(xiàn)文章在表達或結構有邏輯性不強的毛病,進而做出調整,那就更能讓你的文章趨于完善了。
其實,既然是習作,文中有一些失誤是在所難免的。比如,一個同學題為《真正的狼》的作品,結尾部分有這樣一段:
每天夜里,總有一雙犀利的眼睛,從漆黑中向小房子觀望,又悄悄離開;每天夜里,他隱約總能聽見狼的叫聲。他仿佛看到了在圓盤似的月亮下,山崖上有一匹狼正對著月亮長嘯。
仔細閱讀,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點疏漏,那就是——“犀利的眼睛”可以“觀望”,但是不能“離開”,而只有目光或視線才可以轉移、離開。顯然,三句話之間缺少一些過渡。如果在“觀望”之后,加上“不久,那目光又悄悄轉向深邃的夜空”,表述似乎就準確一些了。
這里還有個例子,在一篇題為《金色花的夢》的小散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夕陽如同染色的綢子,從藍色變成橙紅色。”首先,把夕陽比喻成綢子就不夠恰當,若是晚霞還可以;其次,“從藍色變成橙紅
色”應該是天空的色彩,如果說夕陽,顯然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或者說是不合邏輯。那么,假如讓你做出修改,你覺得怎樣表述才算合理、順暢呢?
人們說,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你在寫作文時,由于靈感突如其來而使初稿一氣呵成,也可以是一種常態(tài),但因匆忙,難免有疏漏,修改就必不可缺了。修改的目標,就是讓語句更通順,標點更準確,段落更完整,表達更鮮活。至于修改的一般方法,你記住這四個字就夠了,即——調、補、刪、換。這其中,調,就是調整語序或段落的安排,以求順暢;補,就是補充內容或表達不完善的地方,以求完整;刪,就是刪除多余的修飾語或啰嗦的句子,以求簡潔;換,就是更換不恰當、不搭配的詞語或不合適的事例,以求準確。倘若每次作文你都遵循這“四字法”來修改,都像工匠一樣對待你的每一篇習作,那么就可以期待,你的作文能力和水平一定會日漸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