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谷歌公司總部
10月20日,美國司法部正式起訴谷歌公司,指控這家互聯網巨頭濫用其線上搜索和廣告市場的壟斷地位,妨礙市場競爭。考慮到谷歌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這樁反壟斷案無疑將成為繼1998年美國政府訴微軟公司之后,20多年來美國最受矚目的反壟斷案。
據美國《商業周刊》報道,美國司法部詳細列出了谷歌的數宗“罪”:向移動設備制造商和電信運營商等支付費用,確保它們將谷歌設置為默認搜索引擎,同時要求其分發渠道使用谷歌的應用,并將其置于用戶最可能開始互聯網搜索的顯眼位置;對于需要某些谷歌應用的手機廠商,谷歌要求它們接受其他不想要的應用,并確保這些應用永久安裝在設備上,且出現在“主屏上價值最大、最重要的位置”;在某些移動設備中,谷歌禁止設備廠商和運營商預裝競爭對手的搜索應用,或將這些應用設為默認搜索服務。
谷歌是以“開源”為標簽的,從理論上說,開源許可協議意味著任何人都有復制、修改和重新分發軟件代碼的權利。然而,谷歌實際上提供了安卓系統的多個不同版本。如果設備廠商愿意,可以選擇最基礎的版本,并隨意改動系統代碼。但如果廠商想要使用特定的谷歌應用或服務,那么就必須簽署協議,在使用安卓系統時受到諸多限制。谷歌利用這樣的控制權來推動搜索引擎的使用和搜索廣告的分發。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指責谷歌偏袒民主黨,“呈現對共和黨不利的搜索結果”。共和黨政府對谷歌劍拔弩張,之所以趕在總統大選正式開始之前提起訴訟,目的就是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掌政權,都必須推進對谷歌的反壟斷訴訟。
對于兩位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拜登來說,無論誰入主白宮,谷歌案都將成為其在商業和社會經濟領域面臨的第一大案。如果拜登勝選,那么谷歌所面臨的危機將大為緩解,這是由谷歌與民主黨的良好關系決定的。
從2011年開始,奧巴馬政府的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谷歌展開了近兩年的調查,認為谷歌涉嫌在搜索結果中“偏向自家的服務和產品”。時任谷歌CEO施密特如臨大敵,聘請了多達25家游說機構在華盛頓特區活動。2012年,谷歌成為在政治游說方面投入最大的科技公司,每年投入上千萬美元。施密特不僅親自去華盛頓輪流拜訪重要的國會議員,還主動參加奧巴馬2012年的競選連任活動,為其助威造勢。
除此之外,谷歌還采取了一些隱秘的措施:聘請可能影響FTC的高級顧問,贊助有政治影響力的智庫學者,資助大學的學術研究項目。在谷歌出資之后的直接要求下,這些智庫和大學或公開發表觀點,反對向谷歌提起反壟斷訴訟;或邀請政要和議員們來參加自己的互聯網論壇,潛移默化地向決策者們傳遞“不該對谷歌實施懲罰”的信息。在2011年底的國會聽證會上,施密特強調谷歌給美國中小企業帶來了發展機會,公開指責“偏向自家產品”的說法是失意的競爭對手因心懷不滿散布的。
在施密特多管齊下之后,2013年1月,奧巴馬政府宣布不會對谷歌采取進一步的訴訟措施。
《華盛頓郵報》指出,如果民主黨掌握政權,那么很可能只要一個象征性的結果——對谷歌罰款了事。因為在司法部的訴狀中,并沒有闡述谷歌是如何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其服務都是免費的,很難說損害了消費者利益。由此,谷歌將平安渡過難關。相反,如果特朗普連任,那么美國政府可能迫使谷歌停止與蘋果等公司的相關合作,其搜索引擎難以繼續成為設備和瀏覽器的默認設置。這對于谷歌來說將是巨大的損失。
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當前針對互聯網巨頭的反壟斷調查,將對未來的美國反壟斷立法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是最早進行反壟斷立法的,1890年就通過了《謝爾曼法案》,對壟斷作出了明確規定,隨后又在1914年通過《克萊頓法案》定義了價格歧視和阻礙競爭,并以此創立了聯邦貿易委員會。隨后,美國又通過一系列立法對反壟斷法律進行了修正。
此前美國反壟斷法律監管的基本判斷標準是以消費者為重,即壟斷是否影響到消費者的經濟利益。美國眾議院建議國會重新擬訂反壟斷法律,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將壟斷判斷標準改為“以行業競爭為重”,即壟斷是否影響到行業其他競爭對手的創新。
眾議院的調查報告指出,如今的科技公司已成為與當年的石油大亨和鐵路大亨一樣的壟斷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如今的蘋果、谷歌、亞馬遜和“臉書”可以類比于一個世紀前的幾大家族——洛克菲勒(石油大亨)、摩根(金融大亨)、范德比爾特(運輸大亨)和卡內基(鋼鐵大亨),在各自行業占據著無可撼動的主導地位。
相比傳統行業巨頭占據資源和產能,互聯網時代巨頭主導的是數據和算法。數據是永續的,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會不斷生成新的數據,大量的數據持續推動算法提升,繼續擴大巨頭們的主導優勢。另外,蘋果、谷歌、亞馬遜和“臉書”也是AI領域的巨頭,他們控制著用戶的網絡入口,掌控著用戶社交聯絡、消費購物、興趣愛好等幾乎所有數據。“如果不對這些公司的壟斷地位進行制約,那么它們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可能不亞于推動作用。”
對于新一屆美國總統來說,真正的挑戰是能否通過谷歌案要求科技行業巨頭改變其業務策略,給諸多競爭對手帶來新的市場增長機會。在谷歌之后,美國政府應該對亞馬遜、蘋果和“臉書”等科技巨頭也采取相應措施,對行業競爭進行系統性調整。
全球許多國家都曾經或正在對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只有少數國家“放了谷歌一馬”,其他國家的調查仍未塵埃落定。美國政府訴谷歌案的結果如何,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些國家的調查。
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2013年接到韓國搜索引擎Naver和Kakao的上訴,對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2015年,公平貿易委員會裁定,谷歌預設安卓手機上的應用,并未對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產生影響,不構成壟斷;加拿大競爭監管局2013年開始對谷歌在線搜索業務進行調查。2016年競爭監管局表示,谷歌已對部分“灰色行為”進行了整改,加拿大政府不會對谷歌采取行動。
俄羅斯聯邦反壟斷局(FAS)2015年收到本土搜索引擎Yandex的訴訟,指控谷歌在移動設備安卓平臺上預裝搜索引擎等應用的做法違反《反壟斷法》。俄反壟斷局2015年作出罰款4.38億盧布(約合675萬美元)的決定,谷歌隨后上訴。2016年俄羅斯仲裁法院駁回了谷歌的上訴。
印度競爭委員會(CCI)2012年開始對谷歌付費搜索服務進行調查,2015年形成報告,但遲遲未作出裁決。2018年,競爭委員會就谷歌“搜索歧視”行為作出罰款13.6億盧比(約合2117萬美元)的決定。這一處罰標準是按照谷歌在印度營業額的5%確定的。但谷歌的競爭對手認為,競爭委員會的處罰只是隔靴搔癢。2019年5月,競爭委員會又對谷歌展開“濫用安卓系統”的調查。
巴西反壟斷監管部門(CADE)2013年就谷歌“搜索歧視”問題展開調查,2017年接到價格比較網站Bondfaro的上訴,對谷歌抓取競爭對手網站內容的行為展開調查,2018年對谷歌濫用安卓系統問題展開調查;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JFTC)2016年就谷歌安卓系統展開調查,2019年,日本政府就谷歌“濫用其市場主導地位”展開調查;澳大利亞政府反壟斷機構(ACCC)2018年宣布,對谷歌濫用安卓系統進行調查。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