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珺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你聽過嗎?這是“知音”一詞的源起。我們把“知音”當作友情的最高境界,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在“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出自漢樂府《西北有高樓》,意思是“不憐惜歌者內心的苦楚,只是感傷能聽懂這苦楚的人太少了”)。
我為什么要聊這個呢?因為,這一期,我們有一篇文章就是在談“高山流水”的友情。編輯部的老師們走進了一個“談友情”的課堂,這堂課的老師和同學們聊起了伯牙子期的故事(我們六年級教材中有此一文)。
在課堂上,老師向同學們提了一個問題:鍾子期去世,你覺得伯牙該不該摔琴絕弦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妙,所以,依然想在這里,問一問正在讀這本雜志的你們。
在那堂課上,同學們各抒己見,非常踴躍。意料之中,幾乎90%的同學們認為,伯牙不該摔琴絕弦。
“太可惜了,鍾子期肯定也不希望俞伯牙就此不彈琴了吧!”
“他完全可以把琴留下來,再創作更多更美的曲子,這些都多么珍貴啊!”
“以后每年都來鍾子期墳前撫琴祭奠,這不更好嗎?”
……
當然,有一位同學,他說:“伯牙應該摔琴絕弦。因為,他們是知音。”
我很感激這位老師在這堂課上提的這個問題。我更感激這些同學,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且并不都一樣。
這讓我想起了抗金英雄岳飛曾歌“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也讓我想到了文豪孟浩然曾嘆“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更讓我想到文士賈島曾道“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知音”之所以為“知音”,“高山流水”之所以為“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之所以為“伯牙子期”……絕弦與不絕弦,在此,絕不只是一個一念之差的動作而已。
所以,你認為伯牙應該絕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