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建豪/攝)
位于大理州大理市中和鎮,始建于元代。原址位于大理古城米市街東(即今大理一中旁),清咸豐年間(1851—1861)焚毀。清同治十二年(1873),經士紳合議,將大理府、縣先師廟合并,遷至報國寺,即今址,并改報國寺為文廟。清光緒十一年(1885),由云貴總督岑毓英首倡,經各方合議,在報國寺原址上又重建大理文廟。重建后的大理文廟坐西向東,規制完整,規模宏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大理文廟大部分建筑尚有保存。1973年后,文廟大成殿、兩廡、照壁等建筑先后被拆除,原址被改建為大理文化館、圖書館辦公場館及群眾開展文化活動、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原文廟建筑僅存大成門,為五間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面闊14.35米,進深9.4 米,近年經過維修,保存完好。1985年被列為大理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12月,大理文廟恢復重建工程正式啟動,重修了大成門,恢復重建了大門、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占地面積達12200 余平方米。主體建筑大成殿氣勢宏偉,大殿正面殿前六棵青石大柱,精雕龍騰祥云狀,鏤式精巧。大成門北側新建孔子文化園,園內立孔子像一尊,圍墻浮雕孔子圣跡圖等。2016年元旦,重修后的大理文廟正式向社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