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馮運帶隊的上海醫療專家團抵達了云南德宏隴川縣開展義診活動。
誰都不能否認,今天的中國,書寫了“最成功的脫貧故事”。改革開放40多年來,8億多人口實現脫貧;全球范圍內每100人脫貧,就有70多人來自中國。——2020年第一天,《人民日報》刊發文章,總結中國脫貧攻堅成績。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國不僅向世界貢獻了脫貧成績,還貢獻了減貧脫貧的中國智慧。在中國“精準扶貧”理念中,精準的醫療幫扶就是讓百姓最有獲得感的減貧脫貧經驗之一。
扶貧攻堅面對的“最后一群人”,基本上是底子最薄、條件最差、難度最大的“硬骨頭”。而在“硬骨頭”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最大的扶貧壁壘。
擁有優質醫療資源的上海,主動擔當“健康扶貧”的攻堅任務。早在2010年,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積極響應號召先后與德宏州芒市人民醫院、德宏州人民醫院、德宏州隴川縣人民醫院簽訂對口支援協議。一批又一批市一援滇醫生接力出征,他們投身健康扶貧的第一線,為當地醫療幫扶沖鋒陷陣,他們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踐行“健康中國”的初心使命。
第19批援滇醫生陳歆維為當地患者手術。
第19批援滇醫生繆懿為當地患者看診。
近十年來,市一醫院共派出20批援滇醫療團隊,覆蓋了眼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婦產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呼吸科、骨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消化科、超聲科、麻醉科等臨床、醫技科室,以身體力行的幫扶,改變當地醫療質量,讓患者大病不出縣,助力扶貧攻堅。
“以半年為一周期,截至今年,醫院先后派出99位援滇醫療隊員。以市一對口支援的隴川縣人民醫院為例,2016年5月至今,市一援滇醫療隊成員在隴川縣人民醫院三年間累積開展手術例數近5000臺,接診患者接近2.3萬人次,為隴川縣帶來了許多新技術新方法。同時,我們也不斷加強對當地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培養,希望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馮運告訴《新民周刊》。
2019年12月4日,經過近10個小時車程周轉后,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馮運、黨委副書記沈靜及副院長鄭軍華帶隊的上海醫療專家團抵達了云南德宏隴川縣,一支由即將完成交接的市一第19批、第20批醫療隊隊員及特別為這次義診派出的市一五個特色學科科主任等近20位上海專家組成的義診陣容吸引隴川縣當地百姓排起了長隊,3小時的義診為300多人提供了醫療咨詢服務。
即便是在緊湊的義診行程中,第19批援滇隊員普外科顧海濤醫生與市一普外中心主任裘正軍還是特意留出時間完成了一臺特殊的手術:當地一名胃癌患者接受了當地首例胃全切手術。“這名患者本來要去昆明做手術,得知上海專家要來,就安排在了縣醫院,節省了兩地奔波的費用。”手術成功后,患者家屬十分感謝裘主任的幫助,送上了錦旗表達心意。
市一眼科中心副主任劉堃義診結束后幾乎沒有休息,立即“無縫對接”在手術室指導當地醫生開了一臺眼科手術。“今天來參加義診的患者中,絕大部分都是白內障、慢性結膜炎、干眼病患者,作為縣醫院來說,做好白內障的早篩工作有著顯著意義。”劉堃說。
隴川縣,傣語稱“勐宛”,意思是太陽照耀的地方,居住著景頗族、傣族、阿昌族等多種少數民族。遙遠的邊陲,亟待醫療技術和質量的提高,而市一醫院的醫生們,從十年前到達援助地的第一刻起,就開始參與醫療工作。從技術到管理,從診療規范到培養人才,上海醫生們十年的努力,給當地醫療事業帶來了新面貌。
2019年6月21日,7名在隴川務工的緬籍人員誤食了超過5倍致死劑量的“白毒傘”,后被緊急送到縣人民醫院急診科進行治療。
事件發生后,隴川縣縣醫院緊急邀請援滇醫療隊專家市一呼吸科醫生謝國鋼、普外科醫生顧海濤參與救治,和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中毒急救專家共同會診。當時,上海市一的第19批隊員剛到隴川不久,任務突如其來,隊員們經受住了考驗,在全體醫務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
作為第19批援滇醫療隊的隊長,市一婦科醫生繆懿總結這半年的工作,收獲滿滿:“此次參加援建的科室都是隴川縣人民醫院的重點科室,各位隊員在各科的制度建設和常見疾病的規范診療上付出了許多心血。我們的隊員謝國鋼承擔了ICU的創建以及內三科的指導工作,帶來了支氣管鏡檢查,無創呼吸機等新技術;隊員顧海濤在外科開展了腹腔鏡、膽道鏡雙鏡聯合膽總管切開取石術等新術式;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陳歆維把純音聽閾測定、聲導抗測聽等耳鼻喉科新檢查項目以及耳內鏡、支撐喉鏡等微創手術引入了隴川縣;骨科馬小軍醫生為當地頸椎病患者開展了遠程高清AR手術導航系統輔助下的頸前路手術,我所在的婦科則開展了腹腔鏡下、宮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等。”
通過骨科遠程會診分中心,加強兩地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提升當地的醫療水平,實現90%的骨科病人不出縣的目標。
援滇醫療隊的工作得到了隴川縣人民醫院院長彭臘么的高度肯定。他對記者表示,2019年下半年,正值醫院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驗收,同時又面臨醫院今年的“提質達標”檢查工作以及婦產科省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督導工作,在援建隊員的指導下,醫院順利完成各項驗收工作。“市一的各位專家通過手把手傳幫帶的形式,培養我們當地的醫療骨干。三年來,醫院開展了26項臨床新技術,在論文指導、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科研實驗項目開展等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幫助。”
市一醫院對隴川縣的醫療幫扶,還在不斷“升級”。2019年10月,借助SMART AR智能解決方案和增強現實終端,市一第19批援滇醫療隊隊員骨科醫生馬小軍與相隔3000公里之外的上海市一骨科主任蔡鄭東遠程交流,為當地頸椎病患者開展了遠程高清AR手術導航系統輔助下的頸前路手術。通過信息化平臺設備,蔡鄭東用語音、標識筆將術中要點及需要防范的問題進行遠程指導標記,每一個細節都能清晰地呈現在馬小軍的手術視野中,相隔3000余公里的滬滇兩地,仿佛“面對面”。
2020脫貧攻堅收官年,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在醫療幫扶上又有新突破,與隴川縣人民醫院合作成立骨科遠程會診分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表示,兩地醫院將借助科技化手段,打通遠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加強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協作交流。通過骨科遠程會診分中心,加強兩地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提升當地的醫療水平,實現90%的骨科病人不出縣的目標。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系脫貧攻堅戰的質量,其中基本醫療保障更是重中之重,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市一醫院黨委書記馮運表示,“市一醫院深入學習脫貧攻堅重要部署和重要指示,按照‘隴川所需、市一所能的總體要求,緊緊聚焦隴川縣基本醫療保障的突出問題,探索滬滇兩地優質資源間的深度合作和交流,積極推廣和開展新業務、新技術,整體提升醫院能力水平。”
如今隴川縣的老百姓都知道,遇到疑難雜癥,不需要奔波到州里或者市里的醫院,市一醫院派出的專家團,每天都在隴川縣人民醫院出門診、做手術,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到上海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水準。
在醫療隊員和當地醫生的共同努力下,隴川縣人民醫院誕生了多項“第一”:第一項“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國內科技合作領域項目申報、第一篇受援醫院醫生國際級會議論文的撰寫,第一項國家專利的申請……“健康扶貧”工作取得實效,市一的援滇醫療團較大程度上提升了隴川縣的醫療服務能力,加快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僅如此,市一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2019年累積接受隴川縣人民醫院研修培訓15人,加強了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著眼于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是此行接送婦科兩批醫療隊員來隴川的市一婦科主任祝亞平對隴川縣人民醫院的建議。“引進一些基礎的設備,為當地婦女常見的宮頸病變提供治療,在基層開展一些基礎的篩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十年援滇,醫生們留給當地的不僅僅是醫療技術,還有對基層醫療的一片關愛深情。
2019年11月,即將結束援滇任務的第19批隊員謝國鋼和馬小軍走進了隴川愛心獻血屋。這段時間,由于種種原因隴川縣醫院和德宏州出現了血源供應緊張,得知這一消息,他們主動要求獻血。溫暖的500ml的鮮血留在了急需醫療用血的隴川,兩位醫生也把牽掛留在了這片工作和生活了半年的地方。
第19批援滇醫生馬小軍與相隔3000公里之外的上海市一骨科主任蔡鄭東遠程交流,為當地頸椎病患者開展了遠程高清AR手術導航系統輔助下的頸前路手術。
第19批援滇醫生市一謝國鋼、顧海濤參與緬籍人員誤食“白毒傘”救治。
上海醫生牽掛著隴川,隴川人也牽掛著三千公里之外的市一醫生王倩。2018年,市一第18批援滇醫療隊兒科專家王倩醫生,懷揣著一腔熱忱、帶著先進的醫學技術來到隴川,在援助隴川的半年時間里,王倩醫生看到太多的兒童因為經濟困難不能得到徹底治療,甚至完全放棄治療,她每天守在這些孩子身邊,給他們最好的治療,也給他們最好的關愛。
幾個月后,一個不幸的消息降臨,王倩被查出患惡性腫瘤,不得不回上海復查治療。但就在自己的治療也需要花錢的同時,王倩醫生決定拿出一萬元捐給隴川縣紅十字會,用來救助無錢就醫的兒童。王倩醫生說,如果將來能夠恢復健康,她一定還會回到隴川,繼續為德宏這片熱土上的人民救死扶傷。
援滇任務,既幫扶了當地,又讓醫生們得到了鍛煉,幫扶的過程中醫生們深受教育,收獲良多。據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沈靜介紹,醫院將援滇工作與黨建結合在一起,此次隴川義診之行中,市一骨科蔡鄭東、普外科裘正軍、眼科劉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董頻、婦科祝亞平、醫務處胡國勇、護理部方芳等專家中不少既是臨床科室/亞學科主任又是黨支部書記,這樣的公益活動對提高“雙帶頭人”思想覺悟有很大幫助。
義診第二天,第20批援滇隊員正式奔赴工作崗位。他們中,有寶寶剛滿22個月的眼科醫生趙姝芝;也有一邊微信遠程輔導孩子作業一邊深夜修改科研論文的第20批隊長、婦科醫生楊燁……他們說,在祖國邊陲傾力工作,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骨科醫生桑偉林奔赴崗位的第二天是周六,但他來不及休整就站上了手術臺,完成了一臺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手術。
呼吸科醫生張穎穎告訴記者:“雖然設備和上海有差距,但得益于前幾批隊友們的工作,這里的診療規范做得很不錯,診療水平比我想象的好得多。”當地醫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也給隊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普外科王敏醫生剛到新工作崗位上,就被邀請參加當地醫生組織的學術講課。
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這是醫生們的常態,也是對他們工作的最好形容。
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上,無數人用無私奉獻的擔當,務實篤行的精神堅守初心、踐行使命。在市一黨委書記馮運看來,啃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硬骨頭,關鍵在于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作為擁有優質資源的上海大型公立醫院,應以保障和增進人民健康為宗旨,責無旁貸地響應國家號召,落實精準扶貧、健康扶貧任務。醫療幫扶決不能只是授人以魚的“一陣風”,而應是授人以漁的長期功夫,通過加快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真正提升所幫扶醫院自身的醫療水平,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既要為健康脫貧跑好“最后一公里”,更要乘勢而上開啟健康中國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