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德 張海波 何育賢
[摘 要]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廣東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灣區建設,交通先行。同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大量的交通類創新型人才將在大灣區內實現創業就業,這些人才都將是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發展的主力軍。培養能夠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交通人才是目前交通類院校的首要任務,文章通過解讀政策,分析、預測發展現狀及趨勢,對交通類院校培養人才和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 交通類人才需求;大學生就業創業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01.036
1 前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提出加強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粵港澳大灣區對外的交通聯系,加強大灣區內部的密切聯系,保證大灣區各地區的協同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對于交通類人才是一個挑戰更是一個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建設拉動了廣東交通類人才的需求,為交通類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因此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交通類人才需求,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類人才培養提供指導和建議,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一流的世界灣區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型交通類人才,充分體現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及發揮出大灣區經濟發展輻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2 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發展及交通類人才需求
2.1 廣東省交通現狀及趨勢
隨著廣東經濟中高速發展,2018年居民交通和通信消費價格同比增長1.5%,交通建設固定資產投入新建公路5392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55千米,港口萬噸級碼頭泊位新增吞吐能力新增生產能力達到3360萬噸。近五年來各項數據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廣東省預計在2020年實現“12312”經濟生活交通圈。即省會與珠三角各市構建一小時生活經濟圈;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各市構建兩個小時生活經濟圈,與周邊主要城市構建3小時生活經濟圈,廣東實現12個小時內與全球主要城市互聯互通。“12312”交通網絡布局完全涵蓋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現有交通網絡體系。如此強大的交通網絡體系建設將需要大量優秀的交通類人才包括規劃、設計、建設及配套服務人才。
2.2 粵港澳大灣區對交通類高端服務型人才的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三個國際航運中心、三個國際機場及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復雜交通網絡,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將需要大量的高端服務型人才為航運和航空的運營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分析2018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855.78億元,比2017年增長7.5%;全年旅客運輸總量154681萬人,比2017年增長3.9%;貨物運輸總量424817萬噸,比2017年增長6.0%;貨物運輸周轉量達28642.51億噸千米,比2017年增長1.5%;旅客運輸周轉量4501.84億人千米,比2017年增長7.5%。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唯一一個面向全球發展的門戶開放灣區,根據近三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及其增長速度;近三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量及其增長速度;數據分析和大灣區建設的推進,交通類高端服務型人才必然會迎來新的一輪的增長。尤其是在航空客運服務,航空貨運服務,船舶管理及租賃,船舶融資,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及爭議解決等高端服務方面。大量的交通類高端服務型人才也將被吸引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來,共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這塊“蛋糕”。
2.3 粵港澳大灣區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協同發展構成一個完整且綜合實力強的經濟灣區,不斷完善大灣區內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如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加強大灣區各地區的交通聯系。同時,要充分發揮大灣區經濟發展輻射作用,帶動廣東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如汕尾、汕頭、揭陽、河源、陽江等,甚至延伸到福建、廣西、海南、江西、湖南、貴州、云南、四川等相鄰省份,就必須要完善大灣區內經粵東西北至周邊省區的運輸通道。
交通基礎建設主要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級公路為主。因此,這對于道路橋梁技術型人才有著較大的需求。
2.4 粵港澳大灣區對具有較強外語技能的交通類人才需求
隨著廣東省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以來,在全球范圍得到積極響應和支持,截至目前已有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中東歐、中亞共137個國家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交通互聯方面共建基礎設施發展取得一定的成績,根據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顯示“一帶一路”的發展帶動了黑水隧道 、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及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國際公路等35個重大項目工程建設。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發起國,能得到這么多國家的響應和支持離不開中國自身的發展和對合作國家建設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重大工程的建設中我國將會派出一批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高新交通類人才支持工程項目的建設和提供管理服務。
3 策略及建議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對于交通類院校和交通類人才是一個挑戰更是一個機遇。它為交通類院校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注入了新的動力,激勵著交通類院校不斷做大做強。交通類院校應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發展建設,著重加強交通類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訓,外語水平的提升,打造成能適應國家交通發展,學科門類齊全、專業設置合理、科研水平較高的應用型交通類人才院校,培養一批又一批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尖端人才。為交通類人才提供更強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使更多的交通類人才在大灣區這片沃土上成長成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貢獻青春力量。交通類人才要不斷學習練就真本領,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并能夠將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時刻關注行業發展動態,了解行業尖端技術發展和前沿資訊,刻苦鉆研,在學習中實踐,在工作中創新,成為我國2035年實現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的尖端人才。
參考文獻:
[1] 景國勝,黃榮新,徐士偉,等.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體系發展的思考[J].城市交通,2019(5):1-8.
[2] 陳文彬,王梅.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協同發展研究[J].交通與港航,2019,6(1):14.
[作者簡介] 蔡利德(1997—),男,漢族,廣東惠東人,廣州航海學院航務工程學院港岸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粵港澳交通類人才創新創業訓練,高校共青團工作,城鄉融合發展等;張海波(1977—),男,漢族,黑龍江望奎人,廣州航海學院副教授,工學碩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技術、工程管理教學與研究,交通類專業課程設計,大學生思想引領及學生管理等;何育賢(1998—),男,漢族,廣東大埔人,廣州航海學院,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