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榮
[摘 要] 在當前國內稅制結構中,增值稅與營業稅是最為主要的兩大流轉稅稅種,但是當兩者同時開展時會出現反復征稅的情況,因此在進行稅制改革的時候,我國進行了“營改增”,簡而言之就是將之前征收營業稅的企業改成增值稅。基于此,文章專門探究“營改增”對事業單位的影響,以期更好地實現稅收改革。
[關鍵詞] “營改增”;稅收改革;稅率;事業單位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01.155
“營改增”就是營業稅向增值稅的改革,國內企業之前所需要繳納營業稅的,改革之后就需要繳納增值稅。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進行全面改革,而“營改增”就是其中較為關鍵的部分。這是我國在2009年開展稅制改革之后的再一次重要改革,此次改革將會促使國內稅制更為健全與完善,有效削減了企業稅負,實現企業良好發展。
1 “營改增”的實施效果
開展“營改增”以后,企業僅需要承擔增值稅,雖然征稅環節相對較為嚴格,但是能夠進行抵扣,預防反復征收的問題。此次稅制改革是國家依據當前經濟實際發展要求,為進一步加強改革目標而開展的重要調整。通過“營改增”,推動我國稅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實現企業稅負的降低,讓企業發展更具有動力,尤其是一些高新技術與服務業,對其產業結構進行全面改善,促使國內消費,給供給側產業結構改革帶來了重要保障。
當前,國內正在積極開展服務業,實現經濟模式的改革與發展,對促使國內經濟體系改變以及國家綜合能力的提升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將創建有序、健康的稅收制度當作我國稅制改革的內在需求,對不反復收稅、促使產業結合、社會專業化分工以及消費體系成熟等來說,“營改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統籌安排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與稅率設置,依據合理的標準,對“營改增”試點產業,減少其稅收量。該種方式的主要因素是為了讓納稅人將自身購入的進項稅額實現相應的抵扣,由此獲得一定優惠。
2 “營改增”的特點與變化
2.1 “營改增”的特點
“營改增”的開展,最為重要的就是有效預防反復征稅的情況,讓社會經濟都位于較為良好的循環發展狀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稅負的減少,利用減稅實現企業收益的增長,從而促使企業實現轉型與發展。大量企業發展就會構成群體效應,讓產業甚至是整個社會經濟都能夠獲得轉型與發展,這個國家內需的增長帶來了動力,促使經濟結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部分。
開展“營改增”以前,企業采購成本與銷售收入都需要進行反復征稅,無法實現稅收的抵扣,而“營改增”可以對各個征稅環節進行全面管理,利用層層抵扣的方式,企業僅需要實現增值部分的繳稅,企業稅負出現了顯著降低。該種稅收模式,有效轉變之前市場經濟中“價內稅”的情況,實現市場體系的改善與發展。
2.2 “營改增”后的變化
2.2.1 稅率
改革之前,一些企業所需要繳納的最大稅率是17%,最低是13%的增值稅,而改革之后,低檔稅率變成6%和11%兩個檔次。當前“營改增”試點范疇之內的增值稅征收標準是,租賃業為17%,交通運輸業與建筑業征收11%,其他行業、現代服務業征收6%。具體的來說就是:①建筑業:一般納稅人征收11%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稅率為3%。②房地產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征收11%的增值稅;個人對未滿2年的房產轉讓按照5%全額征稅;達到或者超過2年的房產轉讓可以免稅。③金融業:統一按照6%征稅,惠農小額貸款、助學貸款、地方政府債券以及央行對金融機構的貸款而產生的利息,免收增值稅。④生活服務業:按照6%的標準統一征稅,幼兒園、托兒所等教育服務機構以及養老院等機構可以免收增值稅。
2.2.2 計稅方式
增值稅的計稅方式就是專門就不動產銷售、無形資產出讓、建筑、交通、通信等行業適用。對生活服務以及保險業等,就需要依據小規模納稅人稅率進行收取,即3%。
2.2.3 計稅依據
稅務機關征收增值稅時,本應該依據企業全部交易營收進行應繳稅計算。但是有些企業由于行業特點需要大量墊付資金,那么針對這部分資金可以免收增值稅。
3 對財務工作的主要影響
3.1 對稅負的影響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其所需要繳納的稅收收入具有下面三種:一是服務型收入;二是房屋租賃收入;三是無形資產出讓收入,以上都是在稅收繳納范疇之中。但是當稅制在不斷革新時,下面兩種收入依舊需要繳納營業稅,即為房屋租賃與無形資產出讓收入,只有服務型收入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從而需要繳納增值稅。就行政事業單位來說,服務型收入一般來自于單位所需要繳納的課題經費,并且還要通過課題的性質進行最終決定,由此得出是否需要繳納。就有關規定來說,在總項目任務進度書中,如果備注相應課題承擔單位的,那么禁止開具來自于財政部門的票據,或者是使用來自于財政部門的票據。如果違背以上規定:首先,對國庫集中支付的看法會出現相應的改變,無法將其當作是債券挪用資金,不用給予票據。其次,若收款機構需要營業稅票據,就要承擔相應稅款。在事業單位當中,服務性收入的主要代價就是人力費用,在增值稅票據范疇之內,其并非位于范疇之中,因此主收入是通過業務單位課題經費給予支付,這樣就會導致其無法獲得抵扣。總而言之,因為受制于稅收制度的改革影響,服務型收入稅率會出現相應調節,由之前的5%變為了6%。
3.2 對會計核算的影響
“營改增”之前,會計核算無法對下面兩大收入給予劃分,一種為稅收收入,另一種為非稅收收入。事業單位的發票類型又涵蓋一種預付款的課題經費,無須給予票據的財政撥付經費,技術服務收入,在這當中,以下兩種服務收入不需要進行開票,一是技術咨詢;二是單位的技術轉讓。這些都是無法將上述提及的兩種收入給予分別核算,一種為稅收收入,另一種是非稅收收入。通過稅收改革以后,稅務機構征收稅費的時候,能夠對事業單位的稅收給予檢驗,實現上述提及的兩種收入的合理區分。事業單位在合理界定的基礎上,完成抵扣,將核算方式給予有效改善,進而實現收支平衡。
4 改進對策
4.1 完善會計核算體系
在2012年12月,國內財政機構統一頒布了一項制度,即為《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在該項制度當中,需要各個事業單位都能夠對會計核算體系給予優化與完善,讓其實現政府所規定要求,也就是《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的規定。開展“營改增”以后,行政事業單位開展會計核算的時候,需要將下面兩大收入給予劃分,一種為非稅收收入,另一種即為稅收收入,需要在已有一級科目上進行劃分,對其給予進一步細分與增加二級科目。細化科目分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促使稅務管理更為便捷,還能夠促使事業單位的收入更為清晰與全面。
4.2 優化財務隊伍
在各個行政事業單位當中,其具有的性質是有所差異的,能夠通過職能給予相應的區分,將其分成各個類型。若為生產經營單位,那么就能夠使用企業管理體系,對稅收管理給予有效加強;若為公益性服務單位,就能夠通過事業財務給予有效管理,若為行政職能單位,就能夠通過行政單位的方式給予財務管理。當“營改增”稅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稅率也會出現相應的改變,這樣就會讓稅務籌劃變得十分重要。此時就需要行政事業單位通過自身的具體現狀,設定對應的計劃,對人員給予有效激勵,讓其可以更為努力,實現自身工作能力的大幅度增長。另外,還需要實現人力資源的全面開發,讓所有崗位人員都可以更為專業,實現自身專業水平的有效提升,讓其展現出更大的效用。
5 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開展“營改增”稅制改革,對國內經濟發展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可以促使國內稅收制度更為完善,對結構性減稅具有巨大的影響,讓國內稅務機構可以與社會發展相統一,實現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暉.“營改增”對軍工科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納稅,2019,13(14):50.
[2]趙穎越.“營改增”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影響及對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9(2):142-143.
[3]劉春來.“營改增”下的事業單位稅務風險應對[J].營銷界,2019(2):87-88.
[4]張娜.“營改增”稅制改革對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影響[J].納稅,2018,12(30):42,44.
[5]李杰.“營改增”稅制改革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影響分析[J].時代金融,2018(27):291-292.
[6]嚴孝峰.試析“營改增”稅制改革對基層事業單位的影響[J].納稅,2018,12(2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