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姣蘭 聶秀梅
摘要:免疫抑制是養豬生產過程中,在某種致病因素作用下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受到影響的疾病,對動物危害較大。臨床常見的致病因素有疾病因素、營養因素、霉菌因素、藥物因素、應激因素等;防控該病必須做好疾病的預防,把好飼料質量關,合理使用獸藥,提高豬場管理水平;在進行該類疾病防控時,一定要科學分析出病因,針對性采取措施。
關鍵詞:豬;免疫抑制;發生原因;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 ? ? ? 文獻標識碼:B?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0)12-0017-02
免疫抑制是指在某種因素作用下,動物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影響,免疫器官、組織和細胞受到破壞,免疫應答反應出現延長或消失的現象。免疫抑制對動物的危害較大,不但容易引發病原感染,還對疫苗免疫應答產生較大影響[1]。另外,由于該病臨床上難以即刻診斷,通常呈慢性拖延性存在,使得該病很容易被忽視?,F就該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控與大家進行交流。
1? 發病原因
免疫抑制在臨床比較常見,疾病因素、營養因素、霉菌因素、藥物因素、應激因素等都可造成豬免疫功能受到影響[2]。
1.1?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以免疫抑制性病原感染為主,常見的有豬圓環病毒、藍耳病毒、豬瘟病毒、豬偽狂犬病病毒以及副豬嗜血桿菌等,感染這些病原后能導致豬出現特征性剖檢體征。對病豬進行剖檢,看到淋巴結、脾臟、扁桃體、胸腺等和免疫有關的器官出現病變,表現壞死、充血、出血、腫大、梗死等,病原是以這些免疫器官為侵害對象,主要侵害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巨噬細胞等,進而導致這些細胞對抗原信息的識別和傳遞功能受阻,無法最終產生效應B細胞、效應T細胞等,影響抗體及白細胞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長因子、趨化性因子等細胞因子的產生。
1.2? 營養因素
營養因素常見于飼料品質差或飼喂管理不當的豬場,免疫反應的發生需要很多生化酶、媒介因子等參與,同時產生的抗體也是重要的免疫球蛋白,而蛋白質由最基本的氨基酸為單位構成,如果飼料中營養搭配不合理,蛋白質含量過低時會影響豬生化酶、媒介因子及抗體的生成,血液膠體滲透壓下降,導致機體出現腹水、組織水腫等。如果蛋白質含量過高,不僅會影響能量的攝取,同時過多的蛋白質會以脫氨基形式一部分轉化為能量供機體利用,一部分轉化為代謝產物尿素排出體外,造成氮元素的浪費,增加飼喂成本,還增加了腎臟負擔。另外,維生素是機體各種生化酶的輔酶,礦物微量元素是生化代謝的催化劑,缺乏時會影響生化反應的進行,進而影響新陳代謝,間接對免疫形成抑制。
1.3? 霉菌因素
霉菌中毒主要是豬采食了發霉的飼料引起,霉菌毒素種類較多,包括玉米赤霉烯酮、黃曲霉毒素、煙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嘔吐毒素、T2毒素等,這些毒素都可對免疫細胞起到侵染和毒害作用,中毒豬表現為易發生繼發感染,機體對疫苗免疫反應弱,抗體產生周期延長,滴度下降,甚至不產生抗體。除了直接作用于免疫器官外,霉菌毒素還可對肝臟、腎臟、小腸、大腸等器官造成影響,使得機體的解毒能力減弱,體內產生的廢物無法及時排出體外,代謝廢物同樣會影響免疫機能,從而對機體免疫產生二次抑制。腸道黏膜受損時,飼料消化和吸收受到影響,從而演變為營養性的免疫抑制。
1.4? 藥物因素
很多獸藥是有免疫抑制作用,如糖皮質激素類藥、解熱鎮痛抗炎藥等,臨床使用頻率最高的為地塞米松磷酸鈉、氫化可的松、鹽酸潑尼松龍、乙酰水楊酸、氨基比林、氟尼辛葡甲胺、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鈉等。這些藥物雖然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能顯著且快速改善動物生病后表現的臨床癥狀,但同時具有免疫抑制的毒副作用,每次用藥量和使用周期要按規定,不能隨意加大劑量和延長用藥時間,如地塞米松可阻礙漿細胞產生抗體,引起淋巴組織萎縮,抑制淋巴細胞及干擾補體參與免疫反應,過量使用很容易出現繼發感染。還有一些抗菌藥也有免疫抑制作用,如氯霉素類、四環素類、磺胺類等藥物,氨基糖苷類的卡那霉素和慶大霉素使用過量時會對T、B淋巴細胞的轉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1.5? 應激因素
長期處于應激環境中的豬群,其免疫器官發育以及免疫細胞的成熟度等都不如在非應激環境中的豬群,如建在鐵路旁邊的養豬場,由于噪聲的刺激,豬群疫病暴發風險顯著升高;豬在注射疫苗時如果出現暴力驅趕,強制性保定豬等行為,免疫后抗體產生的時間明顯延長;天氣突變時,豬群很容易出現疾病,也使免疫力出現暫時性的下降,病原菌乘機入侵機體導致。臨床常見的應激因素有飼養密度過大、飼料變更、噪聲應激、斷水斷料、天氣突變、飼養員變更、長途運輸、暴力驅趕、注射藥物等。應激因素產生的免疫抑制通常為暫時的,一旦應激解除后免疫機能可逐漸恢復。
2? 防控措施
要想最大程度降低因免疫抑制造成的損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加強疾病的防控
臨床上因疾病原因導致的免疫抑制占絕大多數,尤其是豬圓環病毒2型、藍耳病毒、豬瘟病毒、豬偽狂犬病病毒以及副豬嗜血桿菌等感染,臨床上一定要加強該類疾病的免疫,針對性采取措施。禁止從疫區引豬,引入的豬需要至少隔離最長潛伏期,確定安全后再進行混群,發現病豬及時隔離,對全場進行嚴格消毒。規?;i場需要做好生物安全建設,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制度,定期對員工進行疫病防控知識培訓,將疾病發生率降至最低。
2.2? 把好飼料關
飼料要確保營養均衡,豬料中要有充足的氨基酸、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保證豬群合理營養補給,霉變、過期和變質的飼料禁止飼喂。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豬群可以在飼料中適量添加增強免疫功能的添加劑,如黃芪多糖粉、香菇多糖粉等。夏季飼料容易發霉,有些雖然表面上看不出明顯的霉菌斑,但在檢測時都能發現霉菌毒素超標,尤其是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倉庫內存放的飼料,很容易發生霉變。建議夏季在飼料中額外再加入抗霉菌藥來降低霉變飼料帶來的風險,常用的抗霉菌添加劑有蒙脫石、葡萄糖氧化酶、酵母細胞壁多糖、丙酸鈣等。
2.3? 合理使用獸藥
獸藥要在執業獸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尤其是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鈉、氫化可的松、鹽酸潑尼松龍、乙酰水楊酸、氨基比林、氟尼辛葡甲胺、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鈉等藥物時,必須嚴格遵守使用劑量和療程。抗生素使用時也要避免濫用,2種以上藥物配伍時要講究科學,長期使用劣質的抗生素很容易導致免疫抑制。最好先對病情做出正確的診斷,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有條件的可以藥敏試驗為依據,選擇敏感度高的抗生素進行有效的治療。采購獸藥時一定要選擇有批準文號和二維碼追溯標識的國標藥物,禁止使用有違禁成分的不良廠家生產的獸藥。
2.4? 提高豬場管理水平
嚴格控制飼養密度,飼料變更不要過于突然,至少有3~4 d的過渡期,逐漸提高新料比例,降低老料比例。減少環境中的噪聲對豬群的影響,做好硬件設施儲備,防止出現斷水斷電等情況,天氣突變前應做準備工作,氣溫驟降時做好豬舍保溫,氣溫突然上升時應注意舍內降溫,長途運輸前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或大劑量的維生素C,以抵抗運輸帶來的應激。有轉群、閹割、接種、注射等操作時也應提前做好應激預防工作,操作過程盡量動作溫柔。平常注意舍內通風換氣,降低有害氣體濃度,確保舍內干燥衛生,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適宜生長環境。
3? 討論
除了上述之外,導致豬發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因素還有很多,有些還是多種因素疊加累積后形成的,治療難度更大。在進行該類疾病防控時,一定要科學分析病因,找出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漏洞,不斷完善管理制度,本著“養大于防、防大于治”的養殖理念,加強豬群的飼養管理,從而將免疫抑制性疾病發生率降至最低[3]。
參考文獻:
[1] 萬遂如.防控豬群免疫抑制的技術措施[J].養豬,2019(4):89-92.
[2] 鄭同劍.引起豬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19(9):41-42.
[3] 趙艷艷.豬免疫抑制綜合征病因診斷及其防控[J].中國畜禽種業,2019(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