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是企鵝的天敵之一。企鵝無時無刻不在躲避海豹的覬覦,但似乎海豹卻又能輕而易舉地將其收為囊中之物。那么,企鵝的這個天敵,究竟為何許“人”也?
海豹,哺乳胎生海洋動物。雖然被冠以海豹的名字,卻與陸地上生活的“豹”沒有半點關系,特征也千差萬別。海豹是鰭足亞目種、海豹科,豹是貓科。豹在陸地上生活,奔跑速度極快;而海豹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除產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要到冰上、沙灘或巖礁上之外,其余時間都在海中游泳、取食、嬉戲,在陸地上行動速度是難以與貓科豹的速度相匹敵的。
全球海豹共有18種(瀕危:夏威夷僧海豹、地中海僧海豹、里海環斑海豹;易危:冠海豹;無危:北部象海豹、南部象海豹、髯海豹、灰海豹、環海豹、環斑海豹、貝加爾湖環斑海豹、麻斑海豹、斑海豹、威德爾海豹、豹形海豹、食蟹海豹、羅斯海豹、琴海豹),北極地區有7種,南極地區有4種。但在數量上,以南極數量最多,其次是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地。
海豹身體呈流線型,四肢變為鰭狀,適于游泳。海豹有一層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儲備,產生浮力。身體均呈紡錘形,適于游泳。其頭部近似圓形,大眼萌萌的;與海獅不同,海豹沒有外耳廓,耳朵極小或退化成只剩下兩個洞,游泳時可自由開閉;全身被毛;四肢均具有5趾,趾間有蹼,形成鰭狀肢,具鋒利爪,利于在水中游泳、捕食。海豹游泳時大都靠后腳,但后腳不能向前彎曲,故無法行走,所以在陸地上活動時,總是拖著累贅的后肢,將身體彎曲爬行,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痕跡。
圓滾滾的身體,總擺出的一副“無辜”面容,看似“佛系”,但海豹在水下的實力卻不容小覷。海豹游泳時主要依靠后肢和身體的后部左右擺動前進,在水面附近能以每小時27千米的速度游動。同時它還善潛水,一般可以潛至100~300米的深水,每天可潛多達30~40次,每次持續20分鐘以上,南極海域中的威德爾海豹則能潛到600多米深,持續43分鐘,這實力連鯨類、海豚等也望塵莫及。海豹不僅具有強大的實力,警惕性也極高,大多數情況下,天敵很難抓到它。在海岸上群棲時,海豹警惕地洞悉周邊環境,即使在在睡覺時也經常醒來觀察四周情況,如果發現敵情則迅速從岸邊高地或礁石上滾入水中。
在逐漸惡化的海洋環境,海豹難以逃脫被屠殺的命運。獵殺者往往手持木棒或斧頭對海豹當頭一擊,然后對被打昏的海豹活剝海豹皮,手段極其殘忍。在人類的過度捕撈、棲息環境被污染、食物減少的情況下,海豹數據急劇下降。
為了保護海豹這種珍稀動物,1983年海豹基金會將每年的3月1日設為國際海豹日。2009年,歐盟立法禁止了商業捕殺所得的海豹產品在歐盟區的貿易,俄羅斯政府也禁止了俄羅斯的商業性海豹屠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