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平
摘 要:漢字書寫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之一。漢字書寫指導在第一學段尤為重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水平,從興趣、習慣、筆畫、結構和評價入手,借助兒歌,使學生生發書寫的熱情,明確書寫的規矩,把握筆畫的細節,掌握字形的和諧,學會寫后的審視。
關鍵詞:漢字書寫 第一學段 兒歌 指導
崔巒老師說:寫字不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全部,但一定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重點。“重點不重,后果嚴重”“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課標對第一學段學生的漢字書寫要求如下: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教育心理學家朱智賢指出: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
兒歌作為一種有益且富有詩意的形式,形象且具體,符合第一學段學生感知、接受和記憶的水平。它能避免單一的說教和機械訓練,為書寫助力,使書寫得“趣”。
一、兒歌激情,書寫得“興趣”
據調查,小學生寫字質量總體上有所下降。在書寫起始階段,沒有邁好步的不在少數。為了激發第一學段學生對漢字書寫的熱情,可以創編和改編一些凸顯寫字重要性的兒歌。如《寫字作用大不大》:
蜜蜂給蝴蝶寫信,
它在花兒上扒拉,
表示釀的蜜真甜。
蝴蝶給蜜蜂回信,
也在花兒上扒拉,
表示采的粉真香。
可是,蜜蜂不明白蝴蝶說什么,
蝴蝶也不知蜜蜂說什么。
你說,寫字作用大不大?
透過趣味盎然的語言,學生知道了不好好寫字會遇到麻煩。有了認真寫字的意識后,行動就在眼前了。
二、兒歌立規,書寫得“督趣”
“寫字也要下些功夫。不一定要去買什么碑帖,天天臨它幾小時,這不需要;可是字怎么寫,總要有個規矩。”這是葉圣陶老先生的一段話,質樸的話語道出了“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墒?,對于第一學段學生而言,寫字的規矩看不見摸不著,遵循起來似乎很難。不慌,以兒歌為載體,讓隱藏的規矩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口誦心記時身體力行。
(一)隱在姿勢里的規矩
寫字教學中,規范的“雙姿”就是最初的規矩。把規矩融入兒歌中,把兒歌貫穿到每一次寫字中,讓學生讀讀記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受用終身。如:
手離筆尖要一寸,大指二指對對齊。
三指在下來托起,四指五指來接力。
筆桿靠近虎口處,拳心要空腕用力,
擺好姿勢來練字。
學寫字,要牢記,頭正肩平腳著地。
眼離本子一尺遠,胸離桌邊有一拳。
條條要求牢牢記,天天堅持不放松。
這樣,能促使學生心、口、耳、眼、手多種感官配合,不乏味,效果顯而易見。
(二)藏在字格里的規矩
在統編語文教材中,課后的漢字書寫指導編排很有用心。第一學段四冊書都給要求會寫的每個字配有四個田字格:第一格是范字,第二格供描紅,第三、四格供臨寫。教師和學生除了一起說常規的“田字格,四方方……”,還用如下兒歌:
能量格
第一格,是例子,仔細看,認真想,
第二格,是模子,依樣描,不寫偏。
三四格,對照寫,寫得好,能量足。
在一次次兒歌與書寫的默契配合中,學生守好了規矩,寫出了好字。
三、兒歌解細節,書寫得“筆趣”
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曾說:“書法以用筆為上?!鼻宄涤袨檎f:“書法之妙,全在運筆。”也就是說,要寫好漢字,必須先寫好基本筆畫。如果我們細致地剖析一個筆畫,會發現有提筆,有按筆,有停頓,有出鋒。不管是力度上的輕重,還是速度上的停慢,都是很有講究的。要想真正夯實漢字書寫基礎,必須讓學生在漢字書寫的起步階段理解和把握筆畫里的細節。在教學中,兒歌能成功地向學生傳授筆畫的精微之處。
(一)兒歌里感知用筆輕重
我們知道,簡單的“一”字,起筆、行筆和收筆的輕重是不一樣的。起筆時,相對蓄力,要控制好力度。行筆時,稍微收力,保持姿態的舒展,向右運行。接近收筆時,要壓低手腕,過程短而有力。通常,有些筆畫,老師若只做簡單示范讓學生模仿,學生并不容易學會。如果配以兒歌多次記誦,效果就會好很多。每次教學生練寫新字之前,老師要認真揣摩每個筆畫的用筆輕重,把難點巧妙植入兒歌,方便學生記憶和習得,比如《撇畫里的輕重》:
為了感知輕與重,做個游戲來弄懂。
鉛筆酷似小飛機,紙面很像滑行道。
右手捏筆觸紙面,由重漸輕畫道弧。
這樣,先讓學生從兒歌中感知,接著抓住動作要領,在紙上反復練習,直到能又快又好地掌握筆畫里的輕重奧秘。
(二)兒歌里感知運筆快慢
如果缺少有效點撥,很多學生不管寫什么筆畫,都用差不多的速度,就像唱歌時用同一個時值把音符串在一起唱,這不是聰明的做法。“橫勾”“豎提”“捺”等,在涉及到頓筆和出鋒時,可用朗朗上口的兒歌,如《快出鋒》和《慢頓筆》:
撇、提、鉤和捺腳處,出鋒露尖要稍快。
就像飛機要離地,穩住提筆像升空。
側點、垂點和豎點,長橫、橫折、垂露豎。
筆尖觸紙輕輕按,收筆不急動作慢。
學生一邊記誦兒歌,一邊掌控不同的速度畫出不同的點畫與線條,體驗筆畫所蘊含的節奏美。
(三)兒歌里感知毫厘之差
學生能準確書寫基本筆畫后,還要會對相似的筆畫明察秋毫。但是有些筆畫之間的細微差別實在很容易被忽視。如果通過兒歌呈現出來,學生就能清晰地感知筆畫間的毫厘之差,如:
橫折彎鉤
幾和九,橫折下時不斜鉤,
彎得不出現尖角,向右平移再上勾。
橫折斜鉤
飛和風,橫后轉筆向下折。
斜鉤挺胸又收腹,筆尖調節左上勾。
此外,多橫、多豎與多撇,臥鉤與豎彎鉤,三點水與四點底,它們之間的細微差距都可以用兒歌演繹。
(四)兒歌里感知筆順規則
在統編《語文》一年級的上下冊書中都展現了筆順規則。為了讓學生平時書寫時能口誦心記手相隨,在循序落實每一條筆順規則后,整理成兒歌,如:
白、回、國……
先外后內再封口。
醫、巨、匠、區,
上左下,三包圍,
先上后里再左下。
如此梳理,既使筆順知識淺白易懂,又賦書寫予趣味性。
四、兒歌析布局,書寫得“細趣”
此外,書寫時使漢字布局美觀是重點,也是難點,更是提高書寫能力的關鍵。為了掌握和突破,從簡單入手,分門別類整理成兒歌,使學生對漢字結構的把握愈發精準。如獨體字中“木”的筆畫架構:
木字一豎是主筆,一定要寫得堅挺。
豎畫起筆稍停頓,向下運筆到末端。
橫和豎的交接處,也是撇的起筆處。
捺畫稍低要舒展,寫完看看穩不穩。
當然,左右(或上下)結構、半(全)包圍結構的布字要訣也可成兒歌。
五、兒歌審美丑,書寫得“妙趣”
對自己和他人的漢字進行審視和評價,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因此,在漢字書寫教學中,學生借助兒歌,去審視和評價漢字,學會審美,收獲方法,習得技能。根據學生在書寫中出現的問題,可以創編審字兒歌,例如:
女字旁,窄而長,左讓右,橫變提。
女字底,寬而扁,下托上,橫伸長。
寫一個,要端詳,有不足,認真改。
綜上所述,讓學生借助兒歌,在漢字書寫起步階段得到“興趣”“督趣”“筆趣”“細趣”和“妙趣”,使漢字書寫得“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美國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M].北京:北京開放大學,2015.
(海寧市斜橋鎮中心小學 浙江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