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艷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提升及社會發展的需求,古城遺址保護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而政府對于古城遺址保護的相關措施也不斷趨于完善。瓜州鎖陽古城是目前河西走廊保存較為完整且為數不多的古城遺址,該遺址作為古絲綢之路重要的驛站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但基于自然地理環境以及其他因素的侵蝕與制約,瓜州鎖陽古城遺址已是岌岌可危且亟待修復。對此,文章結合瓜州鎖陽城古城遺址保護現狀展開分析,并就當前該遺址保護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基層文物保護;鎖陽城遺址;保護現狀與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從這里可以看出,習近平總書記把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已經提升到民族文化、文明的高度。瓜州鎖陽古城作為目前我國河西走廊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不但具有作為古代軍事要塞的御邊作用,同時也承載著古絲綢之路獨有的輝煌歷史,具有雙重的軍事與歷史存在價值。但由于鎖陽古城遺址孤懸塞外,加上沙漠化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侵蝕,目前古城遺址已是破敗不堪,亟待保護。本文以此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在對古城遺址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和對策建議,旨在切實提升鎖陽古城遺址保護成效,發揮傳承文明、弘揚歷史文化的社會功能。
1 瓜州鎖陽城建筑遺址概述
作為古絲綢之路重要遺址的鎖陽城(又稱苦峪城),因城周圍生長大量甘甜、味美的鎖陽而被后人名為“鎖陽城”,其遺址位于甘肅瓜州縣橋子鄉南8千米處的戈壁荒漠中(圖1)。據考,瓜州鎖陽城系漢武時期所建,晉時置晉昌縣,唐代屬瓜州郡,后歷經戰亂,至明洪武時期遭廢棄。
鎖陽古城自漢至明一直都是瓜州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及宗教文化的中心,是歷代王朝統治河西走廊的重要橋頭堡,也是當代學者研究隋唐瓜州斷代史的標志物。鎖陽城遺址作為古代邊關重鎮以及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其周邊分布的諸多古烽火臺、古寺院、古墓群、古墾區及縱橫交錯的灌溉渠系對于該地區歷史發掘與沙漠化演變進程研究均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國家已經正式批復《鎖陽城遺址整體保護規劃》,要求結合古城遺址保存現狀,積極開展遺址本體保護。
2 瓜州鎖陽城建筑遺址保護現狀
瓜州鎖陽古城是河西走廊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巨型古城遺址。受當地氣候及沙漠化的侵蝕,遺址風貌破壞較多,目前尚沒有系統的遺址風貌保護體系及規劃設計。
瓜州鎖陽城分為東、西、北三部分。保存最好的當數城東西兩處墻垣,南北、東西寬長分別為487米、565米。東城系官署所在,西城為居民區和商業區。殘存的墻垣高10米,墻厚7.5米,墻基頂寬4.6米,可容兩匹馬并排奔走。北垣設城門兩座,城門前皆筑有甕城拱衛城門。鎖陽城的北城殘高約1.5米,東西周長約870米,南北寬150米,較東西二城殘破得多,很多地段已經坍塌。北城西北部現存兩座東西排列的方形瞭望小高臺,也僅存基址(圖2)。一些倒塌的土筑圍墻零亂地分布在西城內。
3 瓜州鎖陽古城區遺址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據考證,瓜州鎖陽古城地處古絲綢之路之要沖,在大西北干旱環境中,對古城遺址最大的損害主要來自集中式降雨和風沙的肆虐。
3.1 風沙及降雨對古城遺址造成的危害
3.1.1 風沙對古城遺址造成的危害
比較而言,當前鎖陽古城遺址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風沙的侵害,遺址外城大部分地段以及內城東墻受損最為嚴重。而內城東側墻體由于缺少植被的覆蓋而形成一個風口,常年經受風沙的吹打并形成很多大小不一的風洞和蜂窩狀風蝕窩,大部分墻體已瀕危(圖3),局部墻體已坍塌。另外,古城遺址的城內及西、北城墻堆積大量的沙土,對遺址保存產生嚴重的損害。
3.1.2 降雨對古城遺址的損害
鎖陽城地處西北腹地,常年少雨,屬于典型的干旱區。集中式強降雨多集中在6~8月。雨季城墻頂部形成匯水并順著城墻四處橫流,漫溢的雨水將城墻沖刷出很多沖溝(圖4)。此種危害在南、北城墻處尤甚。
3.2 旅游服務設施缺乏及人為破壞對遺址的損害
目前,鎖陽城遺址區內尚無重點區域保護規劃,缺乏游覽標識牌、垃圾桶及公共廁所等旅游服務設施,盡管鎖陽城古城遺址已經安排專人看管,但遺址面積較大,難免存在管理疏漏。調查中發現多處地段存在當地村民挖掘鎖陽形成的坑,其中一些坑距離墻體很近,這種濫挖行為不僅破壞了遺址景觀,也嚴重影響了遺址的保護。
3.3 管理方式及保護措施層面存在的問題
3.3.1 管理方式上存在的問題
科學的管理方式是古城遺址保護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科學管理包括對古城遺址價值的認識、宣傳以及對遺址復原的科學規劃。一是鎖陽城古城遺址目前還處于初期的保護狀態,從管理層面來看還無法真正起到保護的作用,尚沒有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遺址保護的管理制度,同時由于經費的制約,宣傳力度和效果大打折扣,無法引起社會層面的廣泛關注。二是對鎖陽古城遺址復原及保護沒有制定出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方案,導致鎖陽古城遺址受到包括雨水、野生植物等自然環境的侵害越發嚴重并岌岌可危。三是由于保護經費的制約,基層文保人員無法對遺址進行動態的巡檢,無法對處于危險保護狀態的遺址進行實時觀察和保護。四是基于旅游開發的考慮,鎖陽城北門鋪設了一條甬路,但由于處理甬路路基的方法不當,加上鎖陽城遺址可溶鹽活動的影響,大部分的鋪磚已經破裂、松動,甬路變得崎嶇不平,這些加入了現代視覺的紅磚鋪就的甬路與鎖陽城遺址整個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原古城遺址的整體風貌。另外,鎖陽城保護區北側架設的高壓電線和埋設的水泥桿,雖然解決了鎖陽城遺址的電力問題,但影響了古城遺址原有的景觀風貌。
3.3.2 保護措施上存在的問題
古城遺址的保護措施對遺址保護的質量產生直接影響。目前,鎖陽古城遺址在進行保護過程中未制定有效的旅游保護措施,隨著游客的增加,產生的垃圾不能及時清理,特別是一些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會偏離旅游路線并隨意踐踏文物或是在殘破的城墻上簽名,使原本已是岌岌可危的遺址保護雪上加霜。
而遺址保護單位在對遺址進行保護過程中并沒有根據遺址所處地理生態環境來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例如,在對鎖陽古城遺址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雖然高度重視古城遺址城墻受到風吹日曬等影響出現嚴重的破損現象,但缺乏詳細的基于風沙、雨水、野生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另外,古城遺址中發掘出的物品均是長期處于地下密封埋藏的狀態,在對古城遺址進行展示的過程中將容易氧化的文物直接暴露在空氣中,也會對文物保護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
3 破解古城遺址保護的針對性對策分析
3.1 改進古城遺址管理方式
在對鎖陽古城遺址進行保護、開發和管理過程中,管理單位首先要高度重視遺址的歷史價值,明確遺址保護的指導思想,確立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方針。一是不破壞遺址現狀,在論證不充分的情況下,不復建遺址建筑,加強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回收遺失的文物。二是根據遺址城墻損害程度劃定多個保護區域,明確劃分保護區域等級,對于亟須保護的重點區域,嚴禁游客進入。三是加大鎖陽古城遺址的宣傳力度,爭取包括政府、國內外民間組織等更大范圍的遺址保護經費支持,與此同時盡早做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申報事宜。四是將遺址內鋪就的紅磚甬路拆掉并加裝木板路,同時對遺址內架設的高壓線進行地埋處理。五是根據旅游規劃要求,在遺址區內增加文物保護、展示及游覽路線的說明牌、標示牌,添置垃圾桶并修建環保廁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安保力量,防止人為因素對遺址區的破壞,真正提高古城遺址管理水準。
3.2 細化古城遺址保護措施
在對古城遺址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還應制定一套有效的措施,為古城遺址保護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例如,在對鎖陽古城遺址進行保護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考慮到一些文物是露天展示的,應該采取護欄的方式對文物進行保護。這里需要注意一點,圍欄高度必須要高,要處于人類很難爬越的高度,還要在文物景區設立警示牌,警告游客不能做出撫摸文物或者是在文物上簽名涂鴉等錯誤行為。
經過各方努力,當前鎖陽古城遺址80%以上的遺址本體比較穩定,少部分遺址由于受到風蝕和水溶等因素影響存在坍塌現象。為此,應重視對城墻的修筑保護,通過護坡修筑的方式對南、北、西三面城墻起到比較好的防護支撐作用。在對遺址進行保護的過程中考慮游人對遺址造成的破壞影響,需要分析是否可以在一些非重點區域鋪設架空棧道,這樣可以對遺址進行科學的保護。
目前瓜州鎖陽古城遺址面臨的最大威脅是風沙和雨水的侵蝕,應盡快實施排水保護工作,加大遺址城墻環境保護力度。與此同時還應盡早在遺址內建立氣象觀測站,監測并收集古城遺址風沙、風速、風向、降水及濕度等第一手數據資料,為遺址的科學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在日常的遺址發掘性保護工作中,遺址管理人員應對已經修繕的城墻工程和重點考古發掘做好檔案管理工作,要對出土文物進行記錄、拍照和文字登記,盡快形成完整的鎖陽古城文化遺址的資料檔案管理體系。針對遺址中出土的紅泥陶片、宋皇祐通寶錢以及西夏時期的黑色釉雕刻花紋瓷片等文物,應制定科學的管理和保護措施—對古錢與瓷片進行技術清理與拍照存檔,通過玻璃展示臺的封閉保存減少空氣等因素對這些古物的侵蝕。另外,遺址管理單位還應通過電子監控的方式提高文物保護工作效率,利用電子監控和計算機技術對每一件遺址文物進行24小時的電子監控并設置警報系統,這樣就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保護問題,確保文物保護工作更加細致且安全,從而更好地通過這些文物向世人展示鎖陽城遺址。
4 結論
作為我國河西走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鎖陽古城遺址受風沙及集中強降雨危害嚴重,鎖陽古城遺址所處獨特的地理環境,給遺址保護增加了難度,建議進一步從遺址整體管理及本體保護措施等層面全面開展工作,并減少游客對古城遺址的人為破壞。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習近平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報,2016-04-13(l).
[2]佚名.明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
[3]張廷玉.明史·西域傳·肅州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E].2007.
[5]王林.中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比較[J]城市規劃,2000(8):49-51,61.
[6]趙建龍.探秘瓜州鎖陽城[J].大眾考古,2013(3):83-86.
[7]單霽翔.關于大型古代城市遺址整體保護的思考[J]考古,2006(5):3-14.
[8]裴靜蓉.晉陽古城遺址保護的探索與思考[J].文物世界,2011(5):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