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云帆
摘要:“深挖、提煉、擴面、廣傳”不僅是新聞宣傳報道應該堅持的方針,也是新聞宣傳報道應堅持的準則。就為環境新聞報道而言,內容的生產以及傳播更應遵守上述八字方針,通過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不同的傳播渠道,體現民生實效,展示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及成果,充分體現公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對《貴州日報》近期關于環境新聞的報道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深挖 提煉 擴面 廣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幸福不動產、綠色提款機。一直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不僅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新聞報道的難點。
目前,在學術領域,關于環境新聞報道的論述主要分以下幾類,第一,通過新聞將環境信息、環境變動事實情況傳達給受眾;第二,反映環境變化的客觀事實的報道;第三,通過新聞,讓人類對于環境現狀有所警示。有學者認為,環境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具備目的性、科學性、公眾性、調查性、揭露性;還有學者認為,環境新聞報道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利用另外一個眼光來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
在社會不斷進步的當下,環境新聞的內涵界定在不斷豐富,相關專業領域學者對于環境新聞定義的完善與豐富,為新聞報道從業者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理論依據。
近年來,貴州省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做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作為貴州省最大的主流媒體,《貴州日報》在環境新聞報道上下足“硬功夫”,運用多種載體、融合多種傳播手段,要求記者在環境新聞的報道上,不僅要體現真實性、客觀性,可讀性,還要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多維度、全方位地反映貴州省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真實回應老百姓的關切。
本文圍繞“深挖、提煉、擴面、廣傳”四個方面的新聞理念,對近年來《貴州日報》環境新聞的報道進行分析。
一.深挖:挖掘事實真相 探究環境事件的本質
美國環境新聞記者邁克爾·費洛姆(Michael Ferrom)曾說,環境新聞是一種為公眾而寫的、有目的的、在準確嚴謹的數據基礎上反映環境問題的新聞。
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發現,環境新聞的報道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與科學性,不僅需要掌握一些復雜難懂的專業術語,還需要反復核實數據、內容,防止出錯,引發輿論。這對于環境新聞報道的記者而言,也是一種考驗和挑戰。
當前,很多環境新聞工作者在進行環境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大多以政府工作、政策解讀和成果展示為主,且存在收到一份文件便稍加改動甚至原文刊登的情況。記者并未深入現場、到達實地去了解事件發展的前因后果。
在環境新聞的報道上,《貴州日報》一直注重專業性與科學性,反復強調記者必須深入現場,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新聞真相以及背后隱藏的意義。
2019年11月24日,貴州日報頭版刊發環境通訊《丹寨汞礦尾礦污染源治理見實效:“小黑山”開出美麗的小花》,這篇通訊反映的是2019年貴州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之一的丹寨汞礦歷史遺留廢渣問題治理。《貴州日報》記者專程前往丹寨汞礦遺址,歷時兩天,探究問題出現的原因、發現和解決的全過程,最后通過文字、圖集的方式進行了全方位的呈現,字數雖然不多,但是卻高度概括了新聞事件的全過程,沒有泛泛而談。
從這篇通訊不難看出,《貴州日報》生態環境新聞的報道,并不只是單純反映環境保護成果,而是充分體現了問題的解決過程。
該文從該地廢渣遺留可能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追根溯源,記者從丹寨汞礦曾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隨后引發的環境隱患兩方面,反映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個全球性關注話題。再從描寫問題解決的過程出發,以現有的治理成效,表現貴州省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由此我們發現,在環境新聞報道方面,記者應該具備主動性、思考性、探索性,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應照本宣科,應從成堆的材料中找到報道的切入點,進一步凸顯新聞價值。
近年來,《貴州日報》對于環境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嚴格。負責環境新聞報道的記者不僅需要隨時掌握國家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要求,同時必須深入現場,通過與專業部門人士的交談,了解相關知識,不忘反復核對數據、層層審稿,以達到專業性、科學性。
今年7月,《貴州日報》記者著手報道貴州省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作為一項還未經全面報道的“新事物”,記者從前期接觸到搜集材料花費了近4個月的時間。采訪前記者廣搜資料,了解單株碳匯的基礎概念和此項目的創新之處,同時多次參與相關扶貧購碳行動,不斷搜集素材。最后再深入實地,采訪受益農戶及地區,后經反復多次修改,最終形成了一篇精煉的消息稿。
今年7月16日,稿件《貴州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年可交易額1137萬元:379萬株碳匯樹讓貧困戶“賣空氣”掙錢》在《貴州日報》頭版刊登,很快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生態環境部、國家森林與草原局等政府網站,以及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媒體的轉載,從而證實該篇新聞報道的內在價值。
可以看到,作為一名具備新聞綜合素養的環境新聞記者,必須做好自身的知識儲備,時刻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時刻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才有可能在宏觀層面上對整體的環境新聞報道獲得一個清晰的認識,才能采訪到有質量的新聞內容,寫出好文章。
二.提煉:凸顯主題? 實現生動表達有效傳播
一直以來,環境新聞報道對于受眾而言,留下的都是復雜難懂的印象。如何讓一篇報道引起受眾的重視,不僅僅要體現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政府的決策意見,還應在細處下功夫。不僅要提煉出亮眼的標題,還應時時圍繞重點,以小見大,從細處出發,提煉中心思想,直擊受眾內心。
標題作為吸引受眾的關鍵因素,是新聞報道的眼睛。首先,作為新聞報道,一個能夠提煉重點、抓住中心的標題十分重要。為了吸引受眾,記者和編輯往往傾向于將新聞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以及情感的暗示隱含在標題中。
《貴州日報》作為地方黨報,在環境新聞的標題提煉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力求鮮明生動、一語中的,同時標題的用語也不忘通俗、受眾所喜愛和關注的表達方式。
2019年12月11日,貴州日報2版要聞版刊登通訊《“百日大戰”力破污染難題:興仁市金興礦業限期整改完成》,“百日大戰”的得來,源于記者通過采訪過程中與相關人士交談,相關人士表示,各負責單位在發現潛在環境隱患后,主動作為,只用了100天,提前完成任務后,經過反復的思考決定將環境整治的全過程、時間段概括為“百日大戰”,由此引出全文中心思想,反映事件全貌。
而上文提到的《丹寨汞礦尾礦污染源治理見實效:“小黑山”開出美麗的小花》通訊,“小黑山”和“美麗的小花”在視覺上形成鮮明的反差,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這也是記者和編輯經過了反復的思考與打磨,最終決定用比喻的手法反映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
除了在標題上體現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外,一篇好新聞的文章脈絡也需下功夫,文章不能啰嗦,語言應簡練易懂。作為地方黨報的生態環境新聞,更需要在廣泛的內容中提煉出最重要、最引人關注的亮點。
在2019年貴州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的巡禮報道中,《金沙:變糞為寶!金沙畜牧養殖糞污新探索》通訊中,記者在標題上利用了與常人思維相異的表達方式,因為從一般意義來說,糞污在人類生活中并不是“寶”,而該標題卻點明了治理工程的不尋常之處:變糞為寶。在吸引讀者眼球的同時,也生動概括了治理工程亮點所在。
除此之外,在該文中,記者經過了多次打磨,將文章概括為:①難題: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如何“兼顧”?②破題:引進新技術 變廢為寶③三步工作法則:推動資源的循環化利用。
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三步出發,高度提煉總結了整個環境治理事件。文章做到了通俗易懂。
對于一名環境新聞報道記者而言,尤其是地方黨報的環境新聞報道,報道內容不僅要體現嚴謹、準確、客觀,還應從文章的主旨立意出發,“扣”細節,“煉”標題,將全文的中心思想高度濃縮,實現生動表達、有效傳播。
三.擴面:多種題材? 吸引不同受眾
生態興則產業興,生態美則人民生活幸福。其發展變化與人類的生存、生活息息相關,這也從側面要求新聞媒體要時刻關注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領域的成效與亮點,以鼓舞士氣,提振人心。
在融媒體時代,一篇反映生態環境的新聞報道,不僅僅是簡單的成果報道以及工作總結,還應在題材上以及表現手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作為貴州省的主流媒體、地方黨報,《貴州日報》的環境新聞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還在傳播題材、報道形式上推陳出新,以吸引受眾關注。
2019年12月,《貴州日報》大生態頻道陸續推出“年終專稿——國家隊這一年”,環境新聞報道記者兵分五路,深入實地走訪貴州省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了解當地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模式”,希望以此稿為契機,傳遞正能量,在全省的生態文明建設上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此次的年終專稿中,記者采用“1+4”的報道體量,用一篇綜述稿作為經驗概括,配發4個小故事,4個小故事分別是當地生態建設的亮點,從小切口來體現大時代的變革。同時,在年終專稿結束時,《貴州日報》整版刊發了5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百姓故事,從普通百姓的視角出發,展示當地近幾年生態環境變化的成果,體現公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貼近民生,有人、有事、有景、有情的軟傳播,傳遞生態環境宏大主題的硬內核。充分體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從側面反映了貴州省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成果。
自《貴州日報》的大生態頻道創辦以來,其體裁表現形式也愈趨多樣,訪談、人物傳、系列報道、評論、圖集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也為該報環境新聞的報道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受眾。
為了體現地方黨報的責任擔當,讓環境新聞回應民生關切,地方環境新聞還應從小處出發,創新形式,抓住契機,擴展表達方式。
今年6月18日,是貴州生態日,《貴州日報》結合省內這個重大時間節點,自6月15日開始便推出生態水、幸福水、財富水等三篇預熱報道,6月18日當天,推出了12個版的《踐行生態文明 守護綠水青山》特別報道專刊,各分站記者以那山、那水、那城、那村、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綠色發展等題材,反映當地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老百姓盡享生態福利,獲得穩穩的幸福。6月19日利用余熱,在《貴州日報》要聞版開設專欄。
按照慣例,環境主題日的報道,大多是趁熱度在當天進行宣傳,而《貴州日報》環境主題日的報道在除了適應時效之外,提前預熱,讓受眾知曉,同時以專刊、專欄、預熱稿件等,全方位、大力度、多視角的宣傳報道,形成報道合力,引發了社會關注,掀起宣傳報道的高潮,擴大了影響力。
四.廣傳:融合多種傳播形式? 增加影響力
相對于其他主題的新聞報道而言,環境新聞報道復雜難懂,專業術語繁多,如若將新穎的表現形式以及先進的技術手段融合運用到傳統的環境新聞報道中,必然會增添色彩,吸引更多受眾。
2019年,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旗下的雨飛聲音工作室、貴州省生態環境廳、貴州省環境宣教中心聯合貴州喜馬拉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有聲讀物《物種100·貴州智慧》,通過長圖解釋、掃碼聽書的方式,向受眾科普相關知識。
近年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客戶端充分利用每個環境主題日,打造線上線下多種產品,融合視頻、H5、長圖、海報、歌曲、有聲讀物等多種表現形式,充分展現貴州生態環境之美。
2019年11月,《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客戶端開設“大生態”頻道,旨在通過多種表現形式,以專題形式吸引受眾。頻道開設之日,便推出“行走”欄目,記者行走于貴州省5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發掘當地特色故事,“文字+海報+美圖+視頻”強勢推出。與此同時,記者還通過“大生態”刊發貴州濕地動態,首次使用長圖,運用卡通版的濕地、動植物,以及真實的圖片展現貴州濕地之美,為了讓受眾產生更深的了解,專門配發H5,以動態形式介紹貴州省現有濕地。
除此之外,在環境新聞的報道上,《貴州日報》多次創新,每一次環境新聞的刊發,都采用多種表現形式,記者及主編精心雕琢,設計欄目名稱,讓受眾能夠準確獲悉新聞本質,滿足不同年齡段受眾的口味及閱讀習慣。
如今,新聞報道的受眾日益擴大,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在媒體融合已成大趨勢的背景下,要想使環境新聞獲得受眾的關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內容上的深度,還需在傳播方式上有所創新。
自《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客戶端“大生態”頻道創建以來,每逢重要的時間節點,比如“6·5世界環境日”、 “世界生物多樣性日”、“世界水日”“全國節能宣傳周”等,都會刊登相關主題海報,同時配發科普專欄,利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受眾解釋專業知識,同時還會配發記者拍攝的美圖,在宣傳相關節日的同時,彰顯貴州省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事前策劃、不同主題多樣化的呈現,近年來,《貴州日報》環境新聞的報道,早已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事件報道,而是有主題、有內容的報道。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貴州省各級生態環境保護部門每年都會上報當地具有污染隱患的項目工程。以此為契機,《貴州日報》已推出系列報道“貴州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巡禮”,通過專題的形式,充分利用現有智能設備,比如數碼相機、無人機等,展現貴州省的治理現狀以及治理實效,事半而功倍。
五.結語
“深挖、提煉、擴面、廣傳”,環境新聞報道應謹遵這八字方針,深入實地,挖掘真相,展示當地近幾年生態環境變化的成果,體現公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通過有人有事有情的軟傳播,結合多種類型的表現形式及表現手法,拓寬傳播渠道,擴大影響面,提升影響力,傳遞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強大內核。
參考文獻:
[1]鄧天白.培養中國環境傳播人才的模式借鑒與探索——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為例[J].環境教育.
[2]江蒙夢,王一迪.中國新聞付費環境——挑戰與機遇并存[J].新聞研究導刊.
[3]羅艷,孫玉鋮.環境傳播視角下亞心網環境新聞的內容分析[J].金傳媒,2020(7).
[4]劉日照.論環境新聞采訪前的資料準備[J].新聞知識,2019(6).
[5]劉宇.淺談新時代地方黨報生態環境新聞報道[J].新聞前哨,2019(11).
[6]張柯. 提煉新聞價值 回應讀者關切——淺談黨報編輯如何制作新聞標題[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
[7.]毛思澤.中國環境新聞傳播的研究與探討[J].今傳媒,2019(11).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