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鐳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絕大多數國家對中國抗擊疫情舉措表示贊賞和支持,對近期中國公民入境采取或加強檢疫防疫等措施,中國政府也表示理解和尊重。但是也有極少數國家反應過度,一些媒體和勢力不僅缺乏同情心,甚至連基本的道德也談不上。繼美國日前宣布將疫情列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發布對華限制措施后,澳大利亞政府緊隨其后發布類似禁令;少數澳媒體和個人別有用心地將“新型冠狀病毒”稱為“中國病毒”,借機宣揚種族主義、仇外和排外,渲染“中國威脅論”。這些惡劣的做法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情感和利益,也傷害了來之不易的中澳互利合作關系。
經歷全球化洗禮的世界再也無法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過去。世界衛生組織因此強調一國發生的流行性疫情極有可能跨越國界出現在另一個遙遠的國度。微軟前總裁比爾·蓋茨不久前在巡回演講中強調,可能毀滅人類的不僅僅是核武器,更有可能是可怕的傳染性病毒。因此,面對別國疫情或別的災情千萬不可作壁上觀,甚至懷抱“幸災樂禍”的態度。就在不久前,澳大利亞山火肆虐,排放出數億噸二氧化碳。山火不僅僅吞噬了許多生命,毀壞了澳大利亞民眾的家園,也同樣損害了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和大氣環境。因此,當澳數萬人因山火無家可歸,數億只動物痛失生命之際,世界各國媒體和網站上到處都是對逝去生命的痛惜,對自然災害事件的反思,對澳人民的同情與支援,對山火早日被撲滅的期盼。
今天的世界經濟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澳大利亞自立國以來一直堅持貿易立國,而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商品貿易國,中澳經濟貿易往來與合作因此格外緊密。中國早在2013年即成為澳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第一大貿易順差來源國、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第一大服務貿易出口目的地、第一大年度外資來源國、第一大移民來源國、第一大旅游收入來源國、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這“十個第一”標志著:不論人們的主觀意愿如何,中澳兩國的經貿關系早已“休戚與共”。在澳大利亞政府下達“禁入令”后,澳大利亞旅游業聯合會統計,每天訪澳的中國游客從日均5000人降至數十人,預計旅游業和相關行業的損失將達數百億澳元,影響數萬相關行業人員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水準。澳高校則估計,此次疫情將給各大學造成30多億澳元的損失。
中國并不是澳大利亞歷史上推行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唯一受害者,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民眾都曾為澳仇外、排外行為所害。澳大利亞個別媒體和部分勢力企圖借疫情之機再次打起種族主義的主意,不僅難以達到“使澳大利亞更加強大”的目的,相反只會喚起中國和亞洲國家民眾對澳大利亞在本地區推行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歷史記憶,損害澳大利亞與亞洲鄰國來之不易的“和解”現實。▲
(作者是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