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煬
“陳教授,多虧您治好了我的病,現在胸口不痛了,胃口也好了!”
2019年夏天,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A區5號病床前,劉大娘緊握著陳運清教授的手,不停地道謝。
原來,70多歲的劉大娘此前因上腹疼痛一個多月,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秀山分院住院,經過心內科醫生會診,診斷劉大娘患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病變處鈣化非常嚴重,情況危急。
就在劉大娘和家屬絕望之時,在秀山縣人民醫院掛職的重醫附二院心血管內科陳運清教授了解到情況,隨即組織心內科醫生討論病情、制訂治療方案,并由他操刀手術。
“沒想到在這偏遠山區,老百姓也能找到大醫院的專家來治病!”劉大娘對此慶幸不已。
實際上,劉大娘的成功治療只是重醫附二院眾多醫療專家在醫療聯合體這個大環境下日常工作中的一個縮影。偏遠地區的老百姓在縣醫院看病可享受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這是重醫附二院大力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的成果。
解民憂
2019年11月19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療質量督導小組走進秀山縣人民醫院開展醫療質量督導工作。
督導完后,重醫附二院肝膽外科的劉長安教授發現,一位病情危重的高齡患者出現了直結腸腫瘤合并閉合性腸袢完全梗阻、腸穿孔、感染性腹膜炎,病情危重。
患者的家屬十分焦慮,手足無措。
“這個病癥醫學解釋太復雜,不容易理解,我給你畫一個圖,你就明白了。”劉長安教授立刻拿起紙和筆向患者女兒解釋老人的病情,并給出了下一步詳細的治療方案。
經過劉長安教授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的解釋,老人的女兒對病情和治療有了基本認識,一顆懸著的心這才放下。
“要讓患者家屬理解和接受,就要縮小醫患之間的認知差距,這樣才能真正解決他們的疑慮。”劉長安教授說。
除定期趕赴基層縣醫院開展督導工作之外,重醫附二院在醫院管理、醫療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都進行了實質性幫扶。
2013年,重醫附二院在全市率先開展醫聯體建設,探索醫療體制改革的新路子,先后與奉節、巫山、石柱、巫溪、彭水、秀山、黔江的7家醫院簽訂了醫聯體合作協議,形成“1+7”醫聯體集團。
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便民惠民,為此,重醫附二院走上了改善醫療服務創新之路。
重醫附二院黨委書記王大剛說,為了更好地對醫聯體成員醫院進行有效幫扶,各成員醫院每年可提供3至5個科室幫扶需求清單,重醫附二院則根據需求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派出醫療團隊下沉到當地醫院。同時,還不定期派出醫療及管理團隊開展專家巡診、查房指導、專科培訓、手術操作指導、專題講座等。
如此一來,7家醫院的管理水平、人才培訓、學科建設、醫療技術水平及科研教學等均得到了提升,而隨著分級診療的落實,老百姓看病也更方便。
暖民心
醫聯體如何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2019年夏天,71歲的黃大爺因為雙下肢反復出現麻木,行走困難,被確診為雙側股淺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癥。
“醫生說我的病情太復雜,我也明白這個手術難度大。”黃大爺說,除了自己年歲已大,更是擔心治療費用太高。跟家人商量后,他最終決定放棄治療。
回到家之后,黃大爺的病情持續加重,生活更加艱難。
本已對治療不抱希望的黃大爺,幸運地迎來了轉機。2019年7月19日,黃大爺的兒子聽說重醫附二院專家團隊在秀山開展工作,馬上帶上父親抱著一絲希望趕到秀山縣人民醫院。
為黃大爺治療的正是陳運清教授。了解病情后,陳運清立即與重醫附二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唐博副教授溝通病情并請求援助。兩個人一致決定,勸說黃大爺盡快入院進行手術治療。
入院當晚,黃大爺又突發肺部感染,雖然經過治療有明顯好轉,但大幅增加了手術并發癥的可能。
病情危急,手術刻不容緩。
7月22日晚,重慶驟降大雨。唐博牽掛著黃大爺的病情,一下班就風雨兼程趕往秀山,抵達之時,已經是深夜11點半。
第二天一早,陳運清也早早趕往縣醫院進行術前準備。隨后,在唐博副教授的帶領下,通過手術成功地疏通了黃大爺閉塞病變的血管,兩次手術后,黃大爺的雙腿得以康復。
“我不懂什么是醫聯體,我只知道,如今在我們縣醫院看病也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服務了,這是利民的大好事。”黃大爺說,在家門口看病,不僅節約了一大筆開支,也免了奔波之苦,而他就是真正的受益人。
紓民困
“托管不是簡單的指導,而是扎根基層,服務基層。”這是王大剛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針對各成員醫院醫療基礎薄弱,新技術、新業務處于相對空白的現狀,重醫附二院通過制定學科整體幫扶策略,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學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培訓基地、臨床診療中心、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及其遠程醫療中心作用,大力推進專科聯盟及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至今已成立包括呼吸內科、眼科、肝膽外科、婦產科、感染與肝病等15個專科聯盟,覆蓋基層社區醫院、縣級醫院和三甲醫院三級醫療網絡。
以巫山縣人民醫院為例,下派至該院蹲點指導的胸心外科教授致力于提升該院胸心外科專業組技術水平,完成的手術種類涵蓋了食管癌、肺癌、縱膈腫瘤、膿胸、聯合胸外傷等普外科、胸外科幾乎所有疾病類別,且90%為巫山縣首次開展的新技術、新項目。
“自托管以來,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以前需要到主城大醫院做的一些疑難手術,現在在當地也能做了,既減少了患者的旅途奔波之苦,也為患者節約了一大筆費用。”巫山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應春深有感觸。
“重醫附二院在輸送管理及技術的同時,也為我們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為我們醫院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及醫院技術人才的梯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說到醫聯體建設帶來的實效,秀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秀山縣人民醫院原院長王天文的這句話表達了成員醫院的共同心聲。
為了留住成員醫院的醫務人才,重醫附二院還舉辦了兩期針對醫聯體成員單位的研究生班,從根本上提升了各成員醫院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如今,重醫附二院通過6年的幫扶指導,使各成員醫院的各方面建設得到提升,并先后創建成為二級甲等醫院或通過二甲醫院復評,且不斷向三級醫院水平靠攏。與此同時,各成員醫院的門診總診療人次數、住院患者人次數、總手術量也在穩步上升。
“對癥下藥”的“醫聯體”,不僅是重醫附二院努力探索解決偏遠地區“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的創新探索,同時也對實施“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分級診療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