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洪
以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所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在推動“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開啟“十四五”發展的關鍵之年,科學謀劃好“十四五”等中長期規劃,關系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順利開局,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如期實現。
制度建設,既是“十四五”等中長期規劃的重點內容,也是“十四五”等中長期規劃順利實施的有力保障。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基礎不斷夯實、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但發展依舊面臨著各類挑戰。這決定了“十四五”等中長期規劃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制度建設這篇大文章,突出“三大轉變”,全面提升經濟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等治理效能。
轉變發展思維,從注重發展穩定到更加注重安全發展。經過70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們積累了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特別是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這些都為我們戰勝各種風險,迎接各種挑戰,把住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們奮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增強安全發展意識,堅持穩中求進,沉著化解風險,穩打穩扎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因此,在科學謀劃“十四五”目標、任務和重大政策時,務必從安全發展角度,把風險看全一些,把挑戰看重一些,把問題看難一些,把不利因素看多一些,從而實施一批穩健而又務實的化解之策。
轉變發展目標,從注重經濟增量到更加注重就業容量。經濟增長快慢是衡量發展成效的重要指標,是就業、收入分配、價格管理、國際收支平衡的綜合考量。盡管我國經濟總量不小,但發展仍是第一要務,保持適度的、較快的、有質量的經濟增速極為必要。況且,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就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緊隨而至的就是投融資下降等系列問題。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保持一定經濟增速的前提下,就業理應作為中長期規劃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剛性約束指標。當然,解決就業問題不是簡單地開展再就業培訓、增加服務業就業容量,因為,不少低技能崗位本身面臨著被擠壓的風險。我們應從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變,從源頭抓起,注重應用型人才、新興產業人才的培養。其中,順應90后、00后學歷教育年限提升、研究生規模擴大的趨勢,大力發展滿足基礎建設、重點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需要的公益或研究服務機構,吸納更多優質人才資源穩定就業,增強高質量發展的韌勁。
轉變發展路徑,從注重項目安排到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投資項目歷來是各類規劃的重點任務,是檢驗規劃實施效果的重要標尺。不可否認,以“一五”時期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為發端,每個五年計劃或規劃安排的諸多項目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增長,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隨著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項目安排特別是國家重點工程確有必要。我們要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貫穿到“十四五”規劃編制實施的全過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在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堅定不移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十四五”規劃的頂層設計、調研論證、策劃編制、任務安排、實施考核等各領域、各環節之中,提高黨對中長期規劃的科學決策水平和執行效能。按照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認真梳理現行的經濟社會制度政策,該固化的固化下來,該完善的抓緊完善,該探索的積極探索,不斷拓展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動空間。從項目安排轉向制度創新,就要變革投融資體制機制,健全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機制,讓更多的有實力有擔當的民營企業承擔重點工程建設和重點項目研發,讓有潛能有闖勁的各類市場主體在科技創新和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蓬勃發展,不斷增添高質量發展動力。
(作者系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