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

李阿姨是年前被查出高血糖,經過飲食控制、運動調整以及胰島素強化治療,血糖基本恢復正常,本已停用胰島素和口服藥。但是,幾個月后測血糖時發現了一個問題。李阿姨晚上吃了蒸肉、炸土豆,尤其是炸土豆吃了不少,加上一碗米飯,本來以為“餐一”(餐后一小時血糖)會很高,結果才6.2毫摩爾每升。但是“餐二”(餐后兩小時血糖)卻高達8.6毫摩爾每升。李阿姨對此很是不解。
為什么餐后兩小時血糖會比餐后一小時血糖高?這是正常的嗎?她還需不需要用藥呢?
在經典糖耐量實驗中,血糖通常會在一小時達到峰值,兩小時后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所以給人們留下了印象,認為餐后一小時血糖會達到最高,餐后兩小時血糖肯定比餐后一小時血糖低,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血糖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尤其與腸道吸收速度有密切關聯。糖耐量實驗,實驗者喝的是糖水,通過腸道吸收較快,所以血糖高峰出現在餐后一小時。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食物較為豐富和復雜,食物的種類影響著消化吸收的速度,所以餐后血糖的高峰值并不一定出現在餐后一小時。李阿姨晚餐時吃了肉類、土豆等混合食物,消化吸收較慢,血糖升高也較緩慢,因而血糖峰值會出現延遲,出現餐后兩小時血糖高于餐后一小時血糖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雖然李阿姨經過胰島素強化及運動生活方式干預治療后,血糖基本恢復正常,但她仍然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島功能已有損害。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點之一就是胰島素分泌高峰的延遲,即正常人在進食后半小時到一小時內胰島素分泌達到高峰,而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在餐后兩小時甚至三小時后才出現胰島素分泌高峰,這可能也是造成餐后血糖波動的原因之一。

總之,餐后兩小時高過餐后一小時非常常見,也并不奇怪,不具有特殊含義,糖尿病患者無需過于糾結。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關健在于全時段的控制,不必特別關注哪一個點。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測血糖是必做的功課,標準的血糖監測包括五個時間點的血糖,即空腹血糖、三餐后兩小時血糖以及睡前血糖。但是,不少血糖監測嚴密的糖尿病患者除了以上時間點以外,還會測餐后一小時血糖,那么,為什么要測餐后一小時血糖?有沒有用呢?
除常規的五個時間點外,其實糖尿病患者還應該監測一個隨機血糖,即測餐后任一時間點的血糖,這種隨機血糖監測的目的就是排除標準監測外的血糖有無異常,餐后一小時血糖的監測也應屬于隨機血糖中的范疇。一般情況下,常規五個時間點血糖達標,即可視為血糖達標,糖友不一定要檢測隨機血糖或餐后一小時血糖,但如五個時間點血糖均達標,但糖化血紅蛋白還異常,則很有必要加測餐后一小時血糖或其它點的隨機血糖,以便更全面的觀測餐后血糖變化。
簡單而言,測餐后一小時血糖是一道附加題,當五個時間點都達標時,考試已經完成,但如想要更好的成績,血糖監測更全面,則可完成附加題。
針對李阿姨這樣的情況,根據李阿姨的年齡、身體狀況、預期壽命、血糖控制情況等,李阿姨的餐后血糖最好可以控制在7.8毫摩爾每升以內。而李阿姨的餐后兩小時血糖是8.6毫摩爾每升,已經高于標準,雖然餐后一小時血糖不高,但仍屬于血糖不達標,建議先通過飲食、運動來控制;如果血糖仍不能達標,則應該加用藥物幫助,建議選擇可降低餐后血糖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