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鎂
[提要] 隨著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人們對“綠色”和“生態”概念越來越重視。因此,綠色生態農莊的發展已成為“綠色經濟”大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趨勢。在供給側結構改革推動下,生態農業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大。生態農業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管理手段為依托,汲取傳統農業的優勢,通過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把發展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的現代化高效農業。隨著荊州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發展。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因生態農業衍生出來的農業新模式——生態農莊也逐漸得到市民的青睞。本文針對荊州市生態農莊發展現狀,分析當前發展所存在的問題,探尋在新形勢下荊州市生態農莊發展之路。
關鍵詞:荊州;生態農莊;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10月29日
引言
在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是當下及今后幾年政府和全社會人員關注、奮斗的目標。由于鄉村資金的不斷注入,大量的勞動人口返鄉,政府部門和返鄉人員開始探索一條能夠降低污染、綠色環保的致富道路,使鄉村和城市接軌并本著農村以農為本的發展理念,走出一條富有鄉村特色的發展道路。隨之荊州市大大小小的生態農莊應運而生,雖然數量在逐漸增長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生態農莊因為經營不善而關閉,這就使人們開始反思如何能夠保證生態農莊健康快速的發展,探索如何才能使人盡其力、物盡其用,讓生態農莊健康發展,滿足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走出一條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一、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學者對生態農莊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圍繞生態農莊的成長特征、制約因素進行了探究,為推動荊州市生態農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韋雪艷(2019)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農村時代背景,針對無錫市新農村生態農莊的成長特征、制約因素進行了剖析,為實施改善新農村商業競爭模式提供了思路,對加快推進新農村創業新范式、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決策參考。尹昌斌、唐華俊、周穎(2006)文章根據我國國情和國外循環農業實踐模式,系統分析了循環農業內涵,探索出了以生態農莊發展為基礎同時兼顧發展旅游業,以協調和提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實現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嚴立冬(2003)從綠色農業的含義入手,以綠色農業技術、綠色農產品生產、綠色農產品市場、綠色農業經濟政策為導向,尋求綠色農業發展的可行路徑。呂家發、劉敏(2008)和其他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不同,發展高效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現代農業生態農莊本著綠色、生態、環保為理念,因地制宜為原則,以現代農業為依托,以資源有效利用為載體,以市場化運作為手段,集農業生產深加工與觀光旅游為一體的集約化農業公司。方豪、苗苗、賴齊賢(2019)等從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出發,依據四種典型發展模式,總結出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索出提升休閑農業的總體思路。
二、荊州市生態農莊發展前景
在國家鄉村振興的政策實施之下,我國鄉村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而荊州作為湖北省的農業大市,擁有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政策環境條件和人才集聚效應,其生態農莊發展優勢明顯增強:
(一)資源豐富,生態優越。湖北省荊州市隸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適宜的地理氣候使其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同時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南北兼備的特點;在種植業中,水稻糧食產量占比較大且受優越的氣候影響,糧食品質優厚,使得荊州市擁有“魚米之鄉”、“天下糧倉”的美譽。除此之外,荊州市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淡水資源豐富,水產品產量躍居全國前列。
(二)區位良好,交通便捷。荊州處于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處,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陽,是川、渝、湘、鄂區位經濟發展的紐帶,中南地區中心城市和江漢平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長江自西向東橫貫荊州,是長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2012年開通的成渝線動車,使荊州迅速地進入了“高鐵時代”,交通樞紐進一步完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荊州交通便利,物流發達。
(三)市場廣闊,客源充足。荊州市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古城,“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歷史長達2,700多年,悠久的歷史人文文化使得荊州市旅游業發展快速,旅游業的崛起為生態農莊提供了龐大的消費群體,有效的帶動了生態農莊的發展。
(四)定位明確,政策扶持。近年來荊州市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以貫徹落實“五大理念”為總抓手,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下,加快創新能力,培育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努力改善農村民生,按照“發展與規范同步,數量與質量并重”的原則積極推進了生態農莊健康發展。
三、荊州市生態農莊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荊州生態農莊發展存在著多方面的局限性,影響著生態農莊的品牌化和產業化發展:
(一)基礎設施落后。發展生態農莊的大部分人員為農村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資金及其他各方面的影響致使投資力度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依然有一些地方由于地理位置、氣候因素而導致現代農業物流發展緩慢,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道路、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不足,服務業設施不達標等現象。
(二)規模結構單一。荊州市生態農莊數量上的不斷增加并沒有帶來影響力的迅速提升,經營者們缺少經濟資金的支持及科學技術的引導,不能更融洽地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相銜接,局限了它的經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發展,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致使規模小而分散,產品結構單一,嚴重阻礙了生態農莊的后續發展。
(三)品牌文化缺失。生態農莊作為生態旅游環節之一,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生態農莊的發展,然而荊州市大部分生態農莊仍以傳統文娛項目的經營模式為主,缺乏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支撐,不能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
(四)管理水平滯后。與一般農莊不同,由于經營模式的差異化,生態農莊的經營者要承擔更多的角色,如農業生產、產品營銷、旅游介紹、農莊管理等,這就對經營者有了較高的要求。當前,荊州市的生態農莊并沒有打破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其生態農莊的所有者及員工多以當地農民為主,使得他們在受教育水平、現代化發展理念以及環保意識上的認識不足,缺少專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依然沿用陳舊的經營理念,不能及時推陳出新,擴大和發展生態農莊的經營管理,限制了荊州市生態農莊的長遠發展。
四、荊州市生態農莊發展對策
(一)政府部門積極引導。政府部門提高運作效率,投入資金,合理規劃,積極落實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向生態農莊的建設者提供政策優惠,鼓勵引導生態農莊的健康發展。政府積極為優秀人員返鄉提供政策優惠,通過技術人員下鄉講解、開展技能培訓班、鼓勵職業院校擴大招生范圍等措施,進一步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興辦產業,推動專業人才走進農村。
(二)企業院校多方合作。荊州市可根據“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農戶”的組織模式,加強與企業和科研院校的技術交流合作,招商引資,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協調“政-企-科-農”的平衡進步,以政督企、以企帶農,以科助農,建立多元化的農副產品加工中心,提高農業產品質量,完善產業鏈建設,著力打造生態農莊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增強生態農莊的市場競爭力和生存能力,以實現生態農莊“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科研提升”的經營目標,帶動農村地區經濟持續發展。
(三)著力提升品牌文化。充分運用當地風俗文化的影響力,打造獨特的主題品牌,突出品牌特色,進一步增強生態農莊的吸引力。我國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們很少考慮到將農業生產和文化相結合,與其他農業發展模式相比,生態農莊是由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相結合發展而來的,可以承擔起一些民俗文化的傳承功能。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在不斷提高,對于產品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他們不滿足被局限于吃喝娛樂的傳統消費項目里,充分挖掘當地特有的傳統民俗文化資源,開展民俗節目表演、增辦特色民宿、讓消費者在游玩的過程中深入地體會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滿足他們高層次的消費需求,更能增加生態農莊的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確保生態農莊的多元化持續發展。
(四)集約規范化的管理。生態農莊在發展中要集約經營、專業生產、規范管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和廣大社會成員主動肩負起監督職責,同時生態農莊經營者也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體系,規范工作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確保服務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1]韋雪艷.新農村生態農莊成長特征及其商業模式競爭思路[J].價值工程,2019.21.
[2]尹昌斌,唐華俊,周穎.循環農業內涵、發展途徑與政策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1).
[3]嚴立冬.綠色農業發展與財政支持[J].農業經濟問題,2003(10).
[4]呂家發,劉敏.對生態農莊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4(2).
[5]方豪,苗苗,賴齊賢,等.浙江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與產業提升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9(3).
[6]盛利.湖南益陽市生態農莊發展模式研究[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