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涵 許杰智


[提要] 以珠江-西江經濟帶范圍內的成員城市為研究對象,測算珠江-西江經濟帶內城市能級,確定廣州、佛山、肇慶和云浮為核心城市。對核心城市的影響力進行分析,提出必須高度重視珠江-西江經濟帶內部的綜合交通網絡構建,以進一步提升核心城市帶動力度;優化配置內部資源,以政府為主導,組織人口集中遷移工作,發揮該經濟帶的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珠江-西江經濟帶;城市影響力;城市能級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10月29日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發揮核心城市的影響力已成為增強區域競爭實力的關鍵之舉。現階段,中國的區域經濟進步是在宏觀大環境以及發展模式的要求之下積極助推跨區域協作,現已演變為特定的城市群以及經濟區,例如著名的京津冀經濟區、中原城市群等。各區域利用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互動策略,助推經濟有序進行。2014年《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表明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個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西部落后地區的區域協作當成核心課題的經濟帶。這一規劃發布之后,可以推動廣東與廣西的經濟一體化建設,探求并發現跨省地域經濟協作發展的新型模式。
珠江-西江經濟帶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多個省份,在這些地區中,最為關鍵的城市是廣州、云浮、南寧、來賓等。在接下來的地域發展過程當中,這些城市將會成為貫穿廣東與廣西的關鍵經濟紐帶,將會發展為經濟進步的動力源。文件里面明確表示,在將來,珠江-西江經濟將會發展為區域內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一帶一路”倡議的排頭兵以及區域協作發展試點區。“一軸、兩核、四組團”是其獨特空間布局特征。其中,一軸的含義為將珠江-西江主干流區域當作軸帶,涉及到包括廣州、云浮等在內的多個地市。在這些城市中,必須加強通道公共設施建設,提升流域內環境質量,搭建起獨具特色、分工明確、互助互進的多環節提升中心。兩核是調動廣州與南寧在經濟發展當中的核心作用,依附于當前的整體性優勢,深度挖掘兩市在帶動周邊、貫穿港澳以及面向東盟的多重作用,將其發展成進一步深化經濟開發,拉動中南以及西南腹地進步的戰略堡壘。四組團將地域內的中心地市當作核心,根據流域特征以及空間聯系,著眼于四組團的構建之上,以政府為主導,指引產業與人口在空間上實現集聚,搭建特色鮮明、互補互進、分工明確的地域性進步模塊。文件更是對區域內協調互動布局、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文件明確表示,現階段珠江-西江經濟帶在開放的過程當中依舊面臨一系列挫折與挑戰,在這當中,最為突出的是產業結構布局缺乏科學性以及地域間發展失調。在將來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深度挖掘經濟帶通道以及樞紐作用,助推產品創新,盡全力搭建優勢互補、協調推進、互動互聯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所以,對特定區域的產業結構發展以及內部分工協作展開探討尤為必要。
結合我國宏觀經濟環境與發展政策,“十三五”之際,中國將邁向“新常態”,隨之而來的為最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持續拓展,將會同產業邊界慢慢融合,這勢必會對產業結構優化與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最近幾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拉動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創新性政策,結合國內與國外的經濟形勢,唯有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將高科技引入到產品中來,中國才可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占得先機。為了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現實性需求相適應,就必須要加強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搭建起主導型產業高效競爭的發展結構。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應結合當地的實際,積極調整產業政策,助推產品要素的多元化發展,指引地區消費結構升級,以此帶動當地經濟的進步。對于歷史遺留下來的城市之間存在的管理壁壘問題,搭建起地域間一體化發展的考核模式,利用地區間規劃、跨地域協作以及地域立法等策略,積極推動產業的分工與合作,搭建起互聯互通的交通脈絡,建設環保型城市,實現科學治理。
通過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章從宏觀、定性的角度來研究珠江-西江經濟帶,對珠江-西江經濟帶內部城市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實際上,珠江-西江經濟帶內部各個城市級別不一,不僅有樞紐城市,更有外圍地市。精準把控樞紐城市的影響力能夠進一步完善當地的城市體系,提升樞紐城市的輻射力。本文將經濟帶內涉及到的11個城市當作分析主體。通過測算發現,它們所處的層級各不相同。精準把控核心城市所具備的影響力,能夠促使經濟帶內搭建起科學的城市體系結構,將核心城市的帶動力發揮的淋漓盡致。在周密的測算之后發現,珠江-西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成員由廣州等5個城市組成。此文設計了能級評價指標,以此為前提,探討這些城市的影響力,并對其進行總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二、城市能級測算
(一)能級評價指標的選取與權重計算。城市能級的含義為一個城市所具備的某一種功能或者是一系列功能對于這一城市周邊區域所產生的帶動力。這一指標與對外輻射領域呈正相關關系,輻射領域越大,帶動力越強,則能級越高。城市功能具備內在與外在兩種形式,內在功能的含義為城市自身具備的一系列服務職能,外在功能則是該城市對外所展現出的一系列服務職能。針對指標抉擇的健全性、目的性和信息的易取得性,結合相關專家所構建出的指標,選取指標當中的內在功能涵蓋區域內生產總值、物價消費指數以及財政預算實際等,外在功能則是貨物周轉率、旅客周轉量等。各個城市的指標來源于當地官方網站上的統計年鑒,數據真實可靠。
以設計出的指標體系為前提,利用熵值法來明確每一項指標的權重。這一方法的優勢為可以規避主觀賦權所產生的主觀要素干預,具備較強的科學性以及較高的準確性。它的計算方法為:假設存在m個需要評價的主體,n個評價指標,所形成的原始矩陣為:X=(xij)m×n。針對某一個指標xj,指標值xij的差距與這一指標給出的信息規模存在正相關關系,這一指標在總體性評價中的作用越突出,信息熵將會越小,它的權重亦會越大;反之越小。
1、指標的標準化處理。由于各個指標的計量單位千差萬別,在測算的時候,應該對其展開標準化處理,簡而言之,就是把指標所具備的絕對值轉變為相對值,同時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所具備的內涵不盡相同,它的計算公式是:
正向指標:xij'=xij/xjmax;負向指標:xij'=xjmin/xij
在這當中:xjmax是正向指標xj里面最大的指標值;xjmin是負向指標xj里面最小的指標值;將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
yij=xij'/xij'
由此得到標準化矩陣:Y=(yij)m×n
2、計算第j 項指標的熵值,其中:
ej=-kyijlnyij
在這當中,k為一個常數,在一個信息完全不具備規范性的系統當中,其熵值是最大的,這個時候,xij針對所給出的j完全相同,那么yij=1/m,這個時候,e為極大值。當k=1/lnm時,存在0≤ej≤1。
3、計算第j項指標的偏差度:dj=1-ej
4、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wj=dj/dj
按照熵值法,計算所取得的每一項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在這當中,經濟聯系強度能夠通過修正之后的引力模型測算獲取到。(表1)
(二)珠江-西江經濟區城市群廣西段核心城市能級測算結果。在展開測算的時候,第一步應當對原始數據作出標準化處理,它運用到的公式為:
在該公式當中,yij為修正后的標準值;xij代表著原始值;xminj為評價指標j里面的原始最小值;xmaxj則為原始最大值。在此前提之下,利用該公式:
Ei=wjyij
(wj代表著j的權重),能夠運算取得廣西6個城市的能級指數,它的結果如表2所示。(表2)
從計算的結果可以看出,能級指數最高的為廣州市,同時它的指數要遠遠超過經濟帶內的其余城市。能級指數排在第一的為廣州市,該市同排在最后一位的來賓市差距非常大,差距值是0.88,珠江-西江經濟帶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較突出。能級指數在廣州市之后的其他城市是南寧市,與南寧市能級指數相當的城市肇慶市。其他能級指數相當的城市分別是柳州市和佛山市。為了更為清晰地展現出城市能級指數,本文將計算所得的數值作為結果,引入SPSS21.0,利用系統聚類的手段,以此對經濟帶內部的城市發展作聚類研究,圖1是系統聚類的樹狀圖。(圖1)
其結果為:第一層次為能級指數最高的廣州市,說明廣州市的綜合實力在珠江-西江經濟帶城市中最強,其在整個珠江-西江經濟帶城市群廣西段中處于核心地位;第二層次有柳州市、肇慶市等4個,它們的能級指數比廣州低,然而在局部地域內依舊處在核心位置;其余6個城市處于第三層次。根據分析的結果能夠發現,該經濟帶的核心城市包括5個,依次為廣州市、南寧市、柳州市、佛山市和玉林市。
三、政策建議
(一)提升經濟帶內重要城市的集聚功能。加大對區域內核心城市的扶持力度,增加城市能級,可以按照先極化,之后擴散發展的策略。在能級聚類之后可以發現,經濟帶涉及到的城市可以被劃分成三個等級。第一層次有1個,第二層次城市有4個,第三層次城市有6個。部分城市在區域發展中扮演十分關鍵的角色,然而現階段的能級十分薄弱,很難對外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必須高度重視對第一以及第二層次城市的扶持力度,將它們區域中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二)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內交通設施的假設。通過對運輸成本的分析,珠江-西江周邊地區重工業以及化工產業發達,但是這一產業格局將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很大污染。所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絕對不能看作是珠江-西江黃金水道運輸帶,必須結合當地產業梯度的獨特性,將產業鏈同價值鏈空間有機結合,精準定位經濟帶的角色,設立城市空間結構共生系統。這樣不僅能夠助推當地的航道建設,而且還可以在交通大動脈的支撐之下,進一步健全當地的高速公路網,暢通運輸渠道,建立起發達的交通線路。
(三)指引珠西江流域內的資源在城市之間實現優化配置。核心城市所產生的外部輻射效應不僅同當地的交通發達度聯系密切,而且同城市治理息息相關,城市具備更高的質量,它的輻射力就會更高,所具備的輻射效果更大,此時就需要科學配置資源,將區位優勢與自然稟賦高效結合,創新產業鏈條,科學規劃產業布局,推動人口集聚,以此實現珠江-西江經濟帶綜合性效益的最優化。
主要參考文獻:
[1]韓玉剛,焦華富,李俊峰.基于城市能級提升的安徽江淮城市群空間結構優化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7).
[2]趙全超,汪波,王舉穎.環渤海灣經濟圈城市群能級梯度分部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6.5(2).
[3]王欣,吳殿廷,王紅強.城市間經濟聯系的定量計算[J].城市發展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