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璠

[提要] 低碳經濟的建設必然要顧及到日益惡化的自然生態環境,低碳經濟是環境金融的基礎,環境金融是實現低碳經濟等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本文梳理低碳經濟的興起和發展,并對環境金融產品進行介紹,通過探討我國環境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金融;金融機構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10月12日
一、引言
2014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指出,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是明確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大氣和海洋變暖、全球水循環變化、積雪和冰的減少、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以及一些極端的氣候事件的變化中檢測到人為影響。自工業化以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的大氣濃度已上升到過去80萬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水平。溫室氣體在大自然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由于工業革命之后其濃度急劇上升,將更多的能量集聚在地球表面并產生過多熱量,從而導致地球變暖。
如今,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首要問題,“低碳經濟”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低碳經濟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變暖的最佳經濟模式,因此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青睞。低碳經濟的建設必然要顧及到日益惡化的自然生態環境,低碳經濟是環境金融的基礎,環境金融是實現低碳經濟等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和途徑。以環境保護為基本國策,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建設環境金融,不僅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還能夠表現出中國致力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態度,提高國際影響力。
二、低碳經濟的興起與發展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是在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一個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白皮書中指出其目標是在保證可靠能源供應和每個家庭可承受范圍內,構建一個更加廣泛的能源結構,在2050年將英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60%,并在2020年取得切實進展,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體。2006年英國經濟學家Nicholas Stern發布了《斯特恩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暖是對全球全體人類的嚴重威脅,呼吁全球聯合起來向低碳經濟轉型。2008年英國《氣候變化法案》正式實施,確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
低碳經濟要求低能耗低污染,通過低碳發展改善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狀況,實現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一經提出便受到國際社會的推崇。作為歐盟重要成員國,英國對于減排行動的推進,使部分歐洲國家開始重視低碳經濟,同時推動其他歐盟成員國氣候政策的制定,歐洲有意在低碳經濟方面成為全球領袖和低碳經濟的規則制定者。2009年歐洲會議正式批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行動和可再生能源一攬子計劃”,形成了歐盟的低碳經濟政策框架。2010年,歐盟提出了“歐洲2020戰略:實現智能、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該戰略提出了2020年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減排20%,可再生能源占總能耗20%,能效提高20%的要求和目標。2014年歐盟發布了《2030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在2020戰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在2030年以前,歐盟溫室氣體的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降低40%,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提高至27%以上。
在歐洲以外,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和倡導國的日本為低碳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004年,日本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項目小組,致力于日本2050年低碳社會發展的情景和路線圖;2008年,日本首相提出“福田藍圖”,明確了2050年日本溫室氣體的排放比2008年削減60%至80%;相繼通過如《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促進容器與包裝分類回收法》、《家用電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綠色采購法》等一系列法律來保證低碳經濟的發展。美國作為碳排放以及政治經濟大國,盡管對于氣候治理的態度相當保守曖昧,朝令夕改,譬如布什政府拒簽《京都議定書》,奧巴馬政府積極實行綠色新政,隨后上任的特朗普又宣布退出《巴黎協議》。但美國亦深知低碳技術在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競爭中的重要地位,通過了一系列關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性的財稅政策,比如2005年通過《能源政策法》,2007年提出《低碳經濟法案》,2009年通過《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
從發展中國家來看,中國2008年出臺“4萬億計劃”,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頒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等等。巴西在2009年與法國簽署了《氣候變化共同立場文件》;2013年出臺國家政策支持乙醇燃料產業發展;積極開發水電風電和核能等的。印度政府也相當重視發展低碳經濟,并先后出臺了《國家電力政策》、《綜合能源政策》、《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國家太陽能使命》等國家總體規劃方案,旨在推動國內高化石能源消耗向非化石能源消耗轉化。
三、金融在環境保護中的運用
20世紀90年代末,西方學者提出了環境金融這一概念,將保護環境理念引入金融業,借助經濟學理論和經濟手段處理環境問題,借助金融風險管理技術、市場機制、政府管制和社會監督等手段實現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國內外金融業對于環境保護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嘗試和實踐。
(一)碳金融。《京都議定書》框架下應運而生的新概念,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世界銀行對其的定義是:碳金融是在某類項目中用以購買溫室氣體減排的資源。一般而言,碳金融是指氣候變化的市場解決方案,即所有圍繞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包括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和銀行貸款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中關于限制各國碳排放的要求催生了清潔發展機制(CDM)、聯合履行機制(JI)和國際排放貿易機制(IET),產生了一個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主的碳交易市場,從而推動了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以說碳金融是環境金融最早在低碳經濟中的創新。
(一)推動低碳技術革命,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經濟高速增長是以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和世界潮流,低碳技術水平也將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要素,掌握了先進的、核心的低碳技術的國家將成為低碳經濟的領導者和低碳經濟規則的制定者。因此,我國應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大加快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技術,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加快建立以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服務業為核心的高效能、低碳排放的新興經濟體系。
(二)發展多樣化金融工具,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加強環境金融人才培養。環境金融正逐漸成為未來金融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方向,為了突破環境金融的投融資障礙,必須進行金融創新,建立多渠道、多模式的投融資服務。
當前我國環境金融工具種類較少,應當鼓勵更多的金融機構涉足環境金融業務,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金融工具的大膽創新,提升環境金融產品的覆蓋域,設計符合投資者低碳綠色發展需求的環境金融產品。在不斷完善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機制的同時,建立完善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多種機制與風險控制機制作為資本市場的必要補充。
從國際市場來看,環境金融建設不僅只局限于信貸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等,碳金融市場亦顯示出蓬勃的發展力。加強基于碳交易的碳金融市場建設,發展碳遠期、碳期權、碳掉期、碳租賃、碳債券和碳資產證券化等碳金融產品與衍生品,形成全新的金融服務業,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除此以外,各金融機構還應提高對環境金融服務業務的重視,招募培養復合型、專業化的環境金融人才,彌補我國環境金融專業人才缺口。
(三)構建信息共享平臺,降低信息不對稱性。發展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涉及的行業廣、技術差異大,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缺乏專業判斷,為保障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完整、暢通的溝通機制和信息傳導渠道,需加快構建一個覆蓋政府、行業、企業、金融和市場等多方面的信息溝通與共享平臺機制。在這樣一個透明、可靠、有效的信息平臺上,環境金融參與各方能夠以更低的信息搜尋成本及時了解到政府對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導向、環境金融的發展趨勢、企業環保信息以及違法違規的處置情況等,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能夠加速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減少金融資源在環境金融方面的錯配問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目前,我國證監會已與環保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督促上市公司履行生態保護責任。這就要求制定詳細統一的環境披露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量化標準。在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下,外部對上市公司的環境績效評估更加方便,有效規避上市公司環境風險。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低碳經濟法律法規,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體制。近年來,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國應借鑒外國發展低碳經濟、環境金融的先進經驗,從法律層面完善政策制度,明確各法律主體的環境責任。目前我國《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空白較多,需要抓緊修改和制定相關配套的規范性文件,加快制定《低碳經濟法》以及環境金融相關產品的法規,提升環境金融政策的權威性、強制力和約束力。
主要參考文獻:
[1]IPCC.Climate Change 2014:impacts,adaption,and vulnerabi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2]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3]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4]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5]European Commission.Energy 2020:A strategy for competitive,sustainable and secure energy,European Commission[EB/OL].http://ec.europa.eu/energy/strategies/2010/2020_en.htm,2011.4.10.
[6]European Commission.2030 climate and energy goals for a competitive,secure and low-carbon EU[EB/OL].http://Europa.eu/rapid/
press-release_IP-14-54_en.htm,2014.1.22.
[7]王文軍.低碳經濟:國外的經驗啟示與中國的發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6).
[8]賀雙榮.巴西氣候變化政策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J].拉丁美洲研究,2013.35(6).
[9]喬海曙,譚燁,劉小麗.中國碳金融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J].金融論壇,2011.16(2).
[10]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8[M].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9.
[11]Equator principles.Equator Principles Association Members & Reporting[EB/OL].http://www.equator-principles.com/index.php/members-and-reporting,2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