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寧 楊雪雯
[提要] 本文在簡要回顧中國對外醫療衛生援助基礎上,從“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出發,論述“一帶一路”援外醫療網絡建設起因,并聯系中國-巴基斯坦急救走廊建設展開分析,認為應對“一帶一路”沿線醫療衛生援助進行系統規劃,使之成為支持“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建設的重要輔助網絡。其次,從建設資金、人力來源、運營機制、管理機制以及制約因素等角度分析援外醫療網絡建設中面臨的挑戰,認為援外醫療網絡建設不僅有助于民心相通,也將推動醫療相關企業與受援國的貿易和投資,從而獲取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
關鍵詞:援外醫療網絡;中巴經濟走廊;中巴急救走廊;“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10月23日
援外醫療工作是“一帶一路”五通建設中“民心相通”建設的一部分。是最容易贏得民心的公益慈善和人道主義援助方式,也是為“一帶一路”中方派出人員起到良好生命保障作用的當地公共基礎服務部分,是“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建設措施中無可替代的部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我國的援外醫療進行了援外網絡建設規劃的實踐創新,使援外醫療工作在完成傳統的人道主義援助的基礎上,拉動了中國醫療相關產業的出口,并成為給“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保駕護航的一部分。
一、我國對外醫療援助簡史
我國首支援外醫療隊于1963年4月組建以援助阿爾及利亞,之后隨著受援國數量的增加,援外醫療也成為為中國醫藥工業“走出去”的橋梁。進入21世紀后,援外醫療投入規模進一步增長,援助渠道更為廣闊,參與主體更為多元,援助方式更為多樣,涵蓋了派遣援外醫療隊、援建醫療衛生設施、捐贈醫療設備和藥品、衛生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公共衛生援助、衛生相關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方式。據2017年《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披露,我國自1963年以來先后向69個發展中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累計派出醫療隊員2.5萬人次,治療患者2.8億人次。截至2017年6月,中國共有1,300多名醫療隊員和公共衛生專家在全球51個國家工作,在華培養了2萬多名受援國際醫療衛生管理和技術人才,建設了綜合醫院、專科中心、藥品倉庫等150多個標志性設施,提供了急救車、診療儀器、疫苗冷鏈等多批醫用物資。
二、“一帶一路”援外醫療網絡建設緣起
過去五十多年里,我國對外醫療援助工作在增進國家利益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援外醫療的援助模式相對簡單和分散,援助精準性不強。例如援外醫療隊的派遣相對分散,受制于當地醫院的條件和語言溝通障礙,專業技能施展有限,因而對受援國衛生系統整體影響力有限。
面對“一帶一路”建設,原本只是用來提高受援國醫療衛生水平和滿足其健康需求的援外醫療,現階段有了新的作用和角色——在醫療條件較差地區滿足大量中方援建和經貿人員的醫療服務需求以及滿足突發事件例如恐怖襲擊下產生的急救需求。
從滿足反恐產生的醫療急救需求來說,“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地區尤其是重點建設地區是恐怖襲擊事件多發地區,例如,根據《2017年全球恐怖主義指數報告》披露,我國“一帶一路”重點建設國家巴基斯坦及其鄰國阿富汗、印度等國均屬高危地區,受恐怖活動影響巨大。
從滿足大量中方援建和經貿人員的醫療服務需求來說,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援建項目大多處于這些國家總體醫療衛生水平不佳、醫療設備不完善、醫療人員欠缺、難以提供足夠醫療服務的地方。例如,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達爾港是我國重點援建的項目,該地區醫療條件匱乏,無法承擔當地人口所需的基本醫療服務,同時交通不便,遠離能提供較好醫療條件的大城市。中國援建瓜達爾港后,駐港企業人員和先后派出的單位人員近2萬人,并不斷增多,因此如何滿足中國駐港援建人員、因港口業務被吸引來的經濟活動人口和當地居民對醫療服務的剛需,成為建設和開發瓜達爾港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帶一路”建設活動產生的新需求賦予援外醫療活動新的重要意義,因此援外醫療網絡的建設問題被提上日程。援外醫療網絡是結合“一帶一路”援建設施分布的醫療網絡,是集醫療外交、醫療保障、開拓醫療市場以及國際反恐安全合作為一體的醫療衛生互通網絡,具體包括醫療市場培育和發展、醫療人力資源教育等多維度國際交流,例如目前已經啟動的“中巴急救走廊”建設。“中巴急救走廊”是指沿中巴經濟走廊布設的由急救站點、急救人員、急救車輛、應急信息系統共同組成的急救單元,構成中巴經濟走廊沿線的應急救護和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帶,其網絡建設規劃是援外醫療工作配合“一帶一路”建設需求進行的創新,也是我國在援外醫療網絡建設中的第一個試點。
總之,“一帶一路”沿線很多項目位于類似瓜達爾港那樣的地區,是受援國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差、醫療條件差的地區,基本沒有能力有效應對重大醫療事件。因此,對援外醫療網絡進行規劃和建設,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對“一帶一路”建設深化的保障。
三、援外醫療網絡建設中的挑戰
(一)建設資金。援外醫療網絡建設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資金來源問題。資金在醫療網絡建設中處于中心地位,穩定的資金來源和有效的資金管理是人員管理,運營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物質基礎。在建設援外醫療網絡的實踐中,大多國家和地區經濟較為落后,難以提供充足的建設資金,因此資金來源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以中巴急救走廊為例,目前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中國紅十字會的“絲路博愛基金”。中國紅十字會設立該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與醫療有關的人道主義服務,例如建立救護站和培訓醫療人員等。基金本身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內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捐贈和參與。截至2018年10月,該基金已投入數千萬元資金資助了21個國家。但是,如果要建立縱橫千里的有效急救網絡,所需要的資金就需要更多的來源。
(二)醫療人員來源。醫療網絡建設成功與否的另一挑戰是醫療人力資源。醫療人員的配備數量和整體素質是醫療網絡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和保證。在醫療服務的過程中,包括醫療診斷、治療以及護理等工作均離不開專業的醫療人員。擁有素養高、專業技術水平強的醫療人力資源,是提高醫療網絡服務能力、完善醫療網絡服務質量的保證。每一個醫療站點需要配備的醫療人員,以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急救中心為例,醫療隊中不僅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還需要公共衛生政策人員和紅十字會聯絡員等,同時考慮到伊斯蘭教習慣還需同時配備男女醫生以便實行男女分隔診療。此外,“一帶一路”援外醫療網絡,無疑將建在沿線經濟落后、醫療設施落后的地區,而專業醫務人員通常受過良好教育,站點所在地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對于這些高端專業人才不可能具備強大的吸引力。因此,人員約束條件是有效醫療急救網絡能否正在落實運營的關鍵。
(三)運營機制。運營模式是由眾多環節集合而成的一個系統,良好的運營機制可以使經營活動協調、有序、高效運行,增強內在活力和對外應變能力。“一帶一路”援外醫療網絡建成后,最終需要移交給受援國并幫助其實現自主運營。然而,每個國家的醫療體制和法律體系不同,對醫療網絡站點的管理要求也會不同,因此在規劃之初必須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受援國的每個急救中心是否都采取相同的運營機制?急救中心在各個建設和運營階段如何獲取足夠營收實現自主運營?在公益性和商業性運營目標中應該如何選擇?仍以中巴急救走廊為例,有專家認為應該實現自主運營、自負盈虧但又不喪失公益性質的運營模式,然而公益性和自負盈虧之間存在天然沖突,同時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和公益性質自主運營之間也存在天然沖突。因此,恰當的運營方式是醫療急救網絡長久有效正常運轉的保障。
(四)管理機制。在建設援外醫療網絡的過程中,有效的管理機制可以使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資源實現良好運轉。其中,對人才的管理應該是重中之重。仍然以上述瓜達爾港的急救中心為例。目前,瓜達爾港急救中心的中方醫療援助人員每半年輪換一次,因此難以確保管理制度的規范性和銜接性。如何充分激勵醫療隊員發揮主觀能動性,成為援助國在人員管理方面面臨的首要挑戰。
(五)交通等基礎設施帶來的制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較為崎嶇,交通條件不便利、設施不完善,普遍存在國內運輸速度慢、運輸能力有限的問題,而有效的急救網絡建設需要良好的交通條件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持。以巴基斯坦為例,統計數據顯示該國截至2017年3月的公路密度為0.32公里/平方公里,遠低于南亞其他國家水平,同時還因各種自然條件原因經常發生公路塌方狀況,公路路況較差。這不僅會導致大型醫療設備運輸困難,醫療藥品運輸延誤,也會造成援外醫療網絡難以順暢貫通。此外,我國商務部發布的《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顯示,巴基斯坦電力供應緊張,尤其在夏季用電高峰期,城市每日停電時間可達12小時,農村每日停電時間可達16小時。電力緊張在對生產活動造成較大制約的同時,也會制約醫療設備的正常工作,采用應急的自備發電機則會提高醫療成本。因此,基礎設施不足問題是制約援外醫療網絡運轉的難題。
四、結束語
援外醫療網絡建設規劃是援外醫療工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創新,滿足了“一帶一路”建設中對援外醫療產生的新需求,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充分體現了我國在“民心相通”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同時,援外醫療也是經貿合作的粘合劑,能為經貿合作提供良好的軟環境,在很多關鍵性協議中起到重要紐帶作用。隨著我國醫療援助方式和模式的創新,可以預見未來我國會有一批醫療相關企業對相關產品進行創新并對受援國進行的投資。例如,針對受援國電力不足以及電壓不穩定的問題,研制可使用鋰電池的寬電壓的醫療設備在現階段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而通過在受援地區合資建藥廠來提高其醫藥產品的可及性則會同時促進雙方的醫療產業發展。
根據中央部門披露的決算數據,我國2017年的對外醫療援助支出就已經超過6億元,如何用好這些錢,將醫療援助工作和醫療產業合作相結合,通過醫療援助網絡建設,進一步推動醫療相關企業與受援國的貿易和投資,最終借由醫療援助網絡建設獲取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是深化“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認真思考和規劃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黃梅波,劉愛蘭.中國對外援助中的經濟動機和經濟利益[J].國際經濟合作,2013(4).
[2]劉倩.中巴經濟走廊沿線的恐怖主義安全風險治理[J].國際關系研究,2018.5.
[3]倪曉寧,王明遠.巴基斯坦勞務市場情況研究[J].國際工程與勞務,2019(4).
[4]倪曉寧,王明遠,楊凱歌.中國對外援助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9).
[5]新華網.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落地巴基斯坦[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