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晨 袁昶 李鑫
[提要] 人口老齡化一般被發達國家認為是經濟成熟的產物,然而我國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出現“未富先老”的尷尬局面,超速的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僅增加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壓力,而且使我國的老齡化面臨比發達國家更為嚴峻的挑戰。醫養融合的養老模式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將有效緩解老齡化超速壓力,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醫養結合;養老模式
本文系南京審計大學2018年度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SX01004C)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10月29日
一、醫養結合概述
(一)醫養結合政策出臺背景。人口老齡化的國際標準界定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根據我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計的數據看(公示數據最新截至2017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重已經高達17.3%,而我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的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8.87%,可以看出我國正處于加速人口老齡化的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不同的是,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并不是經濟飛速發展的產物,而是通過計劃生育人為的限制了人口增量,因此,就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我國現有的醫療資源和社會保障體系難以支撐日益增速的人口老齡化進程。為解決未富先老難題,醫養結合政策應運而生,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十九大報告繼續提出推進醫養結合服務,由此可見,推動醫養結合服務是中國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醫養結合內涵。所謂“醫養結合”是指,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有機結合,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集醫療、康復、養老為一體,這一政策可以有效解決單一模式醫院養老或養老院養老所不能解決的難題:醫院一般只提供門診和住院服務,需要長期住院的無病老人會占用醫院緊張的床位。而養老機構只能夠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護理,難以應對老年人日漸增多的突發性疾病。
“醫養融合”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將醫療和養老有機結合起來。這種養老模式目前實現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在養老機構中設立醫療機構;二是在醫院中設立醫養結合服務機構,如老年病房;三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醫養結合機構是指同時具備醫療衛生資質和養老服務能力的醫療衛生機構或養老機構。
二、南京市醫養融合養老模式調研分析
(一)以南京市作為調研研究對象的可行性。首先,江蘇省作為全國的經濟強省,是中國老齡化開始最早、程度最深的省份。其次,南京市政府政策較寬松且支持力度大,舉例來說,南京市的老人可以憑借醫保在養老機構每月免費領取3,000元補貼,相比于醫院、養老院監管系統非常嚴格的北京來說,南京市的醫養融合模式更易于推廣,南京市醫養融合模式較早引入外資機構,醫養融合模式較為成熟。早在2016年法國知名歐葆庭集團就在南京仙林創建了全國首家“法式”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此項目還是中法建交50周年兩國簽署的50個經貿合作項目之一。在其帶動下,南京市政府積極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并堅持對內資外資一視同仁政策,外資機構同等的享受優惠政策。
(二)南京市醫養融合模式機構開辦現狀。根據南京市民政局2019年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南京市醫養融合型養老機構數量已經非常多且基本均可享受醫保,多以民辦民營為主。不過已開展醫養融合模式的養老機構中的醫療資源以醫務室的形式為主,難以和大型醫院的醫療資源相提并論。在我們實地訪談了浦口區的J某養老機構后了解到現在的情況是:由于養老機構多以民辦經營為主,基本上主要為老年人提供日常基礎的醫療服務,難以提供像大型甲級醫院那樣的先進醫療設備,基于成本效益考慮,目前最佳的模式是和大型醫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形成鏈條以便于解決老人養老過程中突發狀況。截至2019年9月6日,南京市養老機構總共提供床位42,373位。
我們走訪的這家養老機構目前在南京市共開了兩家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分別位于江北新區和南京市中心城區,這家機構具有自己獨特之處:J機構用戶以半失能老人為主,機構為他們提供康復器械與服務以及慢性病醫療服務。通過實地考察J機構,我們了解到這家機構兩家店的規模以及投入資金,江北新區店投入1,400萬元,共有床位210張,鼓樓區70張,均已住滿,我們還獲悉目前醫養融合市場仍然成供不應求狀態。截至2019年5月,江北新區店已開放三樓頤養區(住宿),其他樓層功能為一樓辦公區、二樓復健活動區四五樓為康復區,可以看出其功能區劃分較為合理,功能齊全多樣。收費標準為每張床位4,000~5,000元,政府補助建設費為3,000元/月、后期200~300元/人,該項目負責人說主要依靠床位用戶數盈利。
經過實地考察與機構負責人交流,我們了解到基于養老產業單個養老院盈利額上升空間小的特點,宜采用規模化經營模式,所以目前民營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運營目標是實現規模化經營,形成品牌效應。通過與合伙人交流,我們還了解到J機構的用地為租用,理由也是租房可以省出大量資金用于規模化經營,獲取規模效益。
三、醫養融合養老模式市場問卷調查報告
在實地調研交流之后我們結合自己的心得、收獲以及仍舊存在的對市場的些許疑惑制作了一份調查問卷,進行線上發放。最后,經統計共收到111份問卷結果,大致數據如下:
在填寫問卷的111位參與者中,男性32名,占比28.83%;女性79名,占比71.17%。其中城鎮人口97人,農村14人,年齡結構上以中年人為主,還有部分30歲左右,絕大多數已經或即將面臨家人的養老問題。
由調查結果得知,受訪者大多不是獨生子女,仍在工作的人數比例超過八成,七成左右家庭月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間,兩成以上高于2萬元。由于受訪者多是江蘇籍貫,結合我們詢問的機構收費情況,可以推測至少在江蘇地區的城市之中,由于工作原因,子女少有可以經常親自照顧老人的情況,并且有相當數量的家庭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推行。
根據問卷反饋,需要贍養的老人年齡以70~80歲為主,經濟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和子女的經濟幫助。身體狀況方面健康的達到49.5%,其余絕大多數是小病或慢性病,可以自理的比例達到了90%,其余大多也可以半自理,并沒有達到需要完全由醫院照料的地步。結合上述統計結果可以發現這一年齡階段的老人,身體機能并沒有出現嚴重的退化,導致對完全有異于常人的特別照顧有所需求。在醫養結合的模式下,機構對老人進行階段性的常規體檢,安排鍛煉恢復、集體活動,既可以滿足老人身體的健康需要、對慢性病和小毛小病有所治療,同時還可以在同齡朋友之間的日常活動交流中,實現社交的功能,增加老年生活的趣味性,有利于更加良好的心態的形成。
低于醫院水平但同樣行之有效的康復治療體系是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區別于敬老院的主要內容,在調查問卷中,受訪者家庭目前的養老方式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比例達到93%,養老院僅為3.6%,選擇這種方式的原因調查中,老人的身體狀況為70%,心理需要56%,文化習慣20%,可見除了子女對老人的孺慕之情之外,選擇家庭養老的主要原因還是擔心老人的身體狀況得不到保障。我們認為在提升基礎醫療保養水平的基礎上,如果醫養機構可以加強與醫院的合作,或者在選址上盡量靠近醫院,可以顯著擴大家屬的心理安全區間以及對其的信任程度。
目前看來,受訪者最認可的養老方式依然是家庭養老,但比例僅為55%,比現狀低了將近40%,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兩者的比例約為40%,如果醫養結合式的養老機構可以在社區服務化的方向上多努力一些,該模式的接受者將大大增加,其商業前景也會很廣闊。費用方面,受訪者普遍的預期是1,000~6,000元,比現狀略低,但隨著規范化的進行,價格的下降也可以預見。
就目前對醫養融合模式的接受度來說,行業前景還是比較樂觀,有74.77%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嘗試,主要原因在于食住條件、生活氛圍、護工服務、醫療條件和減少子女負擔,這些都是該模式的優勢所在,也是每一家機構開創之處需要完全實現的因素。而不愿意嘗試的原因在于費用過高、本身不傾向于機構養老,以及老人身體狀況較好。這需要機構進行針對性地改變,如強化自身的保健和娛樂職能,以及適當降低費用等。
總體來說在當今的養老環境,以及獨生子女增多之后養老負擔加大的趨勢背景下,如果行業規范、管理得當,醫養結合模式的商業價值還是相當可觀。同時,它分擔了一部分政府養老的壓力,有望得到一定的政策傾斜或支持,在不遠的將來會逐漸為大眾的觀念所接受。
四、醫養融合養老模式前景展望
隨著養老服務業產業化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養融合模式養老機構發展前景被看好。或許在未來,醫養融合型養老產業會在中國各個地區普及開來,在為高齡老人帶來便利的同時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促進社會進步。
主要參考文獻:
[1]廖曉林.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幾個著力點[N].中國人口報,2019.10.9.
[2]盛斌,張錚,武昌和.關于醫養結合試點探索的調研與對策[N].池州日報,2019.10.9.
[3]張翼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亟待構建[J].人民論壇,2019(26).
[4]王仁德.農村醫養結合養老發展困境及突破路徑探析[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