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本報特約記者 雁初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醫用防護物資一直處于緊張的供需狀態,各地鬧起“口罩荒”。在這個特殊節點,一些原本與口罩生產并不相關的企業紛紛擔起了“跨界”生產口罩的使命,利用各種現有資源改產口罩,支持國內防疫抗疫。
油企、車企紛紛上陣
中國企業的這種跨界引發了世界媒體關注。《日本經濟新聞》7日報道稱,中國石化6日公開向社會“征集”口罩生產設備。中石化子公司易派克庫存大量熔噴布,可作為口罩生產原料。中石化稱,愿購買社會上富余的口罩生產機,也可為缺少原料的口罩企業供應原料,并收購增產口罩全部供應湖北抗疫一線。中石化下屬的大慶石化公司等也在積極組織力量,準備生產口罩等相關防護產品。
中國化工旗下昊華科技所屬沈陽橡膠院,原本是從事膠管、膠布制品研發和生產的國家級院所。疫情發生后,該院所緊急申請產品備案和生產備案,快速轉產可清洗消毒、重復使用30次的隔離服,從立項轉產,到交付產品,僅花費5天時間。
除中石化、中國化工外,蘋果手機供應商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也利用現有生產設備生產口罩。富士康子公司工業富聯在其龍華園區引入口罩生產線,并于5日首次試產,預計2月底將實現日產200萬只。上汽通用五菱則于6日宣布,聯合廣西建工集團改建14條生產線用于口罩生產,包括N95口罩與一般醫用防護口罩,日產量預計能達到170只口罩。比亞迪旗下汕尾比亞迪公司,則新增了消毒液生產業務。
一些醫藥公司也于近日宣布擴大生產領域,新建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生產線并加速生產。不少衛生用品、紙尿褲、內衣廠家則停止原定生產計劃,利用現有原料改產醫用口罩與防護服,并迅速形成產能。
口罩缺口有多大
《日本經濟新聞》稱,除疫情猛烈,對口罩等醫療物資需求驟然增加外,社會上的恐慌情緒導致搶購行為也加劇了短缺。另外,春節期間全國休假,口罩企業開工不足,導致供應缺口進一步擴大。正常情況下,中國口罩日產量能達到2000多萬只,現在的產量仍有提高空間。在企業積極復產、轉產推動下,中國口罩產能持續增長。5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已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要求,積極協調解決口罩短缺。在各方努力下,發改委5日宣布,截至3日,全國口罩日產量已達1480萬只,產能利用率67%。政府承諾,疫情過后各廠家富余口罩產量,只要符合相關產品標準,國家將統一收購儲存。
英國廣播公司(BBC)5日稱,中國14億人口,如果嚴格按照專家建議每4小時更換一只口罩,單中國內部每天需求量至少是28億只。
對于BBC給出的這個數字,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楊占秋表示并不認同。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每4個小時換一次口罩,指的是在醫院里連續使用。“普通老百姓外出,一刻鐘或半個小時辦一點事情,不用再反復換。”他認為,中國每人每天平均一只口罩的消費量都達不到。
對于企業跨界生產口罩,楊占秋表示,口罩的技術含量是在“布”里,原材料是有技術含量的,但生產沒有技術含量,“只要有生產線,大家都可以做”。楊占秋稱,一些大型企業的生產線包含很多領域,所以跨界生產出合格的口罩問題不是很大,產量也可以迅速攀升,完全可以滿足國內需求。
多管齊下防疫情
英國《金融時報》稱,為應對疫情,中國政府再次啟動了自上而下的強力動員,包括解放軍挺進抗疫一線,以“世界最快速度”在武漢建設起專門醫院。同時,為鼓勵企業加快生產口罩等醫療物資,中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貼息貸款、投資補貼、優惠收購價格等。另外,中國還加大了進口力度,積極從各國采購醫療物資。
《日本經濟新聞》援引醫療業人士觀點稱,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醫療衛生體系及生產能力形成一次重大考驗。在疫情面前,中國政府努力發揮引導作用,但企業在生產供應鏈上的角色仍是非常重要、無法取代的。無論基于社會責任感,還是商業利益驅動,企業紛紛擴大醫療相關產能或進行“跨界生產”,不僅可增強本企業內部員工的疫情防范能力,也對全國疫情防控做出有力支持。▲
環球時報2020-02-08